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壽命:“古來稀”的第一次科學分析

現在人類壽命顯著較高。
不僅施一公的祖父達到過113的高壽,年過一百的時有聽說,年逾90不罕見,年過八十的恐怕可以說比較常見。
但是,長期以來,人的壽命很低。
一直到1970年代,中國都還用“人到七十古來稀”(當時是很多人用這一口號支援小平復出工作)。
資料呢?一般人是估計,中國人第一次用科學推算的是1931年。
用現代統計方法進行壽命分析的是當時在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讀研究生的袁貽瑾(I-Chin Yuan,1899-2003)。
袁貽瑾是中國現代公共衛生學的創始人之一。
袁貽瑾於1919年入北京協和醫學院學習,1927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於衛生系。1928年留學霍普金斯大學,1930年獲衛生學博士、1931年獲生物統計博士學位。1937年至1942年任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1946年,他與沈克非、施思明(1908-1998)在美國紐約代表中國簽署了《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也就是成立WHO的檔案。中國人施思明實際是WHO的最重要發起人,也是其命名者。如果現在某國總統知道WHO是中國人發起,恐怕又要跳。
(中國代表為創立WHO簽名)
從事生物醫學方面統計早期的三位博士是:吳定良(1894-1969),他於1928年為最早獲得生物統計博士中國人。第二位是1931年的袁貽瑾。第三位是景均,1940年從康奈爾大學獲得生物統計博士。
吳定良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博士研究課題為“手和眼的右旋與左旋”。 袁貽瑾的博士研究為“遺傳對人類壽命的影響——基於 1365 年至 1914 年一箇中國家族的數據”。景均的為“棉花產量試驗研究——競爭效應、面積和形狀以及對照田的使用”。
吳定良以後成為人類學家。在北大農學院待過幾年的李景鈞後來再度旅美,以統計學特長成為世界著名的人類遺傳學家。
袁貽瑾的博士論文是用中國的資料推算人口預期壽命,不僅是中國首次,其實與同在霍普金斯的Raymond Pearl有關壽命的統計文章發表於同一年,是世界領先。他們之前,英國的Beeton and Pearson(1899)、美國的貝爾(發明電話的那位)(Bell,1918)有過粗略的分析。
統計壽命、預計生存看起來簡單,實際在科學上非常難。太多環境因素。
袁貽瑾用的家譜是他在協和的師兄李廷安家的。含1365至1849年出生的3748位男性、3752位女性家庭成員,實際記錄延續到1914年。李廷安(1898-1948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1929年獲哈佛的公共衛生博士。先後任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央實驗研究院院長、中央大學醫學院、四川華西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廣東嶺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後併入中山大學醫學院)。
Pearl主要想知道是否有遺傳因素影響壽命(Pearl, 1931)。Pearl的文章與袁貽瑾在同一學術刊物,袁的在前。
袁貽瑾用了李廷安家跨480年、19代、7500家庭成員的家譜,用了統計方法。
對於一般人,可以看到以前沒有幾個人能有70歲的預計壽命。
Beeton M and Pearson K (1899). Data for the problem in man. II. A first study of the inheritance of longevity and the selective death rate in ma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65:290-305.
Bell AG (1918). The duration of life and conditiobs associated with longevity. A study of the Hyde genealogy. Genealogical Record Office, Washington DC.
Yuan I-C (1931). Life tables for a southern Chinese family from 1365 to 1849. Human Biology 3:157-179.
Pearl R (1931). Studies on human longevity. IV. The inheritance of longevity preliminary report. Human Biology 3:245-26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