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被西北、杜克和芝大錄取的陸高生,我明白美國大學為何拋棄「完美申請者」

近兩年,人工智慧的普及和分數膨脹的現象正在重塑美本申請的競爭格局——GPA滿分、SAT接近1600、託福115+、AP全5分的申請者不再罕見,更是人均一份文風優美、用詞、立意深遠的超高水平文書,而高水平指的是學生本人,還是隱藏在文字背後的Chat GPT或DeepSeek,就不得而知了。
曾經令人仰望的"學霸標配",如今已成為許多學生的基本履歷。
當高分和“完美文書”遍地開花,招生官又該如何篩選出真正值得青睞的候選人?
顯然,頂尖大學早已調整了評估標準——分數是門檻,但絕非決勝因素;文書固然重要,但在招生官心中也許已不是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能力和想法的最佳材料。
在硬實力和軟實力都趨同的情況下,什麼才能真正讓申請者脫穎而出?
答案,或許藏在真實的熱情與持續的成長中。2024-25申請季中,HEC哈斯教育的五位學生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詮釋了這一點,他們分別收穫了西北大學、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範德堡大學(全獎錄取)等頂尖名校的錄取。
上下滑動檢視HEC哈斯教育2024-25申請季錄取總榜單
毫無疑問,他們的學術能力無可挑剔,但真正打動招生官的,或許是那份未被標準化定義的熱愛。
在哈斯,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千篇一律的"完美申請者",而是在顧問老師的引導下,更深入地挖掘自己的興趣,並在挑戰中不斷進化。
最終呈現在招生官面前的,不是精心包裝的人設,而是真實且富有生命力的成長軌跡,也許有過猶豫不定,也許有過高山低谷——但這,或許才是頂尖大學真正想要看到的模樣。
不完美的GPA,完美的熱愛:一個文藝女孩的西北之路
在美本申請競爭越發激烈的今日,“曲線救國”的策略已然成為一種常態,為了搶到那一塊能夠撬動名校大門的敲門磚,不少學生不得不選擇不感興趣的專業,堅持毫無熱情的活動,將真實的自己隱藏在完美的面具下。
然而在這片功利主義的叢林中,也依然有一群學生始終默默堅守著自己的熱愛,Claudia就是其中之一。
這位獲得西北大學傳媒學院ED錄取的“戲劇版的迪士尼公主”在對待自己喜歡的東西上,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參與經典音樂劇商演、創立學校音樂社、在Pioneer等學術專案中開展音樂相關的文學作品和近現代歷史研究、榮登女籃賽MVP……
音樂於她,遠不止是履歷上的亮點。無論備考託福和SAT有多麼令人焦頭爛額,無論課業壓力多大,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都是聽音樂和唱歌,那是一片她為自己構建的烏托邦——旋律會慢慢淡化她心中的焦躁不安,允許她短暫喘息,允許她自我療愈。唯有用音樂給自己“充上電“,才有力氣繼續踏上申請這條佈滿荊棘的道路。
西北大學很早就成為了Claudia心中的聖地,11年級參加的NHSI戲劇夏校更堅定了她的選擇。但她與西北之間,橫隔著不少障礙——不夠亮眼的GPA、明顯的偏科傾向、險些錯過截止日期的託福送分,都讓她險些與夢校失之交臂。
在規劃過程中,未來就業、校內外時間分配、現實與夢校差距等問題也曾讓Claudia感到迷茫。
綜合各種因素後,哈斯顧問老師建議Claudia將對音樂和音樂劇的熱愛融入個人學術發展中,以更符合頂級大學期待的“學術熱情”形式體現,放棄作品集申請路線,整個申請過程也沒有製作任何作品集。整個規劃方向強調“藝術和音樂的學術研究”,不僅建議她集中精力備考最高難度的幾門人文歷史寫作類AP,放棄湊科目數量的追求,更是給予她極大的鼓勵去做戲劇和音樂劇類的歷史和文學研究——光是文學課題的寫作,就有不下5篇,成熟的論文有3篇。
科研方面,除了Pioneer,哈斯顧問老師還為Claudia找到並申請了一個英國科研專案,課題導師還是哈佛大學音樂史出身的一位教授。在過程中,由於研究的是發自內心熱愛的課題,Claudia自然而然地獲得了教授非常高的評價。
基於非常匹配且高階的發展路線,Claudia的“音樂和歷史/文學研究結合”的學術形象變得非常新穎,幫助她在與其他憑藉藝術特長的申請者的比較中脫穎而出。
申請前期的挑戰不在少數,然而真正的至暗時刻,出現在文書寫作階段。跟很多學生一樣,Claudia的初稿文書是典型的“用力過猛”,因為在準備過程中吃了太多的苦,所以急於證明自己已經跨過申請的重重關卡,也急於向招生官展示最完美的自己,通篇讀下來卻少了她內心的聲音。
一次又一次的返稿,換來的是更空洞的毫無頭緒,也在逐漸消磨她的自信——這些年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累,到底是為了什麼?
所幸,在哈斯顧問老師一步步的引導下,Claudia學會了審視自己內心,在雜亂的聲音當中找回了自己對音樂最真實的感受——這些年的刻苦,都是為了讓自己站上更高的舞臺,都是為了讓自己能更遊刃有餘地享受和創造藝術。在寫出最後一稿的那個晚上,所有的迷茫都化作了對初心的堅守。
所幸,那個曾經說著“反正我已經在西北待過了,申請結果不管怎樣,我都已經體驗過了”的女孩,最終還是牢牢抓住了那張能夠帶領她離夢想更進一步的錄取通知書。
順帶一提,同樣一張代表著無限可能和希望的錄取通知書,也落到了她男朋友手上——相信兩位追夢者會在西北大學遼闊無邊的舞臺上,共同編織一片屬於自己,也屬於彼此的未來。
——本期福利——
新增哈斯小助手免費領取👇
「超全面」2024-25申請季資料包

從SSP到杜克:他的熱愛,讓宇宙被聽見
當深國交的夜空被星光照亮時,總能看到一個男生忙碌地支起天文望遠鏡的身影。
Frank,這個對星空情有獨鍾的少年,用熱情編織著一個關於宇宙的夢——這個夢裡有行星執行的軌跡,有小提琴悠揚的旋律,還有他想要傳遞給更多人的星光。
三年前,當Frank創立天文社時,他或許沒想到這會成為改變許多人的起點,他只是單純喜歡天文學,也希望將他從天文學當中獲得的快樂分享給身邊人。
很多同學會因為將天文學等同為“深奧”、“枯燥”,而對這個實際融合了物理、數學、化學等多個方向的有趣學科望而卻步,而隨著天文社的創立,Frank在校內舉辦了多場講座,更走進深圳多所中學當志願者,用生動的講解讓晦澀的物理知識變得觸手可及,讓許多原本對天文學毫不瞭解的同學都被深深吸引。
10年級暑假,Frank成功入選錄取率不足7.8%的SSP暑期專案,和全球頂尖高中生共同參與近地小行星軌道確定研究。這段經歷讓Frank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那種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觀星樂趣的滿足感,讓他更堅定了要將宇宙的魅力傳遞給更多人的決心。於是在去年中秋,他發起了一場特別的線下觀星會。當一百多位參與者透過他的望遠鏡親眼看到土星環時,手機鏡頭記錄下的不只是行星影像,更是一顆顆被點燃的好奇心 —— "原來土星真的戴著草帽啊!"同學們的歡呼和眼中快要滿溢而出的興奮讓Frank明白,或許科學傳播的意義就在於此吧。

看到這裡,你也許感覺Frank大概就是一個眼裡只有天文學的“理工男”。其實不然,他也有藝術家的一面——他從小就學習小提琴,也喜歡作曲。隨著他在天文學和音樂領域的探索不斷深入,他開始嘗試將韋伯望遠鏡拍攝的星雲譜成宏偉的交響作品。
在當琴絃震動,奏出天體的旋律的那一刻,無論是Frank自己還是他的聽眾,都用聽覺“看見”了不一樣的宇宙。

無論是天文學,還是音樂,都已經成為他人生中不可割捨的部分——望遠鏡讓他看清星球的模樣,而音樂讓他聽見宇宙的心跳。這個兼具理性與浪漫的少年,最終用他獨特的方式打動了招生官,不是靠堆砌獎項,而是靠那份將科學與藝術完美融合的創造力,以及讓更多人仰望星空的熱情。
如今,即將踏上新旅程的Frank依然保持著觀星和音樂創作的習慣。每當琴聲響起,他總能想起那些透過望遠鏡與他共享星光的夜晚。
或許,這就是追夢最美好的模樣——既腳踏實地深耕專業,又永遠保持仰望星空的詩意。
截然不同的兩人,同樣的芝大錄取信
升學顧問老師被問得最多的問題,除了“以我孩子目前的水平和情況,能申上什麼樣的大學?”,估計就是“某某某大學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學生?”了。
然而在這個申請季,北京德威兩位ED錄取芝加哥大學的案例,或許能給這些焦慮一個最好的回答——頂尖大學尋找的從來不是標準答案。
AI生成
獲得ED1錄取的L同學和獲得ED2錄取的Z同學,就像是光譜的兩端。
前者是典型的學術深耕者,將全部熱情傾注在心理學研究上,有多段深度科研經驗和研究成果,並且在心理學的多個細分方向都有所涉獵——臨床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運動心理學;
後者則是跨學科的探索者,在媒體研究、公共政策等多個領域自由穿行,用包括NEC、CTB、LaunchX、Pioneer、SIP在內的一系列競賽和夏校經歷,編織出獨特的申請畫像。
如果將範圍再擴大一點,芝加哥大學每年都會公佈一些大一新生的背景資訊和故事,這樣的差異比比皆,既有可以將自己鎖在實驗室埋頭研究、廢寢忘食的“學術狂熱者“,也有整天衝在倡導改變、爭取權益第一線的“領導者”。
芝加哥大學這所以崇尚"自由思考"而聞名的學府,用錄取結果告訴我們:名校看重的從來不是特定的活動清單,而是申請者身上那些無法量化的特質。
細看這兩位同學,他們的共通點其實藏在更深的地方:對思考的熱愛,對錶達的渴望,以及在探索過程中展現的韌性。這些品質不會以白紙黑字的方式出現在申請材料上,但一定會在文書字裡行間、推薦信的細節中自然流露。
這也許也是經歷申請季的意義——它不在於你參加了幾個活動,不在於你拿到的獎項有多高大上,而是一次認識自我的旅程。那些在探索中獲得的洞見,在堅持中磨礪的品格,才是真正能夠衝破表面,讓招生官能夠“看到”你的亮點,也遠比任何獎項都更能定義一個人的價值。
當申請季塵埃落定時,這些收穫,會成為比錄取信更珍貴的禮物。
——本期福利——
新增哈斯小助手免費領取👇
「超全面」2024-25申請季資料包
範德堡全獎錄取信上沒寫
她撕掉了多少標籤
回過頭來,Mia也許從未想過,發生在好朋友身上的一段經歷,會成為影響她未來人生方向的契機之一。
數年前,好朋友告訴她,家裡一位男性親戚曾經當著她的面說:“女生來例假好髒啊!”
這樣毫不掩飾的偏見,在香港電影《破地獄》中也能找到共鳴 —— “女性來例假是汙穢,沒有資格主持破地獄儀式,會讓祖師爺生氣。” ,類似的說法還有女性如果在生理期,就不能上桌吃飯、不能祭祀等等。
人類正常的生理現象,怎麼就被百般嫌棄呢?
帶著這樣的疑惑,Mia在校內外各種學科的探索之中,發現女性議題和人類發展相關的領域總能一下激發她的求知慾,隨著知識的累積,心中為女性發聲的微弱火苗逐漸壯大為熊熊烈焰。
她加入了Pad Project,一家致力於普及經期護理用品、消除月經汙名化現象的全球性非營利組織,並憑藉自身的優秀,迅速從一名普通成員成為了亞洲區的Adviser,在校內舉辦了多場科普經期知識的工作坊,製作並推廣解釋月經現象的動畫影片,消除了許多同學對經期的誤解,無論男女。
但要說哪兩個活動最讓她有所感觸,那大概是在廣西支教的經歷和在東莞一家工廠舉辦衛生巾刺繡活動。
在廣西,她不是“常規”的數學或英語老師,而是專注於為鄉村女性傳達正確的月經健康知識。而當地人刻在骨子裡“月經羞恥”心理現象讓她明白,她做的還遠遠不夠,她的路還很長。
在東莞,她舉辦的這場再正常不過的女性健康科普活動屢遭工作人員阻攔,多次將活動宣傳物料撤下,那種彷彿在對待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的嫌棄讓她明白,女性面臨的到底是何種困境,偏見就如同一道無形的牆,她必須更強大才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些許改變。
優秀的學業成績、長期堅持且充分展現領導力的活動、為社群貢獻力量的決心和承諾,在Mia這位“六邊形戰士”身上都得到了充分體現。這樣的她,贏得了範德堡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錄取和包括UCLA和UCB在內加州大學六所分校的錄取,也就不足為奇了。
她的範德堡錄取信上是這樣寫的——“每年獲得全獎錄取的學生不到1%。”,而她既非美籍也不持綠卡的國際生身份,無疑讓這份來自範德堡的肯定更顯珍貴。
如今回望,那個為好友打抱不平的女孩已經走得很遠。從傾聽者到行動者,Mia用堅持寫就了自己的成長故事——這份敢於打破沉默、敢於挑戰偏見的勇氣和執著,很難不讓人動容吧。
寫在最後
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從來不是終點,而是一段全新旅程的起點。
當你學會為熱愛燃燒自己,這份光芒就永遠不會熄滅——無論是在大學的圖書館裡,在未來的實驗室中,還是在更遙遠的人生征途上。
多年後回望,或許他們早已記不清SAT考了多少分,但一定會記得那個深夜伏案修改文書的自己,記得社團活動室裡和同學們的歡聲笑語,記得第一次為熱愛的事物拼盡全力的那份純粹。
這些閃閃發光的時刻,才是青春最珍貴的饋贈。
對於哈斯教育理念和更多藤校規劃案例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報名4月5日-4月19日的哈斯2025全國巡講活動,分析北京、上海、深圳各地本土錄取情況,預約線下諮詢/報名參與線下講座不僅有更詳細的規劃案例分析,後還能免費領取HEC哈斯教育獨家競賽手冊/夏校手冊!
新增哈斯小助手
備註【全國巡講】即可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