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壓,頂尖高校博士自殺…

關注飛總聊IT,瞭解IT行業的方方面面。
和清華北大一樣,印度理工堪稱印度高效天花板。
然而最近,頻繁的博士生自殺,讓印度理工面臨巨大壓力。

印度理工的辦學,非常像美國的高校,一共有23所分校。類似美國加州大學有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
其實分校這個翻譯,不太準確。每所學校都是一個獨立的學校,只不過在這個上面有個統一的系統,可以共享一些經費,圖書館等資源。
所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很牛逼,並不妨礙,加州大學riverside一般般這個事實。
同樣的,印度理工23所分校裡面,真正出名的大體上就三所,IIT Madras,IIT Kanpur, IIT Delhi。其中尤其是IIT Madras出名。當然,要求也是變態。
2024年,IIT Madras進一步加強了對博士生的要求,然後博士生們不堪壓力,就紛紛開始自殺了。
這要求有多變態呢。大家來看一下吧。
首先是基本的要求,學生要完成60個學分,同時,每個星期必須工作60個小時一閃,如果按照一週5天算的話,平均每天工作12個小時。
學生這麼強的工作時間,實在是有點誇張了,加上可能學生還需要自己學習加班加點,比國內996還變態。
除此之外,IIT Madras還引進了一套新的博士生評分標準,分下面幾檔:
S級:學生作為主要作者發表了被接受的期刊/會議論文。
A級:學生作為主要作者提交了期刊/會議論文。
B級:學生在該期間勤奮工作,但上述(a)或(b)不適用。
C級:學生投入了工作,但未盡全力。
D級:學生的表現遠低於預期,但有特殊情況(如醫療問題或心理健康問題,前提是這些問題已被標記)。
E級:學生的表現遠低於預期。
U級:學生未定期工作和/或來系裡。
飛總也讀過博士,博士讀起來,真的是很辛苦,很容易人就崩潰。
比如說辛辛苦苦開始做研究選了一個課題,做了小半年,發現是個死衚衕,這在博士期間司空見慣。有的時候只能說自己運氣不好,還得重起爐灶。
但是不得不說,看到這個標準,飛總立刻就感覺回到了博士時代,壓力撲面而來。
所以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壓力大。簡單來說,如果一個學生,一學期既沒成功發出論文,也沒能夠提交論文,那麼不管這學生多麼努力多麼卷,最多也只能拿到B。

而一個B,至少我在美國的時候的理解,就極大地拉低了GPA,連續幾個B的話,日子就不好過了。這還是在明確勤奮工作,一週工作超過60小時以下才能獲得的評價。

正如飛總說的一樣,博士期間的科研,到底能不能夠順利發論文,有的時候需要看運氣。特別是導師判斷力不佳,自己跳進一個死衚衕的坑,又不容易在一開始就知道是個死衚衕的話,幾個月下來,毫無科研成果,必須重新開始的情況,司空見慣。

如果一個學生在異常努力的情況下,遇到了一個死衚衕的課題,只能重新開始,然後又因為沒能提交或者發表論文,而只能拿B的話,這就是雙重打擊了。

這種事情要是連續來幾次,那對學生的壓力之巨大,恐怕只有真的讀過博士的人才能理解。

也難怪,很多學生看到這個新標準以後受不了壓力,自殺了。
不得不說,印度人捲起來,也是非常卷的。以我最近接觸的印度本土的印度人為例,基本上24小時隨叫隨到,我起床了對方線上,我睡覺前對方還線上。
連美國本土的印度同事,都被這群印度的同事卷得受不了,死去活來。
而且,我也和美國本土的印度同事聊過,印度的印度人,如果程式設計師,級別比較高的話,收入在本地相當可以。只要花收入大概10%的錢,就能夠僱傭好幾個傭人,從打掃衛生做飯到開車接送小孩上下學等事情全包,還能僱一個管家來管理這些僕人。
所以印度本地的印度人可以全神貫注的做好碼農,一天工作16個小時也無所謂。因為所有的瑣碎的雜事,都由管家管理一堆僕人幹完了。這些印度人的目標就是升職加薪。因為每一級別的提升,都意味著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在印度,底層碼農和底層勞動人民的收入差距可能並不是那麼大,而高層碼農是收入向著美國看齊,花銷向著印度看齊,一年收入幾百萬人民幣是常態。但是,哪怕10%的收入,一年花幾十萬人民幣,也足夠僱傭一個龐大的帶管家的傭人團體,並且傭人們對自己的收入也都非常滿意,因為那也是傭人們的高薪。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印度種姓制度發達,各個行業多多少少都限制在特定種姓的人去做。但是可能印度神誕生的太早,古代人無法先知先覺的知道還有碼農這種既高薪,又神奇的行業。所以,碼農是完全不限制種姓,並且只要升職到一定的層級,還能拿到鉅額收入的行業。
這也導致了,印度人非常的願意在碼農這個賽道,擠出天花板。畢竟,能改變命運的捷徑,就只剩下碼農了。
為什麼印度製造業不能很好的發展,IT業卻可以,想想種姓制度,也就可以理解了。
文末推薦我寫的飛總的職場寶典,揭露職場的規則和潛規則,解決碼農職場發展的核心問題。有興趣的可以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