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春盛賓朋至,兩江波興菁英匯。第3屆國際心血管代謝大會於2025年4月5日在重慶啟幕,大會邀請了國內外權威院士、資深專家和中青年學者,聚焦“人口老齡化與心血管代謝異常”的最新臨床診療和科學研究進展,就心血管代謝前沿話題與當下熱點問題展開深度研討,共話心血管代謝疾病防治新前沿。4月5日上午,在大會的主旨報告論壇,國內外多位心血管及代謝領域權威專家圍繞心血管代謝疾病系統生物學機制、泛脂毒性理論、泛血管疾病綜合管理、代謝性心血管疾病領域轉化醫學等話題展開了報告與研討,涵蓋從基因調控到全身代謝網路,從理論創新到臨床實踐的全方位探索,為心血管代謝疾病防治提供了全景式解決方案。
聚焦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系統生物學機制與綜合管理進展
新南威爾士大學Jason Kovacic教授揭示了基於多組學網路分析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新正規化,指出系統生物學已實現從"DNA-RNA-蛋白質"線性模型到動態網路醫學的轉變。
STARNET研究已經對六百名冠狀動脈疾病(CAD)患者的血液、血管和代謝組織進行了RNA測序,並與GWAS和患者臨床資訊進行了整合分析。研究顯示54%-60%的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相關的風險可以由224個基因調控共表達網路(GRNs)來解釋,這些基因在代謝器官、血液和血管之間相互作用,促進了代謝性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在這些基因調控網路中,135個位於一種器官中,而其餘的89個代表了跨器官的協調基因活動。Jason Kovacic教授指出,肝臟特異性調控模組透過逆向調節膽固醇與葡萄糖代謝通路,該機制在小鼠和人類組織中均呈現高度保守性。此外,從STARNET巨噬細胞資料集推斷出23個綠色基因調控網路與冠狀動脈疾病的負擔高度相關,當敲除關鍵驅動因子NEIL1時,會影響大多數基因調控網路的表達水平,提示NEIL1作為新型治療靶點的潛力,可以透過脂質相關途徑影響CAD的負擔。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趙家軍教授指出,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核心機制與脂代謝紊亂密切相關,並提出“泛脂毒性”理論,為代謝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視角。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的始動因素為β細胞功能減退,當功能障礙超過50%即出現糖代謝異常。值得注意的是,血脂異常透過抑制PPAR/Pdx1訊號通路,顯著損害胰島素合成與分泌功能。這一發現解釋了為何二甲雙胍(具有抗炎特性)較磺脲類藥物更能改善心血管結局,也揭示了脂代謝異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核心驅動因素。
此外,脂毒性不僅限於代謝系統,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患病率20年間激增6倍,其新發病機制與脂毒性導致的甲狀腺組織損傷相關。脂質過載透過誘導心肌脂質沉積引發心功能下降,肥胖人群房顫風險較體重正常者增加48%-52%。腎臟病變中,脂毒性透過啟用炎症通路導致組織結構損傷,超重肥胖人群慢性腎病患病率隨體重遞增。
泛脂毒性”概念強調了脂質代謝紊亂從量變到質變均可引發多系統損害。研究顯示,膽固醇毒性不僅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還與β細胞功能障礙、骨質疏鬆及阿爾茨海默病(APOE4敲除模型中早期腦脂質沉積)相關。更值得關注的是,瘦型脂肪肝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甚至高於代謝健康的肥胖者,凸顯脂質分佈異常的獨立危害。
最後,趙家軍教授呼籲建立新型生物標誌物體系,並藉助AI模型實現疾病精準分型。臨床需重新審視降脂治療策略,如他汀類藥物適用範圍的科學界定,以及針對特定脂質成分(如PCSK9調控通路)的靶向干預。慢性疾病管理需突破單一器官視角,構建涵蓋內分泌、心血管、神經等多學科的系統防控體系,推動從“疾病治療”向“代謝穩態維護”的正規化轉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錢菊英教授基於最新共識指南分享了泛血管疾病的綜合管理策略,泛血管疾病的防控需以代謝危險因素管理為核心,整合生活方式干預、藥物最佳化及多學科協作,旨在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CKD)等事件風險。
血糖管理方面,指南推薦個體化糖化血紅蛋白(HbA1c)目標值,以<7%為基準,同時強調避免低血糖風險。在藥物選擇上,優先使用具有心血管獲益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GLP-1RA)和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i)。血脂管理仍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為首要靶點,推薦他汀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PCSK9抑制劑強化降脂。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 mmHg,首選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RAS)抑制劑,並聯合SGLT2i等代謝調節藥物協同改善。尿酸管理方面,建議無痛風患者血尿酸>480 μmol/L時啟動降尿酸治療,目標值<360 μmol/L,優選苯溴馬隆或SGLT2i。體重管理目標為3-6個月內減重5%-10%,BMI控制在20-24 kg/m²。
生活方式方面,飲食模式推薦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及中國江南飲食,強調增加膳食纖維、全穀物及魚類攝入,限制飽和脂肪酸和鹽。GLP-1RA類藥物被證實可有效減重並改善代謝指標。此外,戒菸限酒、適度飲用咖啡或茶、保障高質量睡眠及心理壓力管理均被納入生活方式干預體系。
共識強調需建立以心血管內科為主導,聯合內分泌、腎臟、營養等多學科團隊的綜合管理模式。針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CKD患者),需制定個體化代謝目標。我國泛血管疾病防控形勢嚴峻,需透過多學科協作整合危險因素管理,推進同質化診療流程。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的建立將助力實現從單一靶器官治療向全身系統性防控的轉型,最終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總體負擔。
心血管代謝性疾病轉化醫學中的跨學科協同創新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曾天舒教授、海口市人民醫院陸士娟教授的主持下,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雷閩湘教授、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孟照輝教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王桂俠教授、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楊靜教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金盈教授就在代謝性心血管疾病領域轉化醫學如何實現閉環及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快速迭代展開了討論。
雷閩湘教授指出跨學科協同創新是整合心血管疾病臨床結局與代謝性疾病早期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構建基礎醫學與臨床轉化閉合迴圈路徑、驅動快速迭代研究與突破性成果產出的關鍵策略。王桂俠教授提出構建院內外雙閉環健康管理體系(涵蓋疾病監測、診療及康復全週期)並整合多學科協作機制,強調基礎研究需向臨床轉化以促進疾病預測、精準診療及新藥研發,同時倡導透過AI技術實現患者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的跨學科融合創新模式。孟照輝教授表示閉合管理在代謝性疾病診療中面臨多學科整合管理、複雜病理生理機制解析及晚期併發症協同治療等挑戰,需透過高危人群全生命週期篩查、精準治療節點干預、多靶點創新藥物研發及AI驅動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技術加速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以實現診療最佳化。楊靜教授表示跨學科整合推動代謝性心血管病分子機制研究與多靶點藥物研發的臨床轉化,需透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及精準監管策略提升轉化效能並平衡多重獲益與用藥安全。張金盈教授團隊基於腹主動脈瘤臨床樣本發現致病基因的高表達特徵,據此開發基因檢測試劑盒並實現初步轉化,未來將透過大規模臨床試驗驗證其抑制疾病進展的效能,以推動心血管疾病產學研用一體化診療模式的構建。曾天舒教授總結道代謝心血管疾病的轉化醫學研究需整合多靶點藥物研發與技術創新,透過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的雙向轉化及ICT驗證,推動疾病預防、診斷與治療全週期管理策略的迭代最佳化。
本次會議聚焦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代謝性心血管疾病防治,透過系統生物學機制解析、泛脂毒性理論創新、泛血管綜合管理三大支柱,為代謝性心血管疾病治療靶點開發提供新思路。當前研究正從器官特異性治療轉向全身代謝網路調控,透過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的雙向轉化,推動診療模式向預防-干預-康復全週期管理轉型。這些研究突破標誌著心血管代謝疾病防治已進入整合系統生物學機制、創新治療靶點、重構管理正規化的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