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蛋,這顆自然界最神奇的“全能食材”,從街邊小吃攤到米其林星級餐廳,無所不在,變化萬千。它可以被煎、炒、蒸、煮,也可以變成舒芙蕾、蛋奶凍、醬汁的靈魂……不挑人、不挑鍋,,它永遠是出場率最高的主角之一。但誰能想到,這顆看似平平無奇的雞蛋,竟成了科學家跨學科“攻堅克難”的物件?
此時,如果有人拍著胸脯說:“我能煮出一顆舉世無雙的完美雞蛋”,你八成會翻個白眼:“能有多完美?”可就在你準備反駁之前——啪,一篇發表在Nature子刊的論文冷不丁甩到臉上,說煮“完美雞蛋”這事,我們已經弄明白了。沒錯,最近,義大利那不勒斯費德里科二世大學的研究團隊真就這麼幹了。他們發表於Nature子刊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的一項研究,用數學模型、計算機模擬和一系列精密儀器,正式破解了“如何讓蛋清凝固如布丁、蛋黃保持奶油質地”的終極烹飪難題。是廚藝?不,是硬核工程!

可能大家對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期刊有點陌生,作為Nature子刊之一,它於2022年正式推出。這篇論文標題僅由短短四字組成:Periodic cooking of eggs(週期性煮雞蛋),已然能嗅到一絲來自科研高手的氣息……
蛋清和蛋黃的溫度“戰爭”
別看“煮雞蛋”這個動作再平常不過,鍋裡咕嘟咕嘟幾分鐘,誰不會?其實這裡隱藏著經典的“熱處理難題”。因為雞蛋不只是一個整體,而是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組成——蛋清和蛋黃。這倆“老搭檔”,對溫度的要求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也就是說,如果用一個統一的溫度來煮雞蛋,不管怎麼調,總有一方會“委屈”了。要是火太大,蛋白可能剛好熟透,蛋黃卻被煮老,一咬就散;火候太小,蛋黃倒是恰到好處地呈現出奶油般的細膩口感,可蛋白卻還“沒睡醒”,稀稀拉拉地黏糊著,既拉低口感,又存在食品安全隱患。
於是,有人搬出了“低溫慢煮”大法。把帶殼雞蛋扔進恆溫水裡泡上一個小時,溫度設定在 60–70°C,聽起來儀式感十足,也的確能做出那種“嫩得像布丁”的雞蛋。可惜現實又潑了冷水:這個溫度只能讓蛋清中的轉鐵蛋白凝固,其餘部分還是鬆鬆垮垮,口感飄忽不定,食品安全性也打了問號。
所以問題來了:能否讓一顆雞蛋的蛋清和蛋黃同時體驗不同的溫度?讓蛋白和蛋黃各得其所、都煮到剛剛好?
這也是本研究腦洞大開之處:研究人員從泡沫材料的製造技術獲得靈感,既然在工業生產中,透過週期性改變發泡劑的條件,可以製備出密度不同、層層分佈的複合泡沫結構,那類似的策略是否能用於控制雞蛋內蛋白和蛋黃的加熱節奏,進而實現“分割槽精煮”?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週期性交替加熱法。

升溫→降溫→升溫→降溫,還真像溫度版的“過山車”。而且聽起來也確實太費事了,整整煮上32分鐘的雞蛋真的能“完美”嗎?
32分鐘的等待,值嗎?
為了驗證這種全新的煮蛋方法是否能在口感、熟度和質構表現之間找到平衡點,研究人員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虛擬廚房實驗”。他們藉助計算模擬+感官分析這套“科學煮蛋指南”, 嚴謹地對比了四種典型的煮蛋方式:傳統硬煮、溏心煮、低溫慢煮,以及他們提出的創新方法——週期性交替冷熱法。結果頗有意思,甚至可以說有點顛覆我們對煮蛋的認知!
先來說說我們熟悉的硬煮蛋。這種煮法是將整顆蛋在100℃的沸水中煮12分鐘,結果也很“硬核”——雞蛋內部溫度隨時間穩步上升,最終無論蛋白還是蛋黃都達到了100℃,熟成度均達到1,徹底凝固。一口咬下去,幹實有餘,嫩滑不足。
那溏心蛋呢?用的還是100°C的沸水,但時間縮短到6分鐘。這就有意思了——蛋白雖然已經凝固,但蛋黃的熟成度最低僅為0.5。意味著中心部分仍偏生,風味雖佳,卻在成熟度上略顯不足。
第三位登場的是近幾年大火的“低溫慢煮”。將雞蛋長時間浸泡在恆定65℃的水浴中,泡到溫度在全蛋內部分佈均勻為止。這時候發生了什麼?蛋內溫度穩定且均勻,蛋黃能夠在這個溫度下順利熟化,但蛋白卻幾乎毫無動靜。也就是說,這種方法更像是“煮黃不煮白”,難以兼顧整體熟度。
最後是本次研究的主角——週期性交替煮蛋法。模擬結果令人眼前一亮:在週期性冷熱變化的作用下,蛋白和蛋黃的熟成度不僅都達到了1,還避免了傳統方法中常見的“外熟內生”或“過度熟化”問題。更有趣的是,蛋白和蛋黃的“熟成速率”在冷熱交替節奏中呈現出同步波動,一旦達到理想熟度,這種波動便逐漸歸零,雞蛋整體進入“熟而不老”的穩定狀態。

模擬歸模擬,
味道上嘴才知道誰贏了
那這四種煮法到底哪種最好吃?研究人員又啟動了“味覺雷達”——感官評估,用嘴來“投票”。結果顯示:傳統硬煮的雞蛋蛋白偏幹、偏粉,蛋黃綿但發散,整體味道也比較寡淡,甜味和鮮味都弱。
相比於傳統硬煮法,週期性交替煮出來的雞蛋蛋白表現得更加溼潤,不容易出現乾澀、發“粉”或發“沙”的口感,黏性也更低,吃起來順滑不少。與此同時,蛋黃的質地也更為飽滿順滑,風味融合感更好,整體鹹鮮味更協調,吃起來讓人更有“滿足感”。反觀硬煮雞蛋,不僅蛋白髮幹、發澀,咀嚼時還會有明顯的粉感;蛋黃則偏散、偏粘,風味也較弱,甜味和鮮味都不夠突出,整體吃起來體驗略顯單調。
如果再與溏心蛋對比,週期性交替法同樣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雖然溏心蛋的蛋白更為光亮,外觀上略勝一籌,但口感上卻不及交替煮法那般溼潤,甜味也稍顯偏淡。
再說說風靡一時的低溫慢煮蛋。由於其溫度較低,熟度不足,蛋白缺乏必要的結構支撐,口感雖好卻略顯“鬆垮”。相比之下,週期性交替法在保持柔潤口感的同時,也保留了適度的凝固感,更有“吃蛋白”的實在感。而更驚喜的是,它的蛋黃質地與低溫慢煮幾乎無異,濃稠、順滑、融合度高。
從整體來看,週期性交替法就像是把硬煮和慢煮的優點合二為一:蛋白既有結構感又不幹澀,蛋黃則保持了絲滑飽滿的狀態。有種“蛋白像硬煮、蛋黃像慢煮”的雙重體驗。

當然,光靠嘴還不夠,再來點“理工”風味——質構分析(TPA)。這一項專門測試食物的硬度、彈性、黏性。結果非常一致:硬煮蛋的蛋白和蛋黃硬度都最高,咀嚼起來最“費勁”;而週期性交替法和低溫慢煮則在柔軟度、溼潤度上遙遙領先。尤其是週期性交替法,做到了“外Q內嫩”,質地恰到好處。
雞蛋的內在也會“換氣質”?
當然,除了“味蕾體驗”、熟度和質構表現,營養價值也是我們在煮蛋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一環。別小看這顆小小的雞蛋,煮法不同,不僅影響口感,還可能改寫雞蛋內部的“營養基因”。
為了揭開這個謎底,研究人員進一步使用¹H-NMR核磁共振技術,對不同煮法下的雞蛋進行了分子層面的“深度掃描”。主成分分析(PCA)結果顯示,蛋白與蛋黃在營養成分上的“涇渭分明”被清晰地勾勒了出來。

要知道,多酚類可是近年來營養研究的“明星”——它們具備抗氧化、抗炎能力,在預防和緩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方面大有作為。
更讓人驚喜的是,這類雞蛋中還檢測到了大豆苷元的存在——這是一種源自動物飼料的大豆異黃酮,也是一種天然植物雌激素。已有研究顯示,它可能對更年期女性的激素平衡、骨質健康,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激素相關疾病具有潛在保護作用。
除此之外,像阿魏酸、綠原酸這些熟面孔也不甘示弱,在週期性交替煮蛋中含量同樣顯著提升。這些成分的加入,無疑為這顆小小雞蛋再添一層“養生光環”。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週期性煮雞蛋方法巧妙地使蛋白和蛋黃能在各自最適宜的溫度下充分烹飪,完美解決了傳統煮蛋方法一直存在的難題。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優化了雞蛋的質地,使其口感更加細膩豐富,還提升了雞蛋的營養價值。
另外,其蘊含的基於週期性熱處理的設計理念,其應用前景遠不止於烹飪領域。在醃製、結晶、材料結構化等其他眾多領域,這一理念也能提供別具一格的思路和方法。
說到底,科研的靈感往往就藏在日常煙火氣中,生活本身就是一門值得深挖的學問。(不知有句話當講不當講,耗費32分鐘煮出來的雞蛋,沒幾口就吃完了吧

)
這種凝聚了科研智慧、時間成本和健康期待的“完美雞蛋”會出現在諸位的餐桌嗎?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