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知識局
文字 |李依霖 羅柳寧
製圖 | 果栗乘 校對 | 道中華 編輯 | 果栗乘

“三月三”,你為什麼如此快樂?
2025年“壯族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3月31日至4月1日放假,與週末連休!足足四天!怎麼這麼好呢?
“羨慕”二字我已經說累了
(圖: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原來從2014年開始,“壯族三月三”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就成為廣西的法定假日了,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
▼

看到這則訊息,很多人羨慕之餘不免心想:“少數民族的節日可真多呀!”
如果認為這只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可就錯了。
廣西人表示真不是我們想放假
而是家裡對山歌不能少了我
(圖:網路)▼

“三月三”並不單指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三月三”,她的前身是漢代的上巳節。“三月三”的原型,還與上古的物候歲時觀緊密相連。
▼


“三月三”?上巳節?
上巳節比寒食節、清明節更古老,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成熟於唐,宋元時開始漸漸不顯。
上巳節還被很多人視為中國三大傳統“情人節”之一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
(圖:《古代風俗百圖》)▼

漢代,上巳節結束了先秦以來的“練習生生涯”,正式以節日“出道”,被列為漢代五大節令之一。其節期相對固定於農曆三月上巳之日,是以“水濱祓禊”為標誌性的節俗活動。水濱祓禊,就是古人於水邊舉行的祭祀儀式,洗濯身體、去垢除疾。
浙江杭州溪邊,女孩們身著漢服
再現上巳節水邊“祓禊”的習俗
(圖:壹圖網)▼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進一步固定節期於農歷三月初三,並發展出“曲水流觴”“曲水浮卵(棗)”“曲水會”等多樣“曲風”。與蛋相關的習俗,常具有濃厚的祈子意味。北朝延續水邊宴飲,增加走馬射箭,遊牧文化因子滲入中原節俗。節日活動的祭祀性成分逐漸減少,娛樂化傾向日趨明顯。
《蘭亭集序》便是眾人於蘭亭“修禊”時各抒懷抱抄錄而成
文徵明(明)《蘭亭修禊圖卷》,系文徵明根據王羲之
《蘭亭序》為曾潛(號蘭亭)所寫的別號圖
繪茂林修褉,曲水流觴
(左滑全圖-圖:故宮博物院)▼

唐代,上巳節是法定“三令”節之一,皇帝賜侍臣細柳圈以祛疫避瘟,並將曲水宴賞活動以國家法令的形式制度化,上巳節成為“官推”“頂流”。民間娛樂遊戲性質的活動繼續增多,踏青、泛舟、競渡、鬥雞、鬥雞子等大量新節俗不斷湧現。
▼

同時,因為寒食、清明節日假期的延長,三個節日逐漸相連。唐代王維以《寒食城東即事》為題作詩,內容卻是“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可見當時三個節日已“合而為一”。

穿越 → 唐代上巳節
“三月三”
在下張三,長安新晉基層公務員。
三月三日,早起趕赴城南朱雀橋東曲池,只見宰相、三使、北省官、翰林學士各行綵船,岸邊船上已是人聲鼎沸。
參加“王羲之同款”、“大唐皇家特供迴轉自助餐”、新科進士“曲江宴”,雖酒力不勝、射箭不成,但吟詩作答,非常freestyle,盡興而散。午後,攜家人踏青賞花,觀看“三月三”划船大賽,擢影碧波,鼓聲劈浪;更有內教坊第一女團“門面”、長安美妝博主龐三娘唱跳歌舞,甚美,然不及吾“本命”——善舞《踏搖娘》的張少娘。
歸途,偶遇去年的新科進士崔護,說著什麼“桃花依舊笑春風”掩面奔去,感覺這是個有故事的人啊……


意想不到的傳承
唐時上巳“三月三”的主基調非常快樂,現在的“三月三”與之一脈相承。
那麼,為什麼“三月三”並不是當今的全國性傳統節日?她又是如何成為當今南方部分地區的傳統節日的?這就要從宋代開始說起了。
宋代,官方沿襲唐代的規制,設定了上巳節一天的假期,但重視程度大不如前。由於強調禮教的理學興起,風氣開放的“三月三”上巳風俗逐漸不被接納,民間節俗活動日益分化和減少。
“三月三”上巳風俗和寒食節的相關風俗
逐漸融入到清明之中
宋代最喜聞樂見的民俗活動就是蹴鞠了▼

加之“三月三”與清明節、寒食節的時間節點相近而走向融合,上巳節俗在中原地區日漸式微。感受到“人氣下跌”的上巳節,開始逐漸“退居幕後”,融入與其節期相近的清明節。
在南方民族地區,上巳節則換了一個名稱繼續其節日生涯,這就是“三月三”。

“三月三”,不止一家!
南方少數民族由於地處邊遠,上巳節的許多文化風俗與活動事象得以存續,上巳“三月三”由是發展成為南方眾多民族的傳統節日。
上巳“三月三”和各民族文化融合後也誕生了新的節俗
(廣西“三月三”活動製作的五色糯米飯 圖:圖蟲創意)▼

以今壯族、布依族、侗族、黎族、仡佬族、瑤族、畲族、仫佬族等最具代表性,產生了“壯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黎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報京三月三”。
“壯族三月三”,又稱“歌圩節”“歌節”,是壯族祭祀祖先、倚歌擇偶的重要節日。節日期間,青年男女相互對歌,並透過對歌尋覓心上人,因此“壯族三月三”也是一個表達愛情、尋求愛情的社會性活動。
壯族老表們的對歌慾望
在“三月三”得到了徹底釋放▼

這種傳統古已有之,南宋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就對這種活動有所描述:“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駞(駞tuó,即繡球,壯族傳統工藝品)。男女目成,則女受駞而男婚已定。”
看中誰,就給誰拋繡球!
(圖:壹圖網)▼

“壯族三月三”也是祭祖敬神、祈求豐收的日子。人們不僅祭拜始祖,還祭祀真武大帝、神農,有的鄉屯還祭祀村寨共同的神靈“布蘇”。
“畲(shē)族三月三”,又稱“烏飯節”,有“三月三,吃烏飯”的傳統習俗。節日期間,家家戶戶用烏稔樹葉汁液泡糯米、蒸烏飯,並互贈,也含有祝禱豐年之意。
浙江麗水的朋友,對烏飯節應該有所瞭解
(圖:圖蟲創意)▼

“畲族三月三”,對歌也是不可或缺的。有“落寮盤歌”“山哈歌會”,對歌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巫歌、講古歌、史歌,也有情歌和習俗歌。人們或在田間地頭,或於竹林深處,以歌為媒、傳情達意,將節日的村莊變成歌的海洋。
“畲族三月三”也是人們緬懷祖先、祈求福祉、準備春耕的時節。“畲族三月三”是活態傳承的民族文化,進入當代,其節慶活動也由祭祖祈福向著娛樂性、文化性方向轉化。
浙江、福建等地的畲族,也會慶祝“三月三”▼

當“三月三”漂過瓊州海峽,來到海南,就有了“黎族三月三”。這是海南黎族、苗族同胞祭祀祖先、祝福新生、歌頌愛情的吉祥節日,以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東方市為盛。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人們穿著節日盛裝,攜米酒、竹筒飯,從四面八方彙集到一起,祭拜祖先。之後,人們或是載歌載舞,或是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趣味體育活動,熱鬧非凡。
為慶祝“三月三”,海南多地也會放假▼

1988年海南建省後,“三月三”節慶文化活動更多地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如與“椰子節”“香蕉節”融合在一起,使傳統節日增加了促進商貿交流的功能,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
“侗族三月三”,各地節慶形式不一。貴州鎮遠的“報京三月三”,也稱“播種節”,節期5天。青年男女常於此時以蔥、蒜定情,此外還有跳蘆笙舞、走親串寨、集體歡宴、對歌等民俗活動。
在侗鄉討蔥定情,邂逅愛情~▼

廣西“侗族三月三”要過“花炮節”。花炮聲響有團結、幸福、吉祥的寓意。花炮升空後,來自各村寨的蘆笙隊、獅子隊爭搶花炮圈,奪得者為勝。此外還有唱侗戲、賽蘆笙、射箭、鬥鳥等文體活動。活動精彩紛呈,吸引附近的苗、瑤、壯、漢等各族百姓紛紛參與進來。
“一炮福祿壽喜,二炮升官發財,三炮人丁興旺”
(圖:廣西民族博物館)▼

從上巳節到“三月三”,節慶活動主要有拜神祭祖、男女對歌、競技遊樂等節俗活動。
拜神祭祖與寒食、清明兩節習俗一致,男女對歌、拋繡球這類節俗活動,則與中原上巳節婚育信仰內容相同,可見自古以來各地文化一直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節俗雖有不同但精神核心是一致的
(廣西防城港壯族“三月三”活動 圖:圖蟲創意)▼

如廣西地區的“三月三”是融合中原上巳節習俗與壯族“歌仙”劉三姐的傳說,以及詩歌、祭典、稻耕等多種文化於一體而形成的傳統節日。
如今,在多種力量的推動下,“壯族三月三”這一傳統文化被賦予更多的現代意涵,同其他民族的“三月三”一樣,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增進認同的文化符號。
每年“三月三”廣西會組織官方大型表演
各民族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嗨
(圖:壹圖網)▼

“黎族三月三”“畲族三月三”等同樣如此,而在傳承過程中,節日內涵不斷豐富升級,以真實而質樸的方式表達人們的美好期盼。
比如廣西“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飯的習俗
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到了清明節的踏青祭祖
(廣西同事看著家族群流下了眼淚 圖:果)▼

無論是古代中原的上巳節,還是今日活態傳承的各民族“三月三”,無論是漢族的水濱宴飲、郊外踏青,還是少數民族的歌舞海洋、傳情達意,其內在機理是一致的,都表達出中華民族對生命的熱望、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三月三”之所以能傳承千年而生機不斷
表達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宇宙觀、人生觀
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和包容性
(快來一起過節吧~ 圖:圖蟲創意)▼


【作者簡介】
李依霖一中央民族大學教師
羅柳寧一廣西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