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時期的詞典《埤雅》對“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解釋:“獸之象以鼻致用而不以口,天之象以氣致用而不以言,故天之象與獸之象同字”,大象用鼻子做事而不用口,正如天象用天氣影響萬物而不用說話,所以大象與天象同名。
亞洲象在中國曾經廣佈於黃河以南,如今卻萎縮到零散分佈在雲南普洱、西雙版納和臨滄三地,國境內現存不到250只。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瞭解大象的命運是一個契機,可以讓我們思考地球如今的處境。大象的退卻並不是孤立現象,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大型動物滅絕的浪潮,如同天象一樣,這種改變來得悄無聲息,且浩瀚廣大。

北師大張立教授在西雙版納野象谷進行調查 ©張立

大型動物種群的崩潰
野生動物數量普遍在下降,其中大型動物的情況尤為緊急。
根據生態學家裡普爾(William J. Ripple)等人的統計,IUCN紅色名錄共記錄了39493種現存的脊椎動物,其中21%被記錄為“受威脅”(IUCN評級為易危、瀕危或極危),46%數量下降。裡普爾將“大型動物”定義為“獸類和魚類>100公斤,鳥類、爬行類和兩棲類>40公斤”,IUCN有資料的292種大型動物裡,59%受威脅,70%數量下降。其中>100公斤的陸地食草獸類有74種,43種數量下降,12種處於極危或野外滅絕狀態。而>一噸的食草動物僅有8種(非洲草原象與非洲森林象被算成一種),4種狀態為極危。

IUCN記錄的物種裡“受威脅”的比例。綠色是大型動物,藍色是全部動物。要注意,兩棲類動物有幾千種,夠得上“大型動物”門檻的只有一箇中國大鯢。圖片來源:William J. Ripple et al. / Conservation Letters (2019)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受威脅大型食草動物除了歐洲野牛外,全都生活在發展中國家,而這與其說是發達國家保護搞得比較好,倒不如說是高度“文明”的土地上,在人類反應過來之前,很多動物都已經滅絕了……在發展中國家,過度狩獵往往是威脅野生動物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在東南亞有19種大型食草動物,全是受威脅的。單單在馬來西亞的砂勞越(Sarawak),一年的野味消耗就達到約2.35萬噸。
隨著人口增長和市場發展,野味的需求還在日益上漲,現代技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修路讓獵人更容易深入森林,槍和金屬獵套等現代獵具的普及,讓狩獵的效率更高、破壞性更大。許多保護區的管理資金有限,根本不足以防止盜獵,讓情況雪上加霜。

在東南亞被陷阱殺死的動物,左上開始順時針:柬埔寨的亞洲象,寮國的亞洲黑熊,寮國的短尾猴,柬埔寨的豬獾。圖片來源:Thomas NE Gray et al. /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18)
人類傾向於獵捕最大的動物(肉多,某些部位如犀角、象牙價值高),而大型動物繁殖慢,一旦遭受獵殺打擊,就很難恢復。對於那些特別“值錢”的動物來說,處境更是危急。喬治·維特邁爾(George Wittemyer)等人根據大象的統計數量和CITES收集的資料,估算了非洲大象盜獵的數量。2008至2012年,大象盜獵的數量突增,這與象牙的價格和緝獲的走私象牙量密切相關,2011年獵殺數達到峰值,盜獵者殺死了約4萬頭非洲象,相當於整個物種數量的3%。
大象的社會關係非常緊密,一頭大象被殺,象群成員都會出現糖皮質激素升高,表示壓力增加,象群生育的小象也會明顯減少。論文裡的敘述非常客觀,但於無聲處聽驚雷,也許有些人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殺死一頭大象意味著什麼。

亞洲象在荷塘裡採摘蓮蓬,大象和蓮花在佛教文化中都具有重要的含義,這也反映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文化層面上的意義 ©Thomas Galewski / inaturalist
回到中國,1992到2007年間,勐臘的尚勇有超過30只野生亞洲象被殺。除了盜獵,大象被殺的另一個原因是毀壞田地和危及人身安全,導致報復性獵殺。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威脅大型食草動物的重要因素:人類對棲息地的影響和破壞。
亞洲象大約一半的棲息地都處在破碎化狀態。而在中國雲南,越來越多的森林被砍伐用於種植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更加劇了森林破碎化的傾向。森林面積太小,不足以支援生活的時候,大象就會向外遷徙,其間不免傷害農田,加劇人獸衝突。而東南亞是全世界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地方,根據現在的趨勢推斷,在本世紀末,東南亞四分之三的原始森林都會被砍伐殆盡。

這張亞洲象的照片是在寮國拍攝的。在西雙版納保護區科研所的主導下,寮國的工作人員接受了貓盟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培訓,安裝紅外相機拍下了這頭大象
另一個問題是保護區劃定和經濟發展之間的“拉鋸”,現在劃定為保護區的地塊往往偏小,而且生產力貧乏。大型動物需要大的棲息地,有的還要遷徙,小保護區只能維持很小、孤立的動物種群,小種群不僅脆弱,且面臨嚴重的近交風險。目前中國的亞洲象基因多樣性狀況尚可,但仍面臨著種群孤立化的問題,例如南滾河的種群與境外的緬甸種群無法交流。

大型動物構造生態系統
像天象一樣,大象也對土地、植物、動物施加著巨大的影響。為了尋找水和礦物質,大象可以挖出幾立方米的泥土,甚至滾泥塘都能翻起千百公斤的塘泥。大象推倒大樹(為了吃上面的葉子)、刮掉樹皮,這樣,森林就會轉化成樹木和長著灌木的草地相互夾雜的狀態。大象的消化功能較差,糞便含有大量未消化的種子,走得又遠,這讓它成為高效的種子傳播者。剛果的非洲森林象平均每天能“播種”345粒大型種子。

大象推翻樹木,在森林裡創造缺口,改變環境 圖片來源:Sebastian Litchfield / inaturalist
許多動物的生活都依賴大象。大象在森林裡開啟口子,有利於吃草的動物如黑斑羚的生存。大象腳印形成的小水塘,可以成為蛙養育蝌蚪的託兒所,成年蛙也可以藉助大象腳印水塘甚至糞便藏身免於脫水。大象糞便的種子發芽之後,就是狒狒喜愛的零食。世界上最大的屎殼郎——上帝巨蜣螂Heliocopris dominus更是以象糞為主食,順便一提,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蝴蝶在大象糞便上吸取礦物質 圖片來源:JJ Harrison / wikimedia
其他大型食草動物也在生態系統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它們的啃食和踐踏改變植被,再以糞便的形式讓植物“塵歸塵,土歸土”,加快了營養的迴圈。植物變得稀疏,野火的燃料不足,大型火災就會減少。大型食草動物還為大型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提供食物。例如,虎棲息地的最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有足夠的大型鹿作為獵物。在北美,狼殺死的大型動物是許多動物如郊狼、渡鴉過冬的食糧。


野豬在泥坑裡打滾,夯實了坑底,減慢滲水,因此水坑維持的時間會加長,其他小動物也因此得益 圖片來源:貓盟
另外,大型動物的減少,也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直接影響。沒有大型動物,生態旅遊業將受到嚴重衝擊。而除去作為奢侈品的“野味”,還有一部分人捕殺野生動物,是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蛋白質。實際上,保護野生動物的工作並不意味著要禁絕狩獵。在東南亞開展的反盜獵,有一項重要的社群工作就是跟“捕獵是為了維生”的當地人合作,對抗“商業化”的盜獵者。如果野生動物被屠殺殆盡,當地人的生活也難以為繼。
《埤雅》裡還有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舊說象之所在,其土必豐”(過去人們認為,大象出現的地方,土地一定肥沃)。這可以說是迷信,但大型動物確實維持著廣大生物圈的平衡、豐富和宜居。
當大象離去,未來的土地也將變得更貧瘠、更寂寞。
參考文獻
[1] Haynes G. Elephants (and extinct relatives) as earth-movers and ecosystem engineers[J]. Geomorphology, 2012, 157: 99-107.
[2] He C, Du J, Zhu D, et al.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of small population: A case study for Asian elephant in China[J]. Integrative Zoology, 2020, 15(5): 350-362.
[3] Ripple W J, Newsome T M, Wolf C, et al. Collapse of the world’s largest herbivores[J]. Science advances, 2015, 1(4): e1400103.
[4] Ripple W J, Wolf C, Newsome T M, et al. Are we eating the world's megafauna to extinction?[J]. Conservation Letters, 2019, 12(3): e12627.
[5] Wittemyer G, Northrup J M, Blanc J, et al. Illegal killing for ivory drives global decline in African elepha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36): 13117-13121.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亞洲象,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