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勃:守正創新促進傳統節日的當代傳承發展

全文共2945字 | 閱讀需7分鐘
作者:張勃
來源:《北京日報》(2024年2月5日 第12版)
原標題:《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精華——守正創新促進傳統節日的當代傳承發展》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振興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當下中國節日體系是傳統節日、現代節日紀念日、外來節日、新興民間節日、地方節會等多種不同型別節日的共生共存。其中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具有豐富生活、凝聚人心、傳承文化、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緩釋心理壓力、滿足情感需求等多種功能,是民族生活的時間制度和社會大眾的精神家園,不僅見證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也推動著中華文明歷久彌新、賡續傳承。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但是,由於社會的深刻變革,人們的交往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節日面臨著節俗單調、內涵缺乏、魅力不足、尚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民眾需求的實際問題,近來大眾對“節味兒不濃”的抱怨就是這一問題的反映。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今天,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振興傳統節日,對於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幸福感與獲得感,推動形成溫馨家庭、和諧社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激發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振興傳統節日,需要守正創新,妥善處理傳統節俗與現代社會的關係,在充分尊重禮敬傳統的基礎上因時而變,透過返本開新,進一步突顯傳統節日的“特殊性”,增強對於廣大民眾的吸引力,激發其過節熱情。
振興我們的傳統節日,要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傳統節日作為以曆法為基礎、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具有某種風俗活動內容的特定時日,與常日共同構成社會人文時間。傳統節日透過其“非常性”與常日區別開來,並獲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傳統節日的非常性主要體現在生活氛圍的特殊性、生活內容的特殊性和文化內涵的特殊性等方面。今天振興我們的傳統節日,使其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思考、著手。
第一,充分運用和創新各種文化符號,增加和裝飾活動場所,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濃郁的節日氛圍,是讓人們感受到濃厚節味兒的重要因素。從感受的角度而言,人們正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種器官對節日文化符號的綜合感覺而置身於節日氛圍之中。其中視覺和聽覺發揮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使用色彩鮮豔的對聯、門神、斗方、年畫營造過年氛圍,用到處張掛的花燈、裝飾的花樹營造元宵節氛圍,不僅在過去是有效的,今天也是需要堅持的。而鞭炮、鑼鼓等聲音符號對於節日氛圍的營造同樣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聲音的缺失是造成當前節日淡化的重要原因。有限燃放鞭炮而不是完全禁放鞭炮,讓年、節成為帶響的年、帶響的節,能夠有效增強節日氛圍。無論是視覺符號還是聽覺符號,都不僅應用於家庭環境,還要應用於商場、公園、廣場、博物館、圖書館、各種娛樂場所等公共活動空間。
在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方面,尤應注重群體性節俗活動的開展。廟會、鬧社火等群體性節俗活動是營造節日氛圍、增添節味的重要載體。鑑於當前網際網路、手機已深深融入生活,傳統節日的氛圍就不僅要在實體空間進行營造,也需要在虛擬空間裡進行營造。線上線下相結合,讓人們無處不在節日的氛圍之中。
第二,促進節俗活動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日常生活迥然不同的習俗活動是節味的載體,也是吸引人們過節的關鍵所在。一般而言,每個傳統節日都形成了約定俗成的習俗活動,涉及飲食活動、服佩裝飾活動、儀式活動、娛樂活動、社會交往活動等多個方面。這些節俗活動生髮於傳統農業社會,符合農業社會的生產生活節奏,主要表達農業社會人們的嚮往與追求。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結構的變遷、科學技術的進步,諸多傳統節俗活動因缺少創造性轉化而消失或傳承乏力,衝擊了節日的“非常性”。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美味佳餚、鮮衣靚服已不像過去那樣能夠激發人們過節的熱情;通訊工具的便捷使社會聯絡可以隨時隨地展開,而不必依賴節日期間的“走親訪友”;節日期間曾有的各種禁忌不再具有約束力;等等。因此,振興傳統節日,必須促進節俗活動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在研究的基礎上篩選並傳承具有當代價值的傳統節日習俗,甚至重建已經式微乃至消失的習俗活動,並進行一定的轉化,使其融入現代生活,比如過年時從年齡小者起按序飲用屠蘇酒、祭拜祖先的習俗,清明節放風箏、盪鞦韆、鬥雞子的習俗,端午節插艾、用艾草洗浴的習俗,七夕節穿針乞巧、做乞巧果的習俗,重陽節佩戴茱萸囊的習俗等等,這些習俗或與愛護兒童、慎終追遠有關,或與鍛鍊身體、愉悅心靈有關,或與提升個人修養、增強身體保健意識有關,都可以繼續傳承弘揚。另一方面,則應根據新的時代需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創造新的節日過法。比如春節進行微信拜年,端午節開展詩會活動,重陽節走進養老院,等等,都是創新之舉。或者將原來屬於家庭內部的活動向家庭之外延伸,增強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從而突顯節日的非常性,滿足人們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第三,豐富節日的文化內涵。文化內涵是傳統節日的精神核心,也是其得以傳承發展的動力支撐,寄寓在傳統節日文化符號和習俗活動之中。一方面,每個具體的節日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比如春節的文化內涵可以概括為更新、慶賀、團圓、祈吉與和諧;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節日作為整體,其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從關係的角度來看,既有人與自然關係方面的順天應時,感恩思報,以人為本,剛健有為;又有人與他人關係方面的敬祖孝親,慎終追遠,佑護兒童,夫妻恩愛,敦親睦鄰,尊敬師長,與人為善,忠於國家;還有人與自我關係方面的珍愛生命,重視道德修養的提升;等等。今天,伴隨著傳統節日的變化和節日符號、習俗活動的創新,節日的文化內涵也在進一步豐富,比如春節走向世界,乃至成為聯合國機構的假日,春節的和諧內涵具有了天下和諧的意義。當相親大會、燭光晚餐更多出現在人們的七夕節生活中,七夕節就具有了愛情和美的內涵。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自覺將新的文化內涵賦予傳統節日,比如在清明節舉辦面向人文始祖、革命先烈、地方先賢的公祭活動,將家庭祭祖蘊含的慎終追遠、感恩情懷延伸至公共領域;比如中秋節在傳承團圓內涵的同時,突出慶豐收、欣賞自然之美的節日內涵;再比如將敬老孝親的內涵賦予重陽節,弘揚“敬老、愛老、助老”的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風氣。
我國傳統節日源遠流長,賡續不斷,之所以能夠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是能夠與時偕行,因時而變,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有新的創造。今天振興傳統節日,就要遵循傳統節日的發展規律,發揮廣大民眾的聰明才智,在傳承節日文化傳統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其習俗活動和文化內涵,積極服務社會需求,共建共享。這樣,傳統節日就能長出新精神,煥發新活力,成為億萬民眾的生活選擇,並因此擁有廣闊的前景和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