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千億,小米和比亞迪又捲起來了

2024年,新能源車圈的淘汰賽看得人目不暇接。
若2024年是AI汽車元年,2025年則是AI汽車混戰年。2025年,不會AI的車企沒資格狂飆。
這條路上,不論是經歷上半場、下半場,還是闖蕩半決賽、決賽,新能源車企能倚仗的只有用。
作者 | 觀海
來源 | 金錯刀車評ID:jincuodaocheping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2024年,新能源車圈的淘汰賽看得人目不暇接。
高合、哪吒、合創、極越,人們熟悉不熟悉的車企,接連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危機。
之前何小鵬、李斌等大佬都曾預測過:最終留在牌桌上的公司可能只有5家左右。
2025年,註定也不會輕鬆。
這邊,時隔4年,比亞迪王朝系列推出了全新IP——夏。
那邊,雷軍率一眾高管前往東北的黑河進行冬測和整活,又猛賺一波流量。
但比起這些,更卷的是另一個領域:AI汽車。
何小鵬說,“未來10年,年銷100萬臺AI汽車是決賽入場券”;李想強調,“從企業角度來看,理想汽車是一家人工智慧企業”;比亞迪明確表示,將在智慧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幾乎所有還留在牌桌上的車企,都要在AI汽車上發力。
據IDC預測,2025年我國智慧汽車出貨量將達約2500萬輛,復合增長率達16.1%。
2024年是AI汽車元年,2025年則是AI汽車混戰年。
2025年,不會AI的車企沒資格狂飆。
AI汽車,開始捲起來了
2020年,何小鵬與馬斯克,進行了一番隔空battle。
當年,小鵬汽車官宣,今後的車型將採用雷射雷達提高智駕效能。
馬斯克在大洋彼岸發表評論稱,小鵬汽車抄襲了特斯拉和蘋果的舊程式碼,同時挖苦道:“他們有特斯拉的舊版本軟體,但沒有我們最新的神經網路。”
何小鵬隨即怒懟:“明年開始,在中國的自動駕駛你要有思想準備被我們打得找不著東。至於國際,我們會相遇的。”
4年後,挑戰從線上來到了線下。
去年10月10日,小鵬汽車率先搶下“全球首款AI汽車”的名號,釋出新車型“小鵬P7+”。同一天,在洛杉磯,馬斯克釋出了無人駕駛出租車Cybercab。
AI和AI汽車,成了車企的星辰大海,也成了必爭之地。
何小鵬在前不久的2025年內部信裡,再次強調小鵬是一家面向全球的AI汽車公司。
吉利CEO淦家閱也在去年的新春寄語中提到:“沒有AI的汽車只是出行工具,有AI的才是智慧夥伴”。
而早在2023年初,李想就在內部信中規劃:2030年,理想要成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企業。他還說過:“我們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慧化,而是人工智慧的汽車化。”
喊出了新口號,難免催生出新一輪的“燒錢大戰”。
據理想汽車資料顯示,每年投入上百億元研發,有近50%用於投入人工智慧。
其他車企的投入力度也不遑多讓。
據開源證券曾統計,比亞迪將在智慧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目前整車智駕團隊工程師已有超4000人;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至2023年累計投入超300億元,研發團隊規模達到7000人;小鵬汽車公佈其每年對包括智慧駕駛的AI技術研發投入約35億,現有團隊近3000人,2024年將要擴充套件到4000人。
可以說,從蔚小理、問界、小米等造車新勢力到奇瑞、長城、長安等傳統車企,從中國車企到外國車企,都捲起了AI汽車。
這也是為什麼,去年我們見識到了轟轟烈烈的“請大模型上車”運動。
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車企有吉利、長城、紅旗、凱迪拉克等;一汽、長安、智己等品牌接入了阿里雲旗下通義大模型;科大訊飛研發的星火大模型也合作了10多家車企。
大眾、賓士等外國車企,有的和ChatGPT合作,有的接入谷歌雲,有的利用起了亞馬遜Alexa大語言模型。
總之,既然目標已定,那就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為何一夜之間,都在燒錢做AI?

AI汽車雖然是去年爆發,但其實由來已久。

它的演變可以追溯至2021年8月18日,由李彥宏首次提出的“汽車機器人”概念,其核心就是:你可以把一輛車當作一個人來看待。
那麼,為什麼此時爆發了呢?
一方面,車企們需要新故事、新的想象空間了。
增程、冰箱彩電大沙發、智慧駕駛、流量、價效比,這些是中國新能源車企這些年飛速發展的部分關鍵詞。
只是這些明面上的打法,越來越難成為差異化優勢了。
例如理想汽車,去年釋出第三季度財報時,資料上看一片欣欣向榮,但市場卻不怎麼買賬,財報釋出之後股價大跌13%。
股價和市值,體現的不是企業過去的成績,而是體現市場對企業未來的期望程度。
當時理想MEGA遭遇重創,市面上的增程車型又與日俱增,同時理想汽車還缺少新的增程車型,難免傷害到了其未來的想象空間。
老招數的威力減弱,再不開創新招,時代就要和你say goodbye了。
AI和AI汽車就是新的大招,讓市場看到我還有更遠大的規劃,並且還有能力打出新天地、繪出新藍圖。
眾所周知,電動化是上半場,智慧化是下半場——智慧化以前靠“軟體定義汽車”,現在靠“AI定義汽車”。
兩字之差,想象空間卻天差地別。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AI汽車不是自嗨,而是確有需求。
首先吃到紅利的是問界。問界新M7上市兩個多月斬獲10萬個訂單,其中智駕版使用者超60%。
理想汽車也曾表示,其30萬以上的車型AD Max(即智駕版本車型)訂單佔比接近70%。而AD Max版車型比AD Pro版車型貴2萬元。使用者為更貴的車型買單,實際上就是在為智駕買單。
AI在汽車上的兩個深度應用場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極大的使用者體驗提升。
一個是“車位到車位”智駕。使用者坐進車內,就可以啟動智駕,系統可以讓自動駕駛與泊車無縫協作,到達下一個車位。
一個是智慧座艙。隨著AI大模型的引入,智慧座艙的體驗也在升級。大模型不僅能高效完成單一任務,還能夠動態組合複雜服務場景。例如,在旅途中一鍵生成個性化規劃,包括導航、用餐推薦、車內娛樂選擇甚至辦公安排。
使用者有需求,使用者肯買單,市場又需要宏大的新故事,押注AI汽車就成了一個毫無懸念的選擇了。

車企的新故事,並不全是美好

收益越大,風險越大。

AI汽車的想象空間很大,伴隨而來的是各種高門檻。
去年OpenAI的影片生成大模型Sora火爆全球之後,馬斯克坐不住了,幾次三番親自下場宣傳,試圖捍衛特斯拉在AI領域的先進性。
馬斯克如此激動,主要是AI技術日新月異,需要向外界證明自己仍處於潮頭,有能力吃到紅利。
要跟上潮流甚至引領潮流,無疑是個巨大考驗。
車企技術實力、研發實力自不用多說,還有很多現實困難需要克服。
首先是錢。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研報《人工智慧賦能新能源智慧汽車發展》顯示,智慧算力基礎設施的不足,是智慧網聯汽車加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大量投入。馬斯克曾表示,x.AI擁有全世界最強的AI訓練叢集,需要4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其中還不包括驚人的電耗、散熱管理以及卡間通訊的成本。
其次是生態。中國智駕產業的競爭,也是生態系統與商業模式的博弈。比如,打通車路雲一體化,實現智慧網聯汽車交通系統的安全、節能、舒適及高效執行,可能也是決勝關鍵。
最後是適應能力。各地的路況不同,政策法規和扶持力度也不盡相同,車企面對這些現實情況更多要有賴於自我調整了。
各種挑戰不可謂不大。
或許這是為什麼,車企的注意力也不全在AI汽車上面,還同時藉著AI的東風擁抱其他新故事。
比如機器人。
2021年,特斯拉首次提出人形機器人概念,並於1年後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原型Optimus(擎天柱)。
馬斯克承諾,公司將在2025年開始“限量生產”Optimus,屆時將有數以千計的人形機器人在特斯拉工廠工作。他還大膽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和人類的數量比將超越1:1,甚至達到驚人的2:1;預計人形機器人的潛在市場價值高達25萬億美元。
藉由智慧駕駛觸及AI技術的不少國內車企,也踏上了和特斯拉相同的道路。
小鵬汽車、東風汽車、奇瑞汽車、上汽集團、比亞迪等相繼透過自主研發、技術合作、戰略投資等方式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按照他們的說法,除了被應用於生產製造、物流運輸常規環節外,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製造領域還有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完成一些工業機器人難以替代的工作,好比是貼車標、安裝內飾等。
簡而言之,又是一個未來可期的新故事。
但說比做容易。將故事變為現實,還有漫漫長路。
這條路上,不論是經歷上半場、下半場,還是闖蕩半決賽、決賽,新能源車企能倚仗的只有使用者。
給使用者創造更多價值,才能多一分落實新故事的可能。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金錯刀車評》
是金錯刀旗下的汽車賬號
將以金錯刀爆品視角,
帶你深挖新能源車企最硬核乾貨
點關注,世界上又多了個懂車牛人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