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印度精英拒絕面對印度當前正面臨的經濟和道德危機,相反他們構建出另一種敘事:
一個正在崛起的印度將憑藉數字轉型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實現偉大的經濟起飛。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
由於缺乏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缺乏足夠的人力資本投資,印度經濟正面臨潛在的系統性危機。
印度經濟自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以來靠自由化改革帶來的經濟增長到2018年就動能衰退,這一時期印經濟增長更多依賴金融房地產行業,因此只能帶來短期繁榮而不能推動長期增長。
由於缺乏適當監管和必要的公共產品,過度金融化加劇了印度社會的不平等。
當這一切結束後,數億普通印度民眾的生活是慘淡的,他們大多是農業和城市低技能人口。
沒有切實證據能夠證明“印度時刻”即將到來——
從中國轉移的投資和產業大多沒有轉入印度;政府推出的生產激勵計劃僅僅增加了企業的利潤,而沒有帶動製造業發展和增加就業。
政府能夠提供的解決辦法是為超過半數的人提供政府和公共部門的保留職位,但由於政治的腐敗,獲得職位的方式也是不透明的。
印度精英選擇無視這種情況,他們沒有采取任何投資於人力資本和有效增強制造業的舉措,而是視數字技術為靈丹妙藥。
然而,在軟體、計算機等傳統優勢領域能提供的就業機會相當有限。
在這些領域,印度不僅缺乏高技能人才,還面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競爭。
新冠疫情後,線上服務需求放緩,並且由於國內市場狹小、消費力不足,印度初創獨角獸企業的前景也迅速暗淡。
最後,印度政府承諾技術將徹底改變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但現實是技術並不能克服經濟發展需要人力資本、法治和負責任的司法機構等發展赤字,甚至可能加劇發展赤字。
總之,作者認為,由於精英道德的腐敗,印度無論在製造業抑或服務貿易方面與其他東亞國家相比都沒有競爭力。






雖然印度農業得益於普及灌溉技術、優質良種、化學肥料,生產力遠高於幾十年前,但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印度農業生產效率卻明顯較低。


新冠肺炎疫情後,印經濟經歷反彈後又放緩,製造業幾乎沒有增長。






改變的議程很長,路徑也已明確,但時間卻不夠用了。
因為你懂的原因,我將一些深度內容放在知識星球,我的星球有幾個特點:
3.對於星球使用者我還有互動問答。說實話,有時候給大家在人生關鍵時刻提一個建議就遠遠值得票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