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顛覆性方案

👆如果您希望可以時常見面,歡迎標星🌟收藏哦~
近日,初創公司NEO 半導體公司再次宣佈一項有望徹底改變 DRAM 記憶體現狀的新技:兩種新的 3D X-DRAM 單元設計——1T1C 和 3T0C。據介紹,這兩類設計將於 2026 年投入概念驗證測試晶片,而基於公司現有的 3D X-DRAM 技術,能在新單元的單個模組上容納 512 Gb(64 GB);這比目前市售的任何模組多 10 倍。NEO 的測試模擬測得 10 納秒的讀/寫速度和超過 9 分鐘的保留時間,這兩項效能也處於當前 DRAM 能力的前沿。
NEO指出,之所以會推出這些方案,是因為公司看到了DRAM瓶頸。據他們所說,由於10奈米技術節點以下電容器尺寸縮小的挑戰,DRAM的微縮已遭遇關鍵瓶頸。儘管目前開發可行的DRAM 3D工藝極其複雜,但這仍然迫切需要單片3D DRAM陣列。這正是他們推出新產品和技術的原因。
NEO指出,新推出的3D X-DRAM 1T1C 和 3T0C是一種變革性解決方案,旨在為最苛刻的資料應用提供前所未有的密度、功率效率和可擴充套件性。
1T1C和3T0C,完全解讀
具體而言,新的 1T1C 單元集成了一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它採用類似 3D NAND 的結構來降低製造成本,同時利用 IGZO(銦鎵鋅氧化物)溝道來增強資料保留能力。
圖1
新的 1T1C 設計如圖 1 所示。圖 2移除了頂部字線層,從而展現了單元的內部結構。該單元巧妙地將一個電晶體和一個電容器整合到一個緊湊的單元結構中。電晶體溝道由一層薄氧化物半導體層構成,例如 IGZO(銦鎵鋅氧化物)。IGZO 以其極低的關斷電流而聞名,這可以延長單元的儲存時間。此外,該單元也可以使用矽或多晶矽作為溝道材料。
圖2
IGZO 層與充當電晶體柵極的金屬字線層耦合。IGZO 層的漏極連線到由材料製成的垂直位線。一層薄的高 k 介電層,用作電容器,沿著電晶體源極側的圓柱形側壁,位於 IGZO 溝道和電容板層之間。該電容板採用 VDD 偏置,可使 N 型 IGZO 層有效地儲存電子。
電容值由單元尺寸決定。例如,如果位線直徑(line diameter)為 60nm,溝道長度為 45 nm,單元高度為 50 nm,並且FfO2介電層為 5 nm,則電容值約為 0.7 fF。假設IGZO關斷電流為3×10⁻19A,並將資料保留標準定義為0.1V的電容電壓下降,則此配置可實現超過450秒的長保留時間。
1T1C DRAM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電容與寄生位線電容之比,該比值必須超過10%,才能確保讀取操作期間有足夠的100mV感測電壓。模擬結果表明,對於多達128層的3D陣列,該比值超過10%,從而確保了可靠的感測電壓。對於超過128層的陣列,可以透過採用更高的電容壁、更薄的介電層或更高k值的材料來增強電容值。
圖3展示了另一種單元結構,該結構在垂直位線和字線層之間添加了額外的間隔物,以減少寄生位線電容。這些隔離層可以由低k介電材料(例如二氧化矽(SiO₂))製成,在實現可擴充套件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模擬結果表明,新增厚度為5奈米的隔離層可以堆疊超過512層的單元。
圖3
圖 4展示了 1T1C 設計的一種變體,其中導體板連線到 IGZO 溝道的源極側,用作電子儲存的電容器電極。該電容器結構由導體板、柵極介電層和字線層組成,其電容由導體板的面積決定。
圖4
圖5展示了 1T1C 設計的另一種變體,與圖 64類似,但消除了垂直位線和 IGZO 層之間的絕緣體。這種修改不僅降低了單元高度,還使 IGZO 通道能夠透過上下兩層字線層耦合,從而增強了通道控制。請注意,除了這些變體之外,3D X-DRAM 系列還包含許多其他專有單元結構。
圖五
至於3T0C單元,則集成了三個具有IGZO通道的電晶體:寫入電晶體、讀取電晶體和儲存電晶體。其中,儲存電晶體透過在其柵極中儲存電子來保留資料,從而實現電流感應。在NEO看來,這種設計不僅適用於 DRAM 應用,也適用於新興的記憶體計算和 AI 應用。
如圖6所說,這種創新的單元包含兩層 IGZO 層,以增強效能。第一層 IGZO 層與字線層耦合,形成第一溝道。其源極連線到金屬柵極。字線可以啟用第一溝道,將電子儲存在金屬柵極中。
圖6
當儲存資料為 1 (VDD) 時,金屬柵極啟用由第二層 IGZO 形成的第二個通道,允許電流在位線和源極線之間流動。當儲存資料為 0 (0V) 時,金屬柵極停用第二個通道,阻止電流流動。讀取字線啟用第三個通道,從而實現讀取操作。由於 3T0C 單元依賴於電流感應,因此它特別適用於記憶體計算和人工智慧 (AI) 應用,這些應用對高速資料處理和高效的電源管理至關重要。
據總結,新推出DRAM技術的主要特點和優點包括:
  • 無與倫比的保留時間和效率——這主要得益於 IGZO 通道技術,1T1C 和 3T0C 單元模擬顯示保留時間長達 450 秒,大大降低了重新整理功率;
  • 透過模擬驗證 – TCAD(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模擬證實了 10 納秒的快速讀/寫速度和超過 450 秒的保留時間;
  • 製造友好——採用改進的 3D NAND 工藝,只需進行少量改動,即可實現完全可擴充套件性並快速整合到現有的 DRAM 生產線中;
  • 超高頻寬 ——採用獨特的陣列架構進行混合繫結,顯著提高記憶體頻寬,同時降低功耗;
  • 適用於高階工作負載的高效能——專為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和記憶體處理而設計,具有可靠的高速訪問和降低的能耗;
3D X-DRAM,三種變體
據NEO介紹,3D X-DRAM 是一項基於創新型無電容浮體單元 (FPC) 的顛覆性技術。它利用現有的 NAND 工藝來製造類似 3D NAND 的陣列,因此與其他正在開發的 3D DRAM 解決方案相比,它可以輕鬆擴充套件且經濟高效。
此外,這些設計無需 TSV(矽通孔),並支援使用混合鍵合技術,可將頻寬提高 16 倍,同時顯著降低功耗和發熱量,從而成為 AI 應用的變革性創新。
圖7
3D X-DRAM 系列的 3D 陣列架構如圖7所示。該陣列透過垂直狹縫分割成多個扇區。每個扇區內的多個字線層透過位於陣列兩側的階梯狀結構連線到譯碼電路。
多年來,這種 3D 陣列架構一直是行業標準,能夠生產超過 300 層的 3D NAND 快閃記憶體。在此成功的基礎上,3D X-DRAM 創新地採用了類似的陣列架構,但扇區尺寸更小。這種設計能夠滿足高效能需求,打造高速、高密度 DRAM 解決方案。
3D X-DRAM 單元可以使用類似 3D NAND 的工藝製造,只需進行一些修改以適應 IGZO 和電容器的形成。圖8突出顯示了製造 1T1C 單元的關鍵步驟:
圖8
1. 交替沉積多層導電層(例如重摻雜多晶矽)和犧牲層。
2. 對導電層進行溼法刻蝕以形成凹槽。
3. 依次沉積一層介電層和一層IGZO層。可以採用氧氣退火工藝來調整IGZO的電效能。
4. 用絕緣體填充凹槽。
5. 重新形成垂直位線孔,並沉積金屬以填充位線孔。
6. 去除犧牲層,然後在間隙的側壁沉積一層介電層。隨後,沉積金屬以填充這些間隙並形成字線層,從而完成1T1C單元結構。
在他們看來,該工藝具有以下優勢:
  • 位線孔僅需單掩模,確保所有工藝步驟完全自對準。這消除了掩模之間的錯位問題,這對於 3D 陣列尤為重要。因此,該設計顯著提高了工藝良率,並可實現 300 層以上的堆疊。
  • 與依賴逐層方法的解決方案不同,它可以同時處理所有層的單元。這顯著降低了製造成本。
  • 該工藝利用成熟的 3D NAND 技術,確保更快的開發週期和更高的可擴充套件性。
圖9
圖9概述了在圖 3 所示的單元結構中形成額外間隔層的附加工藝步驟:
1. 形成垂直位線孔後,進行溼法刻蝕,使犧牲層凹陷。
2. 沉積絕緣體以填充凹陷。
3. 去除位線孔側壁的絕緣體。
將剩餘的絕緣體留在凹陷處以形成間隔層。然後,按照圖 12 中的工藝步驟 2-6 完成圖 5 所示的單元結構。
在最初,他們推出了基於基於浮體單元 (FBC) 技術構建的3D X-DRAM 1T0C設計。
圖 10展示了原始 3D X-DRAM,現稱為 3D X-DRAM 1T0C(單電晶體,零電容)。該單元採用浮體來儲存表示資料的電空穴。浮體中的電空穴可以調節單元的閾值電壓,並在讀取操作期間實現電流感應,使其非常適合 DRAM 和記憶體計算 (IMC)。目前,概念驗證測試晶片正在開發中。
圖10
現在,在增加了1T1C 和 3T0C的解決方案後,3D X-DRAM 發展成為一個更廣泛的系列,共同為現代和新興應用提供了卓越的容量和頻寬。
換而言之,到了今天,3D X-DRAM 技術平臺目前包括三種 3D X-DRAM 變體:
  • 1T1C(一個電晶體,一個電容器) ——高密度 DRAM 的核心解決方案,與主流 DRAM 和 HBM 路線圖完全相容。
  • 3T0C(三電晶體、零電容) ——針對電流感應操作進行了最佳化,非常適合人工智慧和記憶體計算。
  • 1T0C(一個電晶體,零個電容器)  ——一種適用於高密度 DRAM、記憶體計算、混合記憶體和邏輯架構的浮體單元結構。
NEO Semiconductor 創始人兼執行長Andy Hsu表示:“隨著 1T1C 和 3T0C 3D X-DRAM 的推出,我們正在重新定義記憶體技術的可能性。這項創新突破了當今 DRAM 的擴充套件限制。”
END
👇半導體精品公眾號推薦👇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專注半導體領域更多原創內容
▲點選上方名片即可關注
關注全球半導體產業動向與趨勢
*免責宣告: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援,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絡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4027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半導體第一垂直媒體』
即時 專業 原創 深度
公眾號ID:icbank 
喜歡我們的內容就點“在看”分享給小夥伴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