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事前授權」忽悠了:那些你不知道的醫保套路

你以為你在跟疾病鬥爭,其實有時候你是在跟保險公司較勁。
在美國這個醫療江湖裡,醫生和病人每天最怕的一件事,不是“沒床位”,也不是“沒藥”,而是——Prior Authorization(事前授權)
這是個什麼鬼?簡單說,就是保險公司說:“你想開這個藥?不行,先讓我批准一下。”“你想做這個檢查?哼哼,不好意思,得走個流程。”
乍一聽,好像是為了把關質量、控制成本。
可是AMA(美國醫學會)這次火力全開,撕下了事前授權那層“為你好”的面紗,告訴我們幾個驚人的真相:

神話一:事前授權可以節省醫療成本?

真相:呵呵,真會算,但不一定會省。
一項發表在《Health Affairs》的研究估算,僅僅是藥物方面的事前授權,每年就花掉933億美元
  • 保險公司自己燒掉了60億
  • 藥廠搭進去248億
  • 醫生為此“卷”出267億
  • 病人……呵呵,最慘的,貢獻了358億
你說這是為了省錢,結果整個行業一起虧錢?這邏輯就像是:“為了節約用電,我決定每天用電熨斗烤吐司。”

神話二:事前授權能提高醫療質量?

真相:提高個鬼,患者命都耽誤了。
AMA調查發現,將近30%的醫生親眼見過因為事前授權造成嚴重不良事件
  • 8%的醫生報告,有患者因此致殘或死亡
  • 癌症治療因審批延誤一週,死亡風險增加1.2%~3.2%
  • 抗抑鬱藥審批卡殼,急診和住院率增加
  • 抗艾滋病毒預防藥PrEP遭遇限制,結果HIV感染率上升
這就好比病人已經快溺水了,醫生丟下救生圈,保險公司卻說:“稍等,我先審批一下這個救生圈是否符合我們的‘海上用品目錄’。”

神話三:事前授權是精準的醫學決策工具?

真相:不如擲骰子。
你以為審批你治療方案的那位,是同行專家?可能是護士,甚至是完全不懂你專業的“遙控醫生”。
AMA列舉了一些“經典案例”:
  • 罹患炎症性腸病的患者,被拒絕藥物治療,結果手術機率高了9倍
  • 風溼病患者96%的申請最後還是被批准了——也就是說,他們本可以早就開始治療
  • 兒童腫瘤患者的授權申請,98.5%最終透過——你在這之前浪費的是黃金時間!

更讓人抓狂的:醫生辦公室,快成了“審批中心

一項全國調查發現:
  • 每位醫生每週平均要完成39個事前授權
  • 要花上13小時,等於每週少看幾十個病人
  • 40%的醫生診所甚至有專人專崗負責跑審批
本來學了十幾年醫術,結果成了“醫保客服”。“您好,我是王醫生,我想申請一個高血壓藥物的事前授權……請按1轉人工… …”

還有救嗎?當然有!

美國已經開始推動“Gold Card”制度:對一些守規矩、長期經驗豐富的醫生,不再反覆要求審批,就像是你辦了VIP通道——“王醫生?老熟人了!你直接開吧,我們信你!”
如果全面推廣這種制度,醫生和保險公司都可以節省5~10%的成本


結語:我們要的是健康,不是官僚主義的阻攔

在醫生和患者之間,不需要一堵高高的“審批牆”。治療應該是基於科學和經驗,而不是一紙冷冰冰的授權程式碼。
希望未來的我們,可以少一點等待,多一點信任。讓醫生專注治病,讓患者安心康復,而不是天天重新整理“保險審批中”進度條。

歡迎留言分享你在就醫時遭遇事前授權“卡殼”的經歷,也可以連結這裡 FixPriorAuth.org 瞭解更多改革進展!
說到底,我們之所以那麼在意事前授權,就是因為生病的時候,每一分鐘都很寶貴
但在等待“審批”的這些漫長時刻裡,我們更該思考的是:有沒有可能,讓自己少一次生病、少一次用藥、甚至少一次進醫院的機會?
答案當然是——有的。那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主動健康”理念:不等生病了才去看病,而是從現在開始,就管理好自己的健康。
就像我們不能指望保險公司永遠理解醫生的苦心,我們也不能把自己的健康完全託付給一個審批系統。預防為王,才是我們能掌控的最大底牌。
健康長壽,預防是最好的邏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