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刑拘的南京媽媽,犯了最致命的一個錯誤

作者:我是拾遺

來源:拾遺(ID:shiyi201633)
文章已獲授權
不要做那個“情緒的奴隸”。
 01 
從天而降的不一定是餡餅,
有可能是災禍。
 02 
某日晚上,南京棲霞區一高樓,
突然掉下陶瓷水杯、行李箱、奶茶等,
輕的重的,像下雨一樣紛紛從天而降,
物品落地時砸出哐當巨響,
甚至還砸落在2輛汽車上,
把車都砸壞了。
巨大的動靜引起周圍鄰居的警覺,
他們迅速報警,
民警趕到現場,找到了始作俑者。
高空拋物的,是住7樓的王某,
她獨自帶著十四五歲的女兒生活,
正值女兒叛逆期,
母女倆水火不容,經常爆發爭吵。
事發這天,女兒很晚都沒有回家,
母女之間發生了激烈爭吵,
王某情緒失控,
把女兒的東西一股腦兒往樓下扔。
憤怒是發洩了,但事情鬧大了。   
經過定損,王某造成的車輛損失達到2萬,
構成了故意毀壞財物罪的立案標準。
儘管她認錯態度良好,積極賠償,
但仍要面臨9個月的拘役,緩刑一年。
 03 
很快,#單親媽媽從7樓狂扔女兒物品獲刑#
衝上熱搜。
在評論區,很多人共情她:

“這媽媽一人帶她已很辛苦,

十四五歲的女孩夜不歸宿能不炸嗎?”
“單親媽媽本來就很辛苦,
這個女孩真是不省心!”
“你永遠不知道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話裡話外,都認為媽媽是被孩子逼成這樣的。
說實話,
我能理解一位母親對孩子很晚沒回家的憤怒,
但我完全無法共情她的做法。
首先她獲刑的原因,
不是扔了女兒的物品,    
而是損壞了他人的財物。
再如何憤怒,那是家事,
但殃及了其他人,
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幸好還只是損壞車輛,
要是砸中了樓下的人,
別人豈不是無妄之災?
前面有太多被高空拋物砸死的案例了。
其次,如果狂怒有用,
母女之間就不會一次次爆發爭吵。
暴力和爭吵只會激化矛盾,
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
所以不管是這位媽媽的行為,
還是處理方式,都不是那麼正確。
她被處罰,並沒有那麼冤。
正如有句話所說: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處理家庭事務的方式並不是“講理”,
而是看誰的情緒強勢,
然後壓制住另一個人,
這樣家庭關係就陷入一種鬥爭狀態,
矛盾衝突就是常態。”
 04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影片,
一對母子乘坐北京地鐵,
孩子也就7、8歲的樣子,
不知道什麼事惹了媽媽,
這個媽媽狠狠地揪住孩子的臉,
把他的口罩都扯了下來。
孩子默默地戴好口罩。
這個媽媽又用手打掉了孩子的帽子,
孩子嚇得不敢戴帽子了。
但這樣並沒有讓媽媽解氣,
她直接上手要打孩子,
孩子下意識用手去擋住媽媽的攻擊。
這下,媽媽的情緒徹底被點燃,    
她直接撕扯下孩子的書包,
命令他在熙熙攘攘的車廂裡跪下。
大庭廣眾之下,看著暴怒的媽媽,
孩子不敢有半點違抗,老老實實跪下。
周圍的乘客實在看不下去,勸媽媽好好說,
這名媽媽底氣十足地說:
“我說我的孩子,
我想讓他幹嘛他就得幹嘛!”。
意思是孩子是她的私有物,
她想幹嘛就幹嘛,外人不要多管閒事。
這一幕,看得很多人心裡堵得慌。
看孩子的反應,並不像是第一次被打。
當眾都能如此羞辱,可見在家並不好過。
為人父母,如果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無法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
用踐踏孩子尊嚴、人格的方式讓他們屈服,
那麼,不生也是一種仁慈。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真的是孩子一生的災難。
 05 
時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長春媽媽當眾斥責女兒,
怒扇幾個耳光,
最後竟扒下女兒的衣服,
讓她赤身裸體遭人圍觀。
長沙一孩子餐廳內不小心摔倒,
冰激淋弄髒了衣服,
媽媽情緒失控,毆打甚至用椅子砸向女兒。
浙江男子帶女兒打疫苗,
因女兒哭鬧不止,
用腳猛踢女兒,並拎起來狠狠摔到地上。
類似的影片,網上比比皆是。
有人說,沒當家長不知道孩子能有多氣人,
這完全就是為自己失控找的藉口!
沒當過家長,總當過孩子吧?
父母情緒如暴風驟雨襲來時,
有哪個孩子不會感到恐懼?
演員陶虹在節目中分享過一件事情。
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
陶虹第一反應就是憤怒地指責:
“你怎麼回事?”
女兒因為她的吼叫當場呆住,    
不敢說話,不敢哭,
只是滿眼驚恐地看著她。
那一瞬,她覺得自己做錯了。
在第二次女兒不小心打翻牛奶時,
她上前抱住了無助的女兒,並輕聲安慰,
這時女兒才敢放聲大哭。
她說,不應該讓女兒記憶中留下:
“媽媽不允許我犯錯”的印象。
不容許孩子犯錯的家長,
只會養出一個唯唯諾諾,
不敢探索的孩子。
失控的情緒就像一把殺人無形的刀,
讓父母淪為奴隸,讓孩子淪為犧牲品。
而依賴著父母情緒生存的孩子,
對此毫無招架能力,只能默默承受。
 06 
心理學專家傑爾·萊特說: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最容易養出兩類孩子:
一是形成討好人格,失去自我,
終其一生都在別人的眼色中,
小心翼翼地生活。
二是脾氣暴躁,形成反社會人格,
不是摧毀自己,就是摧毀別人的人生。”
在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裡,
有人說,自己永遠在討好,
有人說自己害怕犯錯,害怕衝突,害怕被責怪。
有人永遠在忽視自己的感受,取悅別人。   
父母三分的脾氣,卻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在情緒化父母手中長大的孩子,
永遠都要為父母的壞情緒負責。
甚至有人因為情緒化的父母,
造成了一生的傷害,
後來也成了和父母一樣的人。
有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說的就是這樣道理。
 07 
有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什麼體驗?
之前看過一則影片,
一個小女孩不小心將小提琴摔爛了,
媽媽溫柔地抱住女兒低聲安慰:
“沒事,遇到問題咱們想辦法解決。”
爸爸在一旁嘗試修復。
小女孩很自責地說:
“如果修不好怎麼辦?”
媽媽回答:“修不好就只能換啦,
你還有多少私房錢?”
小女孩不假思索說道:“兩三千。”
旁邊的弟弟說:“我贊助20”。
爺爺更是大氣表示:“我贊助2000!”
小女孩開心地笑了,
而後,爸爸修好了小提琴,
一家人一起喝了奶茶慶祝。
這個影片感動了無數人。
底下留言:
“原來摔壞東西是可以不被罵的。”
“學古箏斷了一根弦,4塊錢,    
我媽打了我一小時,讓我跪了一小時。”
而更多人則表示,
只有這樣的家庭氛圍,才適合養孩子。
這個影片,讓無數人看到,
情緒穩定的父母到底有多棒。
孩子犯了錯,跳過指責和怒罵,
一樣可以解決問題,
這樣的父母是孩子一生之幸。
 08 
博主@軟蘇也講過自己的故事,
五歲那年,她偷母親的錢。
被抓個正著。
媽媽沒有瘋狂打罵,只是很嚴肅地問她:
“為什麼要這樣做?”
她嚇得快哭了,說自己想買個新書包。
媽媽說,那媽媽的錢是偷別人的嗎?
她搖搖頭。
媽媽說,既然想要一樣東西,
就要憑自己的努力去得到。
很快,媽媽列了份工資清單,
洗碗、煮飯、打掃……
都可以賺兩三毛錢。
不久後,她就用自己賺來的錢,
買了心心念唸的書包。
 09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意思是侍奉父母,
對父母和顏悅色最難。
其實,教育孩子也一樣。
不情緒失控亂髮脾氣,是最難的。
但我們依然要盡力去做。
首先,不做情緒的奴隸,
剝離情緒去處理日常瑣事。
很多時候情緒失控,
是因為過於發散的聯想,
讓你的情緒陷入死衚衕,    
其實只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把所有的想法專注於當下就行。
 10 
其次,及時溝通,敢於認錯。
父母也是人,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也會犯錯。
道歉不丟人,明知是錯而不悔改才丟人。
著名詩人聞一多有一次動手打了女兒,
剛好被兒子看到。
兒子直接批評父親:
“你天天講民主,怎麼在家卻打孩子?
我對你的做法很不贊同!”
聞一多沉思了很久,
站起身向孩子們深深鞠了個躬,
並誠懇地道歉。
後來,兒子在回憶他時這樣說:
“他服從真理,追求真理,
在真理面前敢於承認錯誤,
甚至於獻出自己的生命。”
不因自己的身份而矜持,
不因犯錯而強行遮掩,
這樣的父母,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尊重。
正如蒙臺梭利說過: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
不僅影響著他的一生,
也決定著他的一生。”
 11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回家前,把情緒關在門外。
看過一個小故事,
一名水管工在某天十分不順:
車子故障,電鑽壞了,連家也回不成。
善良的僱主把他送回了家。
到家門口時,
一臉疲憊的水管工沒有馬上進家門,
而是在門前的樹下坐了一會兒,
處理好壞情緒之後,    
然後再開啟家門,笑著擁抱妻兒。
他說:我要把壞情緒關在門外,
不能把它傳遞給家人。
品牌管理大師盧永峰說過:
“家,是愛和溫暖的安樂窩,
不是壓力與情緒的垃圾桶。
腳底的灰塵應該留在家門外,
心裡的灰塵也是。”
進門之前,請收拾好自己的情緒,
別讓那些情緒垃圾,堆滿整個家庭。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你都不晚,這裡總有一束光,能夠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