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INDPRK
首先祝各位新朋老友元宵節快樂,諸事圓滿,幸福安康!
正月十五,也是朝鮮的民俗節日,叫做“正月大圓月”(정월대보름);當然,還有上元、元宵這些傳統稱謂。
與我們元宵觀燈不同,朝鮮的正月十五以賞月為主。這一天,人們白天會以放風箏、拔河為娛樂專案,晚上則登高賞月,彼此祝願、分享快樂。據說誰先看到滿月,誰這一年就會喜事盈門、好事連連;這說法基本屬於“吉祥話兒”的範疇,就是討個好彩頭,估計也沒誰太當真。
與我們的吃元宵或湯圓的習俗不同,朝鮮人這一天的習俗性食物是五穀飯和九種乾菜製作的菜餚,朝媒稱之為正月十五的“異彩食品”,說它“攝生養身”,但其實就是雜糧飯和各種冬儲蔬菜、野菜,比如白菜、蘿蔔、桔梗等各種泡菜。朝媒說這反映了朝鮮人民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傳統風氣,但說白了,這其實就是自古以來艱苦窮困生活的遺存。
正月十五和賞月風俗目前已經被列入朝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但這一習俗曾經像春節、端午、中秋這三節一樣,從1960年代起,作為“封建殘餘”被朝鮮官方打入冷宮,僅以金日成誕辰作為“民族最大節日”。直到1989年,春節、端午、中秋這三節才被正名恢復為傳統民俗節日;而正月十五恢復為傳統民俗節日的時間更晚一些,大致是在2002年。據說是在金正日的“寶貴教導”下得以恢復的。
按朝媒的說法,朝鮮人民如今“出色地繼承正月十五,使之成為充滿時代精神、革命浪漫和高尚情趣的民俗節日”。而這種定義與提倡,與金正恩執政以來提倡“我們的東西”(包括傳統習俗)有密切關係,算是一種撥亂反正。
正月十五,還是朝鮮人民準備春耕、祈盼豐收的節日。這一天,還有兩項活動比較重要,一是“禾積”,就是在豎起的長木杆上掛各種莊稼,這個屬於祈盼豐收的小娛樂活動,寄託美好希望;二是實際的農業生產活動,這天一大早,要往田裡施堆肥,算是春耕春種的準備活動。
既然已經說到“堆肥”,那就順便解答一下近期一些朋友所問的一個問題,即朝鮮要求全民每人上交500公斤人類排洩物作為肥料是不是真的?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是2022年年初就已經出現的“老謠”,是某個以D為首字母的韓國脫北者媒體造出來的事情,依據大致是那一年朝鮮開始號召各黨政機關和城市居民向農村支援堆肥,以彌補化肥不足的問題。於是,那家脫北者媒體說每年1月朝鮮強制全民上交人類排洩物,成人500公斤、學生200公斤。這是這個“老謠”的由來。沒想到,三年以後的2025年,這事兒又經英國某著名小報輾轉進入簡中自媒體;春節前,IN朝鮮後臺收到一些朋友的相關提問,本想置之不理,但這些天提問不斷,今天又恰好說到了朝鮮正月十五施堆肥的習俗,索性做個澄清。
朝鮮近年來的確提倡黨政機關和城市居民向農村支援堆肥,並要求各農場就地生產堆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彌補化肥不足的問題,搞的是“群眾性生產活動”。堆肥者,農家肥是也,是有機農業的關鍵成分,也是傳統的農業生產資料;朝鮮堆肥主要由秸稈、枯葉、草木灰、廚餘垃圾、淤泥(湖泊、河流、沼澤)、人類及動物排洩物等合堆發酵而成,與一般堆肥沒什麼差別。需要注意的是,朝鮮要求向農村提供的是堆肥成品,而非原料,不是讓人人上交便溺物,而且是以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人民班為單位向農村支援堆肥,而這種支援的首先需要解決的是“補齊”各農場、農村的積肥不足部分。
至於支援堆肥有沒有硬性數量要求,我們不得而知。但即便有數量要求、即便人均上交500公斤,也是堆肥成品,而非人類排洩物。除非腦子裡進了人類排洩物,才會編出這樣的“老謠”、才會去信這樣的“故事”。每年自己便溺多少,心裡沒點兒數兒嗎?
至於完不成指標會不會受到懲罰,目前我們沒有聽說;不知道的事情不瞎說,這是我們的一貫做法。這就丹東草莓,如果不親自看過產地、嘗過滋味,我們是不會將它掛在這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