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了不到9個月的SU7,幫小米交出歷史最強財報

頭圖來源 | 小米汽車官方
作者 | 伍文靚
編輯 | 蘇鵬
造車之後的第一年,小米迎來史上最強財報。
就在剛剛,小米集團釋出2024年財報,這份備受市場關注的成績單終於落地:
3659.06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5%。經調整淨利潤為272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1.3%。
其中,最大的增長亮點來自智慧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營收328億元,第四季度汽車業務毛利率為20.4%,虧損進一步收窄。
在過去的一年中,憑藉著小米SU7這款現象級爆品,小米汽車可謂是打了一場漂亮仗,不僅將曾經霸榜特斯拉Model 3從銷冠寶座上拉下馬,目前的訂單更是預支了未來近半年的產能。
C端使用者的熱烈反響也助推了資本市場的狂熱。
小米集團股價一年內已經漲近3倍,市值飆升至1.4萬億元,一度將雷軍送上了中國福布斯首富的榜首。相比之下,身為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龍頭,比亞迪為1.1萬元市值。
以今日收盤價計算,小米集團的動態市盈率達68倍,遠超比亞迪的35倍、理想的42倍。
光鮮的資料確實讓人感到形勢大好,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巨頭正站在轉型的關鍵十字路口。
儘管汽車業務的急速增長,但目前的營收規模仍只佔到小米集團總營收的不到10%。而且,汽車業務的全年淨虧損超過60億元,相當於每賣一輛小米SU7就虧5萬元。
面對著已經實現盈利的理想、零跑等車圈前輩,小米汽車尚需燒錢續命才能走向盈利的拐點。
由於小米YU7車型將在今年上市,明年釋出的增程車型也正在研發中,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現金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中,盧偉冰在電話會議上強調,“小米汽車智駕投入上不封頂,明年(2025年)費用肯定增長”、“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產能做起來,把交付做好”。
出於對未來的堅定信心,小米汽車還將2025全年交付目標從30萬臺提升至35萬臺。
但放眼當下的汽車市場,這個預期背後,絕對不是一場簡單的戰役。
盈虧平衡的生死賽跑
作為首款產品交付的第一年,小米汽車2024年單季度虧損持續縮窄,確實是車圈裡罕見的存在。
2024年Q4單季虧損進一步收窄至7億元,前三個季度的這一資料分別為23億、18億元和15億元。此外,毛利率此前已從Q2的15.4%爬升到Q3的17.1%,Q4更是攀升到20.4%,與理想汽車相當。
在造車新勢力曾普遍深陷的“越賣越虧”的背景下,小米汽車卻成功“以規模換利潤”,主要源於三個方面:
天然對打造爆款產品有著深刻理解;將消費電子壓縮成本的方式用於手機;預支訂單倒逼零部件供應商讓利。
避開強敵雲集的SUV賽道,以“高配低價”切入轎車市場,是小米汽車首戰告捷的核心策略。
彼時,在20萬級的轎車區間內,除了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的定位幾乎沒有對手。再疊加雷射雷達、雙Orin晶片、800V高壓平臺等越級配置,以及小米品牌近7億月活使用者的流量虹吸效應,小米SU7自然成為了現象級爆款,拿下了全年136854臺的成績。
這種“高配低價”的策略之所以成立,本質上是複製了小米在手機時代“引數碾壓+供應鏈壓價”打法。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曾提到,由於對小米公司充滿信心,小米汽車部分供應商的報價與備貨量都是基於更樂觀的規模來計算。供應鏈的讓利,是小米汽車獲得較高毛利水平的關鍵原因。
在今晚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小米高管也強調,為了應對2025年的產品研發以及交付挑戰,小米還在前不久召集了200多家供應商開了動員大會。
另一方面,當友商還在因多車型分攤導致研發浪費,小米SU7單款爆品進一步聚焦了研發投入,壓低了成本。
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中表示,小米內部對汽車業務沒有非常明確的盈利時間表要求,但會努力改善該業務的盈利情況。
他預計,2025年汽車業務毛利率大於等於Q1的毛利率。
按照行業經驗,當單車型年銷量突破20萬,固定成本分攤將降至可忽略區間——這意味著,如果小米SU7保持去年的增長勢頭,極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單車盈利。
為了服務於更高的交付目標,小米汽車也在同步推進終端網路的建設工作。目前,小米汽車在全國65個城市已有超過200家門店,今年還將大力建設汽車產品交付中心。
邁過了2024年的產品驗證階段,小米汽車正在從“燒錢換市場”轉向“效率突圍”的臨界點。
除了小米SU7的訂單交付,小米汽車今年還將大力投入資源籌備新車的研發和上市。
今年年中,小米將釋出旗下第二款產品YU7車型,明年釋出增程車型。去年,小米YU7偽裝測試車已開啟道路測試,但新車的成功與否仍需經過市場和時間的檢驗。
無論是新車專案的籌備,還是後續的銷售成本,都會對小米集團的現金流提出更高要求。
在2025年35萬輛目標中,若小米YU7也能成為爆款,則證明小米汽車已跑通“轎車衝規模、SUV衝利潤”的組合拳,進一步支撐小米的可持續發展。
然而,放眼當下的車市,智慧平權和價格戰已經成為所有車企的生存法則。
小米汽車賴以成名的“高配低價”策略正被一眾友商圍剿,在新產品YU7得到市場認可之前,SU7單一爆款的利好在未來會逐漸失效。
爆款依賴下的新挑戰
小米SU7在2024年橫掃純電轎車市場,貢獻了小米汽車絕大部分的銷量和營收。
然而,這份輝煌背後也隱藏著產品結構性風險——小米SU7以高配低價而打造的“百萬效能半價享受”認知落差會在未來被追平,而新產品YU7卻延遲至2025年Q2才能上市,短期內無法反哺營收。
去年至今,在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攻勢以及垂直整合供應鏈帶來的優勢之下,友商各種大動作不斷,特斯拉、比亞迪、零跑、小鵬,不斷壓低成本,輪流戴上了“價格屠夫”的帽子。
小米SU7 Ultra也從預售價81.49萬腰斬至52.99萬。
要知道,不同於部分友商車企“自研自造核心零部件,從而實現降本降價”的方式,小米汽車的產品目前仍重度依賴供應商,而且三分之二的供應商來自BBA的供應鏈,BOM成本短時間難以下探。
小米SU7 Ultra如此大規模的降價,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堆料策略的利潤空間正在被壓縮至臨界點。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初期佔到特斯拉90%銷量的Model 3,也並非單純靠價效比取勝,而是押注了自動駕駛、自研電池、晶片以及超充等核心技術。
2025年,智駕功能已經成為了新車標配。而以小鵬、華為等玩家為首發起的高階智駕技術比拼已經進化到了車位到車位城市NOA、園區漫遊功能,甚至將向L3級自動駕駛發起衝擊。
相比之下,小米在智駕技術方面的動作顯得尤為冷靜,除了城市NOA功能的常規推送。小米沒有對智駕技術的研發進展做出更多資訊披露。
對此,盧偉冰在電話會議中透露,在投入方面,小米目前只有一款量產車,同時內部多產品開發並行,還有非常多的技術基建工作要做。
“在智駕的投入方面,我們的原則是「上不封頂」。所謂「上不封頂」就是哪裡需要我們就去投。”
作為承載小米集團厚望的另一款爆款種子選手,小米YU7的上市及交付仍處於未知狀態。
早在去年12月,小米官方就曾透露旗下的SUV車型YU7將在今年6-7月上市。如果按照與常規新車提前一個季度登陸工信部後便迅速上市的節奏來看,小米YU7的官宣提前了半年時間。
這也被不少業內人士猜測,小米YU7的上市因為英偉達Thor晶片的量產原因,推遲了一個季度。
然而,30萬級SUV市場已強敵環伺,理想、小鵬、鴻蒙智行等品牌透過產品的精準卡位,不斷蠶食市場需求。其中,小鵬推出的2025款G9在升級了配置和服務的基礎上,還實現了超20%的整體降幅,正式入侵20萬級價格區間。
後來者小米YU7想要在這一細分市場實現銷量、利潤雙豐收,只有虎口奪食才能分得一杯羹。
目前,小米唯一的爆款SU7透支了半年的產能,新車YU7從上市交付到銷量爆發仍存在時間差,增程車更是遙遠。
尤其是當市場已經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絞殺”,這種產品矩陣的斷層可能會直接限制小米汽車客群拓展和抗風險能力。
警惕掉入產能地獄
除了爆款依賴,小米汽車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產能爆雷的風險。
如前所言,2024年小米汽車全年交付13.5萬輛,但目前未交付訂單仍有近17萬輛訂單待排產(相當於去年全年的交付量),交付週期長達27-37周。而且訂單量還在進一步攀升。
這意味著現在下單的使用者,最早要等到2026年Q1提車。
產能不足也許是所有新造車早期的必經之路,資本市場也將本次的“訂單積壓”視作小米汽車增長敘事的燃料。據市場機構預測,未交付訂單每增加1萬輛,小米估值提升約200億港元。
然而,產能不足雖成為“飢餓營銷”籌碼,但另一面是使用者等待週期突破9個月而隨時引發的信任崩塌,一旦訂單交付延遲到明年,還將涉及到新能源補貼等政策調整。
目前,在社交平臺和二手交易平臺上,已有許多消費者因不滿等待時間而尋求更快的提車方案。
根據以往的行業規律來看,新能源提車週期待超過3個月,訂單流失率超40%。若以這一水平計算,小米當前17萬未交付訂單中,至少有6.8萬輛可能蒸發。
為此,盧偉冰在財報電話會議中強調,對於小米汽車而言,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產能做起來,把交付做好。
早在2023年9月,小米汽車一期工廠開始投產,但規劃產能只有15萬。目前正在挖掘潛能已經,將產能拉昇到了2萬輛/月。
小米汽車的二期工廠雖然計劃在下半年投產,但是由於6月-7月之後迎來新車YU7上市,即便新增產能後,交付壓力仍然巨大。
由於小米YU7和SU7為同平臺產品,接近70%的零部件通用,未來也極有可能共用產線。
共線能夠進一步降本,但也意味著產能稀釋。
參考特斯拉Model 3/Y共線初期,單車型產能被擠%的歷史小米,YU7的高毛利屬性可也能吸引使生產資源線向其傾斜。這種內部博可能會將導致SU7交付週期進一步拉長。
更重要的是,在小米YU7上市後,如果小米SU7仍然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時間,那麼屆時可能會有一部分下訂的SU7使用者希望轉成更新的YU7,這有可能引發大量退單的風險。
產能危機的本質是供應鏈控制權的爭奪。
特斯拉上海工廠以一體化壓鑄技術和極致空間利用為核心,將Model Y生產週期從2021年的45秒壓縮到了2024年的30秒,比亞迪憑藉垂直整合模式,實現零部件75%的自供率以及極致價效比,支撐300萬輛年產能目標。
當雷軍喊出“小米汽車要擠進全球前五”時,背後的底氣是網際網路公司擅長的使用者增長與快速迭代。
然而,汽車產業的競爭從來不是一場短跑。
在資本狂歡與產業規律的博弈中,小米汽車的真正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