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上個月,印度政府公佈了2023年第三季度的GDP成績單,同比增長率為7.6%。
說實話,這麼高的增長率,不僅高於美國歐洲等國,也高於一直高增長的中國,讓很多喜歡嘲笑印度的人頗不適應。
更令人驚訝的是,印度不是第三季度才這麼高的,而是全年都不低,一季度為6.1%,二季度為7.8%。
因此印度央行估計,2023年印度GDP增長將超過7%,高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首位。

印度這一數字公佈後,世界各大組織都不吝溢美之詞:
標普全球表示,印度至少在未來三年內仍將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摩根士丹利報告稱,印度處於“前所未有的增長軌道”。
IMF表示,印度GDP總量預計將在2026年超過日本,並將在2027年超過德國。
這絕不是神話。
2022年,印度距離德國日本的差距已經不到一萬億美元,如果印度能夠保持每年7%的增速,而日德只能保持1%的增速的話,那麼印度趕日超德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難怪莫迪能大張旗鼓地宣佈,印度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三。
一切的跡象都表明,一顆國際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一如昨天朝氣蓬勃的中國。
和中國的崛起之路有點像的是,印度的經濟增長中最亮眼的是製造業。
我們都聽說美國要用墨西哥、印度、越南取代中國的計劃,但看看資料就會發現,2023年,墨西哥、越南的製造業PMI一直在跌,甚至越南因為電荒,5月份的時候PMI都跌到了45%。
印度呢?
一直不見衰退的樣子,PMI一度飆到了56%!
印度製造業的進步,同樣體現在出口上。
2022年,印度出口額為4497.23億美元,同比增長18.27%。
2023年的資料還沒出來,但從前三季度的資料來看,也大機率超過10%。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出口活動中,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非常快。
2010年的時候,印度還只能生產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到了2021年,高階技術產品出口已經升至36%。
雖然2023年世界市場收縮,導致印度出口不如2022年,但印度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一直在增長。
與此同時,美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貿易伙伴,也成為印度的主要投資來源地,2022年佔比達12%。
雖然這其中仍然有不少是投資服務業,但製造業的吸引力一直在加大,2022年升至113億美元。
2022年,印度實際吸收外資總額高達710億美元,中國是1891.3億美元。
看起來,中國是印度的兩倍多,但問題在於,中國的經濟體量是印度的5倍,那麼這個數字恰恰反映了印度吸引外資的勢頭很猛。
這一系列資料都表明,印度的一切處於一種欣欣向榮的狀態,如同21世紀初的中國一樣,前景無限。
很多人奇怪,為啥印度的表現突然這麼好了?
很簡單,印度押對寶了。
自從2014年莫迪上臺,就開始大力倡導“印度製造”。
在國家層面選了高階化學電池、機電產品、汽車、製藥、電信網路、紡織產品和技術、食品製造、太陽能技術、白色家電及特種鋼等十大製造業進行重點扶持,並且安排一些有能力的富豪承接這些產業(比如印度首富阿達尼)。

這一點,和韓國剛剛崛起時有點像。
此外,莫迪還推出了國家物流政策、特別激勵計劃等在內的一系列補貼和政策措施,目的都是為了鼓勵和扶持本土製造業發展。
但是呢,在莫迪第一個任期內,莫迪的“印度製造”計劃效果並不好。
原因很簡單,如果出一個產業政策就一定能得到效果的話,那麼搞經濟也太簡單了。
要想真正崛起,除了政策之外,還需要一個風口,像美國扶持韓國壓制日本那樣的風口。
2019年,莫迪連任成功,這個風口也來了,那就是西方主導的產業鏈轉移。
我們都知道,以前,西方資金和製造業大多傾向東亞,特別是中國、日韓。
但是最近幾年,西方出於打壓中國發展的目的,很多資金和產業、訂單都在撤出中國,那麼去處無非也就是幾個地方:
越南、印度、墨西哥。
在這三個國家中,矮子裡拔將軍,印度的基礎算是最好的,這就進一步助長了印度要取代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地位的野心。
所以我們看看近兩年莫迪的一系列措施,無論是在美國國會大拍馬屁,還是邀請庫克訪問印度,或是出臺一系列產業政策,其實都是一個目的:
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努力迎合西方對華產業鏈轉移的大趨勢,儘可能的吃到產業鏈轉移的更多的好處。

比如,2023年年初的時候,莫迪推出了PLI(生產掛鉤激勵計劃),聚焦半導體、汽車、手機等14個行業,計劃5年內總支出金額2.5萬億盧比,佔財政總支出比重的3.3%。
這個“掛鉤”,是不是讓你想起了“脫鉤”?
沒錯,這個計劃說白了,就是一對一承接西方國家從中國轉移的供應鏈,印度部分學者甚至將此稱為“替代中國產業”計劃。
不得不說,這些政策成效還是挺明顯的。
2023年前三季度,印度的手機出貨量就達到了1億部,手機出口額就超過了110億美元。
其中增長最快的是蘋果手機,2020年的時候,印度產的iPhone只佔全球產量的1.3%,但到了2023年,已經提升到了7%,而且蘋果已經開始把最新的iPhone15機型交給印度了。
根據蘋果和印度的計劃,蘋果將進一步把中國的產能調整到印度。
到2025年,大約四分之一的iPhone要在印度生產,年產超過5000萬部。

除此之外,印度汽車業也在蓬勃發展,2022-23財年印度出口汽車91.2萬輛,年增長24.5%,已經接近了中國2012年的水平。
除了手機和汽車,很多跨國企業也紛紛把供應鏈從中國調整到印度。
比如,2018年的時候,沃爾瑪的玩具、電子產品、藥品、包裝食品和麵食等商品類別中,印度商品只有2%,但到了2023年,已經增加到了25%。
相反,中國的份額則從80%掉到了60%。
說白了,印度經濟和製造業增長這麼快,不是因為印度基礎有多好,莫迪有多英明,主要是趕上了好時候,受益於地緣政治博弈影響。
所以現在有一種聲音越來越強,認為未來印度製造業將取代中國,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
這種聲音讓很多中國人憂心忡忡,感覺天都要塌了,中國要被印度超越和取代了,中國花了幾十年辛辛苦苦拿到的世界市場,都要丟了。
不過彆著急,很多時候,不能只看資料,還要看現實。
印度現在的製造業發展的確很快,但花團錦簇之下,也有很大隱憂。
1 資本不足
我們都知道,發展製造業需要錢。
如果印度人滿足於踩踩縫紉機,打打手機螺絲的話,那麼這種製造業花不了多少錢。
但莫迪肯定是不滿足於此的,他追求的是不僅要能縫衣服、打螺絲,還要把上游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都搞定,把肉都爛到印度鍋裡!

這就有點麻煩了。
縫衣服的上游是化工產業,而打手機螺絲的上游是電子產業,如果想把這些產業都搞定,那就要花海量的錢。
不信你看看中國,搞化工花了多少錢?搞晶片產業花了多少錢?
所以,工業化建設就是一個吞金獸,特別是一些至關重要的重工業部門,投資週期長,效益低,這個是需要持續的資本投入的。
那麼問題來了,錢從哪來?
歐洲列強發展工業化的第一桶金,是靠對外搶劫。
大航海時代歐洲列強在美洲,在非洲,在亞洲掠奪了巨大的財富,這些財富就是歐洲列強工業革命的第一桶金。
美國是透過吞併西班牙殖民地和印第安人、墨西哥的土地,用黑人的血淚賺到第一桶金。
日本就更不用說了,孤注一擲打贏了甲午戰爭,一下子從中國賺走了2億兩白銀。
可是後發國家想發展製造業,就不能再走這條路了。
一方面世界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在二戰之後隨著全球範圍內的民族覺醒,已經再也不可能用這種方法完成原始資本的積累了。
現在去搶別人會引發干涉。另一方面是沒有工業化的情況下去打別人,可能會被反殺。
所以,在不能對外掠奪的情況下,就只能自己想辦法。
第一是靠自身積累。
這方面,中國最有發言權。
中國解放時,那社會是一窮二白,根本沒錢搞工業化,最終採取了兩個辦法。
一是透過農村的土地革命、城市公私合營,沒收官僚資本等等,籌集一部分錢。
二是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抬高工業品價格,以“剪刀差”的方式,獲得了工業建設資金。
後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製造業發展,主要是控制了財富分配比例。
我們都知道,參與財富分配的,有居民,有政府,有企業,但是從資料來看,中國的居民在財富分配中長期佔比較低(GDP佔比44.81%),不僅低於美日等發達國家,甚至連泰國都不如。


從財富分配比例上來看,中國老百姓是掙得少花的少,政府和企業是掙得多花的多,這就形成了一種投資驅動式經濟模式。
這種模式非常有利於後發國家“集中財力幹大事”,透過超額投資來實現跨越式發展,用幾十年走完人家一兩百年的路。
其實日韓也都經歷過這個階段,五六十年代,日韓的居民財富分配同樣低於50%。
那麼印度呢?
印度居民在財富分配中佔比雖然不如美日的80%,但也有69%!
在這種情況下,印度上哪去搞投資驅動式經濟發展?
但如果印度壓低居民財富分配比例的話,以印度的民選模式,能否做到讓國民長期忍受較低的財富分配而不發生變亂和政權更迭?
第二是靠儲蓄率。
回顧人類發展史,我們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現在全球真正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國家主要集中在3個區域:北美,歐洲和東亞三強中日韓。
特別是中日韓三國,都是從二戰後的廢墟中不靠掠奪靠自己發展起來的。
剩下的,無論是黑人的非洲,混血的南美還是阿拉伯人的中東,哪怕你的資源再豐富,也沒有完成工業化。
為什麼?
這和東亞文化中的注重儲蓄習慣有很大關係。
東亞屬於儒家文化圈,有一種很強烈的“崇儉黜奢”思想,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民眾,喜歡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說白了就是喜歡存錢。

較高的儲蓄率使得社會零散的資金容易透過銀行體系完成向資本的轉換。
原因很簡單,對個人來說,手頭幾千塊錢幾萬塊錢,派不上什麼用場。
但銀行可以把眾多閒置資金集中起來,高達數萬億元的鉅額資金就可以辦大事,滿足國家重點建設的需要。
日本和韓國的儲蓄率長期處於40%以上,而中國則更高,長期處於45%以上,甚至在2008年的時候達到過51.61%!
龐大而穩定的儲蓄資金,為企業融資提供了強大支撐,無論是國家投資,還是民營企業,都有了充足的活水。
印度呢?儲蓄率只有可憐的10%左右!
為啥這麼低?
一個原因是因為印度人口中,有一個高達8億的赤貧階層,沒錢自然不會儲蓄。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人有個奇葩的習慣,愛黃金。
早在古羅馬時代,羅馬人就發現,印度人有“戀金癖”,最寶貴的商品都不要,就要黃金,到現在也是如此.
印度人認為一個人擁有的金子越多,他的權力就越大,哪怕一個賤民翻身有了錢,也是要用黃金來彰顯自己的財富。
為啥印度人結婚的時候要把黃金做成各種金首飾都戴在身上?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印度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黃金進口國,每年全球黃金產量的20%-25%被印度人買去了,光2023年前8個月,印度就進口了800噸黃金!
據統計,印度民間黃金持有量在2.4到2.5萬噸之間,總價差不多11530億美元,相當於印度GDP的40%!
這些黃金,絕大部分都在印度的家庭中。
雖然黃金可以幫個人保值,但問題在於,做成首飾藏在家裡,就和當年山西地主把銀子鑄成銀錠埋到地裡一樣.
這種錢就是死錢,無法起到貨幣的流動的作用,與此同時,錢都用來買黃金了,自然也就沒有錢用來儲蓄了。
這就導致印度印度儲蓄率極低,非常抑制投資,印度的銀行自然也就沒法化零為整,國家也沒法從銀行貸款搞基建了。
第三是靠貿易順差。
後發國家發展製造業,自己有了錢還不夠,還需要海量的外匯。
原因很簡單,你拿著自己的錢出去買技術、買能源、買裝置,人家不認啊!
所以,想玩製造業,外匯必不可少。
那麼外匯從哪來?
中國當年搞出了支撐工業化的外匯,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是拼命招商引資。
哪怕減稅、白給地皮,也要邀請港澳臺資金和日資、韓資來大陸投資,總額差不多有8000億左右.
此外,還有一些美資和日本的無償援助、貼息與低息貸款等。
二是拼命出口,只要是能帶來外匯的,都鼓勵。
我們都還記得90年代的時候經常能看到新聞,說某廠成績的時候,總是要提一句“出口創匯XX萬元”,足可見那時候中國對外匯的渴求。

為了刺激出口,中國還出臺了一個出口退稅的政策,只要你的貨是往國外賣的,國家就能把相當一部分稅退給你!
種種政策促使從90年代開始,中國的外匯儲備開始不斷增加,1996年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
中國中國加入WTO後,如井噴一般增長的外貿帶來了豐厚的順差。
國內的商品消耗的是人民幣,但賣出去賺的就是綠油油的美元,所以也帶來了外匯的井噴。
到2006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8000億美元,9年間增長近7倍。
2006年2月,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儲備大國。
2011年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達到3.0447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同時幾乎是排名第二的日本所擁有的外匯儲備的三倍。
然後就一騎絕塵,一直到現在,一直是世界最大外匯儲備國。

手裡有外匯,心裡就不慌。
20年來,中國為啥能在世界上狂買資源?
從中東買油,從澳大利亞買礦,從非洲買銅,甚至明明自己家裡有煤,還非要煤改氣,用進口的昂貴天然氣來取暖?
不就是因為手裡有外匯了麼?
具體到我們每個人,是不是覺得近些年市場上的進口食品多了?
車釐子、蓮霧、陽光玫瑰、澳洲龍蝦和帝王蟹等等,這些都是要花外匯去買的!
為啥這麼豪橫?
就是因為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可以支援這種外匯消耗,否則外匯太多,也不是好事。
但印度就不一樣了,印度是個逆差國。
印度這幾年經濟發展資料看上去很不錯,進出口貿易增長資料也不錯,但問題在於,一直是進口多,出口少,國際收支長期虧損。
2022年全年,印度對外商品貿易總金額達到了11729.79億美元,同比上漲21.1%。
這個資料看起來不錯是麼?
但是請分別看看進口和出口資料。
進口商品金額約為7232.56億美元,同比上漲增長26.2%,商品出口金額在4497.23億美元左右,同比增長13.7%。
你看,進口增長率幾乎是出口增幅的2倍,這導致印度外貿逆差擴大至2735.32億美元,創下新的紀錄。
印度外匯儲備多少呢?
4980.2億美元。
也就是說,只需要兩年,印度就能把自己的外匯儲備賠光。
印度進口增長很快可以理解,印度是人口大國,隨著經濟的增長對資源的需求肯定會增加。
但是印度出口增長卻非常乏力,這主要是因為印度沒有特別拿的出手的印度製造,結果只能出口一些低端產品。
什麼低端產品呢?
礦產品、農產品、化工製品與貴重金屬製品。
礦產品以鐵礦石為主,這是賣資源。
農產品就是大米,為了出口創匯,印度這個3成民眾處於飢餓狀態的國家居然還是糧食淨出口國。

化工產品就是《我不是藥神》中那種仿製藥,這其實是印度用自己低種姓人群為歐美藥企做新藥人體實驗換來的權利。
貴金屬製品其實就是首飾,但因為印度本身不怎麼產黃金,所以也就是賺點加工費。
此外還有在國外打工的印度人寄回國的僑匯(主要是中東國家的油田苦力)、外國人旅遊產業,以及巧取豪奪的外企資金(比如小米),這才勉強能彌補一點虧空。
所以,印度這種貧弱的創匯能力,也許能勉強維持國家正常需求和運轉,但拿來發展製造業,是絕對不夠的。
所以,目前印度製造業資本投入,主要靠國家負債,2023年財政赤字高達9%。
但是,這種舉債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
原因很簡單,你發債,要有人買才行,但問題在於,所有人都知道你還不起債的時候,誰還會買你的債?
近年來,穆迪多次將印度評級的風險下調至最低投資等級,理由是債務增加、金融體系面臨巨大壓力,穆迪還預計,未來幾年印度政府負債率將升至GDP的81%左右。
還記得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的外匯危機麼?
都是因為外儲薄弱,結構性赤字高和經濟結構脆弱的經濟體一夜間陷入外部資金流動性和市場困境。
印度在低外儲、高外債的現象上,與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的債務困境則非常相似。
誰知道印度會不會是下一個爆發外匯危機的?
2 死板的土地制度
我們都知道,製造業要發展要迭代,需要基建投入與更新,需要城市化同步迭代,所有這些都需要大量土地。
中國當年是咋解決土地問題的?
建國初期,中國選擇打碎現有的社會結構,幹掉地主等食利階層,把他們的土地國有化,然後分給農民耕種!
只要土地性質是國有,問題就好辦多了。
說蓋樓房就蓋樓房,說蓋工廠就蓋工廠,涉及居民的無非也就是拆遷問題,只要補償給足了,那都不是事。
所以你看看在中國,只要有人來投資建廠,別說拿地了,就連土地平整、水電氣接入,乃至拆遷,政府都給你搞定了。
印度的私有化土地情況,就完全不一樣。
印度其實一開始沒啥土地制度,整個國家都是一個個的小土邦。
後來英國人來了之後,建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土地逐漸轉變為私有財產。
不過,學過中國歷史的都知道,封建土地所有制,會導致土地兼併問題。
幾百年過去,印度的土地開始集中在少部分地主當中,大部分農民淪為佃戶。

印度獨立的時候,甘地本來計劃設定土地擁有量上限,也就是規定超出限額以外的土地會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
但問題在於,推動印度獨立的人的背後,本身就是大地主,這不是與虎謀皮麼?
這些活躍在各邦的立法機構和議會的地主和地主代理人,透過各種辦法幫自己保留了土地,一直到今天。
這樣一來,印度政府在徵地搞製造業的時候,第一個碰到的就是土地被地主壟斷這一致命障礙。
有人說,只要把地主搞定,徵地還是問題麼?
沒那麼簡單。
地主不會親自種地,所以印度地主僱傭了大量農民和佃戶為其種地。
對農民和佃戶來說,土地就是生計所繫,徵地之後,地主拿了錢,自己的生活咋辦?
靠啥吃飯?房子咋辦?
就算進城務工,自己也沒技能啊!
老婆孩子也沒地方去啊!
所以,印度的農民,對徵地非常牴觸,動不動就圍攻徵地辦公室。
與此同時,地主其實也不樂意徵地。
在印度,土地意味著對土地上農民的掌控權,而農民手中有選票,地主讓投給誰,農民就要投給誰。
地主自己或自己的兒子能不能當上邦議員,全靠自己控制農民的投票權。
一旦土地被徵了,那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有錢人,沒有權力保障的有錢人,和小兒持金於市有啥區別?
所以,這一刻農民和地主就成了利益共同體,地主以農民為籌碼,要挾地方政府做更多讓步。
還記得2021年的百萬農民進新德里麼?
就是因為印度農業改革方案觸動了地主權利,結果地主們立即掏錢讓自己和周圍的農民包圍了新德里,他們出錢,農民們出力,鬧了一年多才結束。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土地被徵下來,其徵地成本也是天文數字,如果再牽扯上社會精英(比如環保分子)抵制和反對黨鼓譟,那徵地就更舉步維艱了。
在徵地難這個問題上,韓國人最有發言權。
2005年,韓國浦項制鐵和印度中央政府簽了個協議,計劃投資120億美元在印度建造一個大型鋼鐵聯合工廠,簽字過程一切都很順利。
可是習慣了集權統治的韓國人,拿著印度中央政府的合同去跑徵地、就業、交通、基建、能源等等部門的手續的時候,發現這個合同根本不管事。
最終只能每一道流程都用錢開路才搞定。
手續辦好了就是徵地,可是奧里薩邦的地主並不願意把土地讓出來,於是就故意阻撓專案的推進。
整整兩年時間,浦項制鐵的人都在各級官員和地主家中來回奔走,一直到2008年才把地主搞定。
但這時候,農民們跳出來了,說你徵地了,我以後的就業咋辦?
當地政府順應民意(選票),就作廢了韓國人的許可證。
韓國人急了,又開始打官司,好不容易官司打贏了,這時候環保組織又出來了,說你的鋼鐵廠汙染嚴重,不能建。
就這樣扯皮了整整12年,到了2017年,韓國人徹底受不了了,前期投資也不要了,直接提桶跑路。
類似的情況還有日本在印度建的高鐵——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鐵路,全長505公里,到現在位置,專案開工了整整5年了。

這要是中國,別說500公里,就算5000公里也都修出來了,可是日本人修了多少呢?10公里。
這事其實也不怨日本人,因為日本人的精力主要被牽扯到徵地工作去了。
幾年過去,徵地只完成了1%不到,地都沒徵完,咋修高鐵?
日本人徵地難的問題,同樣是因為地主天天帶著農民抗議,印度當地政府和地主關係密切,也不怎麼管。
印度中央政府再著急也沒辦法,此外還有印度的國大黨也頻頻挑剔高鐵專案的問題,給整個專案的推進造成了巨大阻力。
現在印度宣稱日本的投資已經花完了,要求日本再提供一萬億盧比的低息貸款。
這哪是修高鐵啊,簡直是殺豬盤啊!
所以,土地不解決,工業園區沒法建,印度的製造業想趕超中國?門都沒有!
3 國際大環境變化
印度目前製造業基礎大致與我們上個世紀80、90年代差不多。
很多人在思考,為啥中國當年能在低端產業中迅速佔據優勢,很快就獲取第一桶金,開始支撐中國向中高階迭代發展?
原因很簡單,這要看當時的大形勢。
我們都知道,低端產業不是誰搞都能搞好的,你要有產品競爭力才行,簡單來說就是價格越便宜,競爭力越強。
那麼價格由什麼決定呢?
除了人力成本,就是原材料成本了。
90年代中國出口的主力產品是什麼?
玩具、服裝、鞋帽、化工製品等。
巧了,這些產品大部分的原材料,都是石油。
90年代的原油價格,和現在的原油價格,可沒法比。
在70年代,石油價格一直是幾美元一桶,哪怕到了石油危機的時候,也不過十幾美元,低廉的價格帶動了亞洲四小龍後來的騰飛。
後來到了90年代,因為海灣戰爭的影響,石油價格有所上漲,但也不過25美元一桶,甚至在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油價一度跌回了20美元以內。
2001年,美國經濟不景氣,OPEC外的石油產量增加,石油供過於求,油價一直保持在20美元-25美元左右,哪怕到2005年有所上漲,也不過40美元。

在此過程中,中國打通了中哈石油管道,隨後又打通了中俄石油管道,利用長期協議,鎖定了比較低的石油價格。
低廉的石化產品成本,給中國商品帶來了無以輪比的價格優勢,所以一旦放到國際市場上,馬上就大殺特殺,沒有對手。
現在呢?2022年布倫特原油波動區間為71.84-96.55美元/桶,這一下子,就相當於成本增加了3倍!
中國已經有了一些高利潤產業,而且有規模優勢和長協價優勢,所以受的影響不大。
可印度受不了了,利潤本來就低,石油成本一高,以後誰還買你的東西?
現在知道為啥印度頂著西方國家的壓力,也要堅持不制裁俄羅斯了吧?
就是因為俄羅斯可以七折賣給他廉價油。
但問題又來了,俄羅斯可以給你廉價油,但不要盧比啊!
俄羅斯曾經有幾筆石油合同用盧比結算,但很快就發現,自己拿到的這些盧比,在國際貿易領域根本沒人要!
就連俄外長拉夫羅夫也吐槽,俄羅斯已在印度的銀行裡積累了數以十億計的印度盧比,但是沒法花出去。
所以,印度只能用美元和歐元去購買俄羅斯原油。
可問題在於,印度的外匯本來就少,現在又要拿外匯去買油,這不是死迴圈了麼?
不僅如此,國際的環保形勢也不許印度再搞低端製造業崛起了。
90年代和00年代的時候,雖然西方也有環保的聲音,但總體不大,不到產業政策的地步。
所以中國當時的一些高汙染、高耗能的產品,可以以大規模生產的低廉價格在國際上大殺四方。

但現在不一樣了,低碳轉型已經大勢所趨。
低碳可不是我們把汽車換成新能源車那麼簡單,而是涉及到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全方位變革。
比如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節能降碳改造,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工業、城鄉、交通、農業農村、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增效,控制煤炭消費增長等等。
從中美簽訂氣候協議、中國停止輸出煤電的做法已經能看得出來,中國正在與歐美聯手推動碳中和,促使全世界未來所有能源結構都必須向清潔能源轉型。
中國為啥原來反對低碳,現在加入低碳了?
一方面是中國擁有低碳轉型的底氣,比如中國的沙漠綠化活動,中國世界第一的光伏產業和儲能產業,中國第一的動力電池產業等等,這些產業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能。
另一方面,也是逼不得已,如果不搞低碳,那麼歐美就會強行加碳關稅,給中國的出口帶來巨大打擊。
中國可以這麼幹,但印度有實現能源轉型缺乏必要的資本支援與硬體條件嗎?
沒有。
中國與歐美簽署全球最低稅率協議,最低稅率不能低於15%。
如果印度不搞碳中和,那麼印度商品就要加價15%甚至更多,那麼就算印度真的把製造業發展起來了,碳稅一加,在國際市場上還能有啥競爭力?

這個最低稅率+清潔能源轉型,其實已經封殺了印度製造業崛起的外部環境。
印度只能眼睜睜看著,沒辦法解決。
所以,面臨如此多的問題,印度雖然有“取代中國”的心,但註定是沒有這個命的。
對印度的製造業崛起,我們的確不能放鬆警惕,但如果天天憂心忡忡,其實大可不必。
至於那些藉著印度崛起而唱衰中國未來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關鍵詞
土地
地主
莫迪
全球
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