這1件小事,爸媽經常做,卻在反覆傷害孩子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薩姐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社交媒體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心理學專家建議:最好遠離那些長期抱怨、散播消極情緒的人,避免單方面成為他人的“情緒垃圾桶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完全消化他人的負面情緒,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對方情緒的影響。
心理學界經常會提到一種現象,叫作"情緒傳染",大概的意思是指人的情緒狀態也會在人際互動中無形影響彼此,我們可以從他人身上吸收快樂的感覺,也可以被焦慮和沮喪等情緒感染。
比如,當你與朋友吃飯,對方突然變得很難過,你可能也沒什麼胃口;當你乘坐計程車,司機一直很憤怒地按喇叭,坐在後排的你會突然感受到壓力;當你的孩子發脾氣時,你也會突然變得有點暴躁……
這種傳染效應在親密關係中尤為明顯,無論是朋友、戀人還是家人之間,情緒的傳遞就像感冒一樣自然而難以避免。
孩子也會很容易受到父母情緒的傳染。
許多父母會在疲憊、委屈或憤怒時,無意識地向孩子傾倒情緒:抱怨伴侶、訴苦生活、情感綁架……這些話語看似只是發洩,實則讓孩子揹負了本不該屬於他們的焦慮。
孩子會不加選擇地吸收周圍人的情緒狀態。
父母的負面情緒不僅會在當下影響孩子,更可能在他們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留下持久的印記。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探討父母情緒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這一點,對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01
影響一:孩子情感負擔過重
心理諮詢師賴佩霞曾經在某次演講中問道:
如果你的媽媽充滿哀傷,你敢快樂嗎?
如果你的媽媽認為,假如沒有生下你就不至於活得這麼艱辛,你還敢像其他孩子那樣,跟媽媽撒嬌、委屈了放聲大哭嗎?
當父母頻繁向孩子抱怨或傾倒負面情緒時,孩子一般只能默默承受。
在這樣情緒壓力過載的家庭中,孩子的快樂常常伴隨著隱秘的背叛感——父母愁容滿面,自己卻開懷大笑,這會讓孩子陷入"快樂羞恥"。
電視劇中經常會有這樣一幕:父母心情不好,回家衝著孩子大聲嚷嚷,看到孩子露出受傷的表情,他們很快向孩子道歉:
"對不起寶貝,我不該這麼對你,因為我度過了很糟糕的一天。"
但在現實中,大人對孩子發洩情緒時,往往夾雜著對孩子的指責,讓孩子將"父母的痛苦"與"自己的存在"捆綁在一起,似乎因為孩子,生活才一地雞毛:
"要不是為了你……"
"你怎麼就不能懂事一點?"
"我們這麼辛苦,你對得起誰?"
所以很多孩子會把父母的"不開心"當成自己的錯。
他們被迫承擔超出其年齡階段的情緒責任,感到焦慮、無助或內疚,尤其是當孩子無法解決父母的問題時,會產生"我不夠好"的自我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會因父母情緒低落而刻意壓抑自己的情緒,從此"不敢快樂"。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快樂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小孩。
02
影響二:孩子被迫成為父母情緒的拯救者
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是孩子情緒的容器
然而,當父母因生活的壓力、婚姻的矛盾或個人的失落,將孩子當作情感的宣洩口時,這種關係便發生了危險的倒置——
孩子不再是需要被呵護的物件,而是被迫成為父母的情緒拯救者
美國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在《不成熟的父母》一書中提到:
不成熟的父母透過情緒傳染與人進行溝通。
作為父母,他們苦惱的時候,會讓孩子和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沮喪,而結果通常是別人願意做任何事情來讓他們舒服些。
在這種角色反轉的情況下,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痛苦,覺得自己應該做點兒什麼來讓父母好受些。
在父母不穩定的情緒下,孩子不得不透過自己的行動來寬慰父母,把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解救出來,好像自己學習好、表現好,父母就會開心一點。
一位年輕人講過自己的故事:
她的母親長期在婚姻中感到壓抑,常常在她面前流淚控訴父親的冷漠。
每當看到媽媽情緒不佳,她不自覺地就想成為一個"拯救者",想讓媽媽重新快樂起來。
於是,她拼命學習,包攬家務,甚至放棄社交活動,只為了看到母親臉上短暫的笑容,她自己內心的孤獨、焦慮卻從未被真正看見。
在這種關係裡,孩子被迫從"被照顧者"逆轉為"情緒監護人",扮演起"小心理醫生"或"家庭調解員"的角色。
這種關係的扭曲體現在三個層面:
  • 角色錯位孩子被迫承擔"情緒調節者"的職能,隨時準備應對父母的情緒危機。
  • 情感控制父母用情緒影響甚至控制孩子的行為,導致孩子失去自我。
  • 自我犧牲孩子透過壓抑自我需求來維持家庭表面上的平靜,過度承擔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在父母負面情緒的長期浸染下,孩子性格里也總是充滿淡淡的憂愁。
他們的能量被大量消耗在"消化和安撫父母的情緒"而非"發展自我"上,不再只是天真無邪的小孩,而是不停吸收父母情緒的拯救者。
03
影響三:孩子習得了悲觀的解釋風格
當父母習慣性地將孩子當作情緒宣洩口時,他們不僅在傳遞當下的負面情緒,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
孩子會模仿父母這種應對生活的方式,用消極的態度面對問題,習得悲觀的解釋風格。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說:
你的解釋風格在孩子面前顯露無遺。他們不僅吸收你解釋的具體內容,更將你的整體思維模式轉化為自己的認知框架。
這種傳遞是如此自然,以至於我們常常意識不到,孩子那雙澄澈的眼睛正在記錄著我們面對挫折時的每一次抱怨——
車子被刮到了,歸因成自己總是很倒黴;
一有不順心,就覺得天塌了一樣;
總是抱怨所有人都跟自己過不去……
父母日常的言語和反應,正是在為孩子示範如何解讀這個世界。
如果你善於觀察,你會發現,一些孩子過早地擁有了消極思維。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也有一些很悲觀的解釋:
臨時取消玩耍的約會,他們立刻斷定:
"他一定是不喜歡我了,再也不會和我玩了。"
面對作業中的錯誤,他們馬上自責:
"我總是這麼笨,什麼都做不好。"
即使獲得表揚,他們也會懷疑:
"老師今天心情好而已,不是我真的很優秀。"
孩子的悲觀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是直接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而是從父母身上習得。
消極思維的孩子,總是容易對自己、對他人、對外界不滿,而不去積極解決問題,抗挫折能力差。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面對半杯水時,有的人會慶幸:"啊,還有半杯水!還有半杯的空間去接新的水!"
有的人則會唉聲嘆氣:"糟糕,只有半杯水了!"
同一件事,不同的解釋,會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
當我們習慣性地向孩子抱怨、吐苦水,實際上也在反覆地向他們強調這個世界的惡意與不公。
這個過程中,我們無形中教會了孩子"悲觀的技能"。
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不是完美的生活,而是面對不完美時的那份從容與智慧。
當父母能夠以更健康的方式處理自己的情緒時,孩子才能學會用希望而非恐懼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04
寫在最後
後臺曾有位媽媽的留言令人動容:
"我也渴望做個快樂、充滿陽光的母親,可生活的重擔常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今天這篇文章的初衷,絕非要給為人父母者增添更多壓力,要求大家每時每刻都要保持積極狀態。
生活本就不易,悲傷、憤怒、沮喪……這些情緒都是人之常情,是生命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是想提醒朋友們,自己的情緒要放在第一位考慮,善待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只有自己快樂起來,才能給孩子快樂,給家庭快樂。
只要我們學會真正地滋養自己,那份由內而外的平和與喜悅,自然會如漣漪般擴散,惠及整個家庭。
負面情緒需要被看見、被接納,但請記住:最親密的家人和孩子,不該成為我們情緒的宣洩口。
一個情緒穩定、內心充盈的父母,能夠為孩子撐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因為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們需要的是快樂的、愛自己的父母。
喜歡今天的文章,記得點個“在看支援,感謝大家!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