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同慶話元宵

全文共3194字 | 閱讀需7分鐘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以絢麗的筆觸描繪了元宵節的盛景:燈火如晝,笙歌不絕,車馬如流,魚龍舞動。這首詞不僅展現了宋代元宵節的繁華,也道出了千百年來人們對這一節日的共同記憶——團圓、喜慶與希望。
今天是元宵節。按照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一天,人們除了要吃意寓團圓美滿的元宵外,還要點彩燈、燃焰火和猜燈謎。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時空,遨遊中華大地,看看各地朋友們是如何“鬧元宵”的吧!
▲祝讀者朋友們元宵節快樂!(AI製圖)

01  古代的元宵節有多熱鬧?
《說文解字》記載:“元,為始;宵,為夜。”“元”“宵”二字結合,便勾勒出元宵節的獨有韻味。
在古書中,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被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在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滿月象徵著團圓、美滿,因此這一天也是名副其實的“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而在正月十五行樂隆慶的習俗,則大致始於隋代。唐代名臣魏徵編纂的《隋書》中記載:“每歲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為戲場,百官起棚夾路,從昏達旦,以縱觀之。”
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也提到,隋煬帝為招待各國使節,在洛陽端門街舉辦盛大的百戲表演,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燈火光燭天地,聲聞數十里。
這種盛況,奠定了後世元宵節“金吾弛禁、通宵達旦”的狂歡基調。
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生動展現了明代宮廷元宵節的繁華景象。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畫面首段

憲宗

朱見深

坐於殿前石臺上的黃帳篷下,頭戴黑色便帽,身著淺青色繡金龍袍,正在觀看太監、男女童子燃放爆竹彩焰;

中段

出現的朱見深,著繡金龍黃袍,站在殿前石臺右側觀賞,殿前童子或圍在貨郎售貨車前,或手持魚形燈、象形燈等玩耍,二燈象徵“年年有餘”“太平有象”;

第三段

朱見深著淺黃色龍袍,面朝右欣賞化裝演出和各式雜耍。化裝表演中,有的扮做道士、僧侶,熱鬧非凡。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圖中乾隆皇帝坐在樓閣上,正安詳地目視著皇族子弟們慶賀元宵節。(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帝元宵行樂圖》,描繪的是清代乾隆皇帝與皇族子弟們在宮苑內慶賀元宵節的情景,渲染出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也展示出乾隆皇帝與家人間濃濃的親情。
02  民間各地如何“鬧元宵”?
古往今來,元宵節都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歡慶元宵節的繁盛景象不僅存在於宮廷,也深深紮根於民間。
無論時光如何流轉,全國各地始終以紛繁多樣的民俗活動歡慶元宵佳節。這些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成為人們心中對元宵節最深刻、最長情的記憶。
老北京的元宵節,年味兒濃郁,熱鬧非凡。《上元詩》中描繪了舊時北京元宵夜的盛景:“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元宵節這一天,賞燈是最重要的慶祝活動之一,街市兩旁糕點鋪、綢緞莊掛出各式各樣的花燈。據《京都風俗志》記載,花燈種類繁多,有紗紙、琉璃、羊角、西洋之別,圖案涵蓋人物、花卉、禽獸,無不顏色鮮美,妙態純真。
▲明·佚名 《上元燈綵圖》(區域性)絹本設色。(來源:藝術中國官網)
除了賞燈,老北京還有“摸釘”習俗。元宵節這天,人們會到正陽門、地安門摸一摸門上的銅門釘,因“釘”與“丁”同音,寓意祈求人丁興旺。
當然,吃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字號店鋪如“稻香村”“溢鑫府”“聚慶齋”等,以“搖元宵”的獨特工藝製作出口感筋道、餡料均勻的元宵,成為老北京人舌尖上的記憶。
▲北京稻香村南湖南路店現搖元宵。(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江浙一帶的前童元宵行會,以紀念明代水利功臣童濠而聞名。據《塔山童氏譜志》記載,明正德三年(1508年),寧海大旱,童濠將自家存糧分給百姓,並籌劃建成楊柳洪砩水利工程,徹底改變了前童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後人為紀念他,各族房將鼓亭、抬閣、鞦韆等民間藝術排列成隊,流動巡遊,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至今流傳,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態樣本。
▲前童元宵行會。(來源:寧海文旅官微)
江蘇作為農業大省,元宵節習俗也充滿農耕色彩。正月十五晚上,人們將上年用禿的刷把帚綁在長竿上,引燃後製成火把,繞田地遊走,點燃荒草,間或扔幾個爆竹,以火光和聲響驅趕害蟲,稱為“照田蟲”或“照田財”。此外,徐州豐縣、沛縣一帶還會蒸制十二生肖或十二個月的面燈,透過觀察燈內水量和燈花,預卜新一年的雨量和年景。
山東的元宵節以唱秧歌聞名。《青城續修縣誌》記載,元宵節裝扮雜耍,種類繁多,如撮芯子、走高、扮抬閣、跑竹馬、撐早船等,統稱為“唱秧歌”。
▲山東元宵節唱秧歌。(來源:人民網)
此外,山東還有“試燈、散燈、放河燈”的習俗。膠東一帶用蘿蔔做燈,分送樹上。據地方誌記載:“街市門前各栽松樹,置蘿蔔燈於其上,多至數十盞。”
山東曹縣則盛行雪花燈,以淨白蓮四紙剪成,外標雪花,內行連環細錯,工藝精湛,懸掛時一望皓素繽紛,如同雪幕。
▲山東元宵節做蘿蔔燈。(來源:孔子博物館官微)
在廣東,元宵節最壯觀的莫過於豐順縣的“燒火龍”。據《豐順縣志》記載,埔寨鎮自乾隆六年(1741年)已有火龍表演習俗。火龍全長可達35米,內裝各式煙花,具有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等功能。表演者赤膊上陣,邊舞邊燒,寓意金龍降臨、五穀豐登。火龍舞動時煙花四射,場面壯觀,令人歎為觀止。
▲廣東豐順縣埔寨鎮“燒火龍”。(來源:央視新聞官微)
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的各族群眾,正月十五流傳“打扁擔”習俗。這一活動起源於古代“打舂堂”活動,用舂米的木杵和木臼作為工具,祈願五穀豐登。唐代劉詢《嶺表錄異》記載:“舂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粱,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後來,木杵木臼被扁擔和凳子取代,形成現在的“打扁擔”,成為農耕文化的生動體現。由此演化而來的傳統藝術,也牢牢紮根於中華大地的節慶民俗,生命長青。
▲廣西“打扁擔”。(來源:廣西民族博物館官微)
巴蜀地區的元宵節活動永珍紛呈,既有“傳柑節”的宮廷遺風,也有“打鐵花”的民間狂歡。鐵花燦爛,光焰飛騰,有水仙花、滴滴金等名目,竟夕乃止。這種火花噴燒龍燈的習俗,至今仍留存在四川射洪、中江、開江、達川等地。
▲四川元宵“打鐵花”表演。(來源:天府釋出官微)
《重修成都縣誌》記載:“十五日,謂之元宵,亦曰燈節,人家以糖圓相饋遺。”此外,演劇唱戲、舞燈耍燈、放炮竹等習俗也熱鬧非凡。
▲演劇唱戲(川劇)。(來源:四川文聯官微)
新疆作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區,元宵節同樣熱鬧非凡。早在北朝時期,新疆織錦圖案中就已出現元宵節火樹銀花的紋路。新疆博物館珍藏的對羊對鳥燈樹紋錦,圖案以燈樹紋為主,呈現了當時元宵節的熱鬧景象。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對鳥對羊燈樹紋錦。(來源:中國絲綢博物館官微)
唐代時期,新疆已有舞獅表演,新疆博物館藏的舞獅泥俑便是最有力的印證。時至今日,舞獅仍是新疆乃至全國多地元宵節的重要習俗。
▲新疆博物館藏舞獅泥俑。(圖片來源:新疆新聞網)
03  元宵節寄託著哪些美好祝願?
元宵習俗在歷史上留下了絢麗的色彩。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的元宵節習俗至今依然活躍在當地社會生活中,這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的彰顯,更是對“根脈”的追尋與對幸福生活的共享。
巳蛇納福兆豐年,元宵喜樂共團圓。元宵節作為年節的最後一天,承載著辭舊迎新的美好寓意。與此同時,作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又宛如一抹明豔的中國紅,熱烈而鮮明,承載著團聚、喜悅、思念和幸福
▲元宵節猜燈謎。(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元宵節過後,年才算是真正過完了。咬一口軟糯的元宵,甜蜜與幸福隨之而來。讓我們帶著對錦繡生活的祝願,迎接新的希望與美好!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