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的形式》
根據中國政府網報道,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全國全面實施。
面對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年輕人不得不開始思考甚至提前規劃將來的養老。我們對養老金制度足夠了解嗎?中國的養老金制度如何執行?除了現有養老制度,我們是否還有其他保障晚年生活的方式?
今天的文章中,經濟學學者梁捷與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的研究員聶日明,圍繞最基礎的制度問題,一起討論中國養老的可能性。
講述|聶日明x梁捷
來源|看理想音訊節目《我有一個問題04》
01.
什麼是個人養老金?
梁捷:個人養老金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養老金?它和我們更熟悉的“社保”是什麼樣的關係?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個人養老金?
聶日明:養老保險有一個三支柱的劃分,有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
中國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這兩種養老保險是第一支柱養老保險,一般來說是由稅收支援的養老金。
機關事業單位會繳職業年金,有一些國企也會繳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企業年金是第二支柱養老金,一般是由僱主和僱員共同繳款做貢獻。
個人養老金會劃為第三支柱,一般來說是享受稅收優惠的養老金,這個主要是靠個人繳款形成的。
如果對比美國市場,美國的social security是第一支柱,這個是稅收,它的資金也是由僱主和僱員按照各自工資的6.2%繳款。美國還有所謂的401K、羅斯401,這些是第二支柱,跟中國的企業年金比較像,這個主要是由僱主和僱員共同繳費形成的,是完全歸屬於僱員的財產。
中國的個人養老金和美國的IRA比較像,IRA是第三支柱養老金,也是享受遞延所得稅優惠的。
按照制度設計,個人養老金的錢全部來自個人的繳款,並且在退休之前是不能取出來的。那麼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個人不把錢存在銀行,或者進行股市股票的投資呢?同樣都是委託他人投資,儲蓄和投資的靈活性更強,個人為什麼要買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和個人儲蓄和投資最大的區別在於,個人投入個人養老金的時候可以先免繳個人所得稅,等到退休、領取養老金的時候再繳個稅。
個人退休的時候,退休工資一般來說低於青壯年時候的工資,它的邊際稅率會比較低。
比如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和金融行業裡面有很多人適用45%的邊際稅率,而ta退休時,適用的個人養老金的邊際稅率一般只有10%。這兩者的稅率差異,就是個人養老金的優勢。

《大空頭》
梁捷:什麼樣的人應該購買、投資個人養老金呢?是高收入人群還是低收入人群更應該購買?
聶日明:按照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個人養老金最大的優勢,就是如果你當前的稅率比較高,而退休的時候適用的邊際稅率比較低,兩個稅率的差異越大,你繳個人養老金,得到的稅收優惠就會更大,收益更大。
如果個人當前收入比較低,甚至不需要繳個稅,那麼買個人養老金其實享受不到這個稅收優惠,個人養老金最大的優勢就沒有了。所以我個人並不建議收入比較低的、甚至沒有達到個稅起徵點的人群去買個人養老金。
第二,因為個人養老金是一個強制儲蓄的行為,在退休之前這個錢是不能取出來的。所以個人當前如果沒有什麼優勢的投資專案,資金需求也不是很強烈,可以忍受二、三十年強制儲蓄造成的資金靈活性的損失,那麼ta買個人養老金的收益就會比較大。
如果個人目前收入比較低,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強,有很多養老、養家、預防性儲蓄的需求,那麼長期的強制儲蓄,對於個人來說相對不是很合算。
基於這兩條,可以看到一個悖論:按說邊際稅率越高的高薪人群越應該投資個人養老金,但目前政策規定個人養老金有年度12000元的上限,這是為了避免高收入群體避稅。未來可能會放寬,但空間可能比較有限。
而中低收入人群對資金的需求又比較強勁,有很多現實的壓力,養家、預防性儲蓄,很難忍受這麼長期的強制儲蓄。
還有一個考慮,就是個人養老金的委託投資,是要投到資本市場裡去的。那麼這就要看個人在買個人養老金的時候,ta對於目前可投資市場的評估是什麼樣的。
梁捷:在你看來,個人養老金和基本養老金,有沒有本質的區別?
聶日明:個人養老金和中國的基本養老金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基本養老金是由政府管理的,除了中國極少數的省份(如廣東等)以外,基本養老金的資金主要是來自於財政補貼和單位與個人繳款,它其實享受了一定的政策優惠,因為有財政補貼。它也有很強的再分配功能,收入較高的人,它的錢實際上是被再分配到收入較低的參保人手裡面。
個人養老金不一樣的是,這個錢全都歸個人所有,沒有再分配作用,自己繳款很多,錢最終也全都歸自己,這是它的優勢。
但劣勢是,這裡沒有財政補貼,可能有一些稅收優惠。它跟基礎養老金一樣都沒有資金的靈活性,但個人養老金,個人一定程度上是能夠管理它的,你可以去選擇自己的投資策略是激進還是保守的。
02.
人口年齡結構對養老金的影響
梁捷:人口年齡結構對養老金的影響,你是怎麼看的呢?
聶日明:人口年齡結構肯定會對養老金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它有一個前提,就是目前的養老,總的來說是下一代人養上一代人,也就是現收現付體制,年輕人繳費,老年人領退休金。
如果養老金體制沒有統籌賬戶,全部都是由僱主和個人繳費,而且實打實進入個人賬戶裡,它就跟家庭儲蓄和股票賬戶是一樣的。這樣的話,人口年齡結構對養老金體制的影響就會比較小,而且不是很直接。
這個時候大家就會關注,老年人手裡面有錢,怎麼向年輕人購買服務的問題,它不涉及到資金的可持續問題。
現在說人口的年齡結構對養老金體制產生了影響,是因為中國的養老保險總體來說都是現收現付體制。
首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是現收現付體制,主要靠財政支援。
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是分成兩個賬戶,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統籌賬戶是現收現付體制,而個人賬戶原先設計的是基金激勵體制。
目前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的繳費的比例大概是2:1,但是現實執行的時候可能跟理想情況有所出入。
因此,中國現有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雖然說是現收現付和基金積累結合的體制,但實際上,它就是現收現付體制。
現收現付體制的養老金想要可持續執行,一定要保證下一代人能夠養上一代人。一般來說,現收現付體制養老金要可持續執行,有一個條件叫“艾倫條件”,也就是人口增長率加工資增長率的和,應該大於市場利率,或是說投資回報率。
過去中國職工繳費人的規模增長非常迅速,也就是實際繳費人口的增長率很快,所以現收現付體制執行得還挺好,老年人的待遇水平不斷的提高。
但未來恐怕會不太理想,我們知道中國的人口增速在最近幾年出現了明顯下滑,而且我們的工資增長也明顯下降,這就意味著人口增長率加工資增長率,跟市場利率的差值在不斷縮小,甚至小於市場利率。這時,就會發現養老金的支付虧空會越來越有問題。

《乘船而去》
那我們單講這個人口增長率,中國的第二個生育高峰是1960年代發生的,大概每一年出生2500萬人左右,這些人到目前正在陸續進入退休年齡,也就是中國未來十年左右,每一年會有2000萬左右的人達到退休年齡。
現在的退休老人主要是靠80、90後的人在繳費,而80後大概每一年也是出生2500萬人,正好是1:1的年齡結構。
但是未來80、90後的人退休之後,對應的00、10後每一年只有1000到1500萬人。現在的80、90後來養50、60後已經非常吃力,那麼等到未來00、10後來養80、90後的時候,人口結構明顯是失衡的。所以80後以後的勞動者的養老風險,是顯而易見的。
除此以外,中國的14億人裡,儘管基本養老金覆蓋了10億人,但只有5億左右是職工養老,其他9億人是依賴財政支援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每個月的養老金大概不到200塊,只有職工的1/15的待遇水平,保障水平很低。這在中國未來也會是一個重要問題。
中國的人口結構已經邁向了發達國家水平(低出生、低死亡的老齡化,未來已經無法完成像以前一樣的家庭化養老),但是我們的養老體制還有一個巨大的城鄉差距。對於沒有參加職工養老的獨生子女或無子家庭,ta們的養老怎麼辦?
03.
繳社保,還是靈活就業?
梁捷:在一些地方,養老保險可能已經對小微企業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因為養老保險不是按照最低工資,而是按照社平工資的6折來交的。
我們知道,很多地方會採用提高社會平均工資的方式來獲取更多的養老金,加大徵收保險的力度。那我們是不是要繼續提高社平工資?
聶日明: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關係到所有人。
目前全國每年社保徵繳收入在6萬億左右,規模是個稅的3倍還多,是企業用工成本里最大的一部分。事實上這也影響了勞動者的當期收入。
儘管2016年,中央政府多次下調了養老、醫療、失業的繳費率,但是在下調全國費率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廣東、福建、浙江等地養老的費率和繳費基數。這些地方當時的流動人口非常多,繳費費率和繳費基數下限都非常低,像深圳等城市,此前養老繳費基數最低可以到最低工資。
2016年之後,這些地方的費率和繳費基數的下限,陸續提高到全國平均水平。比如深圳的繳費基數下限從最低工資上升到社平工資的六成,上升的幅度超過了50%。所以企業的苦痛指數是非常明顯的。
中國企業職工的繳費基數設了一個60%的下限,主要是為了保證收入。社平工資的六成意味著,有超過50%的人達不到社平工資。有很多人要去繳明顯超過自己工資水平的社保,這是明顯不公平的,這個下限的設定是非常不合理的。

《家族的形式》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社會平均工資並不能反映真實的工資水平。很多地區為了保證繳費收入增加,用這個來倒推社平工資應該增長多少。所以,社平工資完全是為了社會保險收入來設計的。
從企業的用工成本、創造就業崗位、增加就業等角度來看,提高社會平均工資、打擊不交、少交社保的企業,都會嚴重影響就業市場的發展。但從公平性和統一性的角度,放任一些地區和一些企業少交、不交社保,也會造成不平等。
中國整體應當維持全國統一的市場。既要降低養老金的費率、最低基數,覆蓋到更多人,也要控制退休職工養老金的增長。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充分的意見反饋機制,在崗職工、退休職工有什麼樣的訴求,能夠透過一定的政治程式得到充分表達,再透過一些程式來形成最終的方案,而不是由目前的管理機關閉門造車,自己決定。
梁捷: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就是因為沒有這種反饋的渠道,他們覺得,既然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定的那麼高,尤其是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者,有繳納的困難,不少人選擇棄保。很多地方,靈活就業者的棄保比例大幅度上升。對於年輕人這個紛紛棄保這個問題,聶老師有什麼樣的看法?
聶日明:首先我們要區分幾類勞動者。第一類是普通打工人,他們一般在正規企業工作,正規的企業很難不繳社保,因為這是統一強制徵收的。
在企業裡,員工的基數是沒法選擇的,工資多少就要按多少去繳。而靈活就業人員可以自己選擇基數,很多人都選擇最低基數去繳社保。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外地人參加職工養老有很多辦法,即使沒有正規的僱主,也可以透過掛靠企業的方式去參保。過去的很多年裡,有很多外地人是透過掛靠企業的形式來參保的。
那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大家為什麼要掛靠企業參保?或者是很多人找工作,一定要找一個能繳社保的單位,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一個行為?
這裡我們就要講一個新聞。最近新能源車企極越汽車宣佈解散。社交媒體裡,很多員工非常關心社會保險繳款的事情。他們為什麼會把這個事情放到一個非常高的位置呢?顯然不是因為養老的目的。因為單純養老,斷保幾個月對養老金不會有很大的影響。

《家族的形式》
員工之所以恐慌,是因為目前繳社保跟很多市民權利相關,比如落戶、給車上牌、購房資格、子女入學這些。斷保後,繳費年限可能要重新計算,影響資格的認定。很多城市往往也是透過將繳社保和市民權利掛鉤,來鼓勵或吸引更多的外地人繳社保。
當這種市民權利對於外來人口沒那麼有吸引力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人去選擇更靈活的就業單位、不繳社保的單位。現在很多大城市確實也面臨這個問題。
04.
我們的個體努力,是重要的
梁捷:大家在繳養老保險的時候,一方面要考慮繳多少,未來能夠領多少,另一方面,要考慮是不是公平,比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之間,存在著非常巨大的鴻溝。為什麼會存在這麼巨大的鴻溝?未來有沒有機會縮小鴻溝?
聶日明:這是目前中國養老師體制裡面最核心、最堅固的一個問題,也意味著這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
首先,這個問題是由中國體制產生的。我們社會體制最核心的一個特色,就是城鄉二元體制。從1958年到現在,城鄉二元體制一直在持續。
現在退休的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在1998年之前參加工作,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的人。另外一類主要就是農村人,透過種地謀生。但是我們在討論養老金的時候,往往都關心前一類人,對於農村人,雖然說現在政府每個月會發100多元,但大家並不覺得他是有養老保險的。
1998年之前,職工本人和國有企業都沒有給他們繳過錢,但是他們的工齡視同繳費年限,因為我們認為,他們對國家有貢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農民對國家的貢獻,農民要交公糧,要繳農業稅,還有工農產品剪刀差,但這些並沒有被正確計算在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金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鴻溝。

《地久天長》
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由在崗職工的繳費對他們的養老金進行支撐。目前,我們缺乏為農村達到退休年齡的人的養老金提供籌資的來源,他們目前領取的待遇主要來自於財政。而鴻溝能不能縮小,主要取決於財政未來能不能支援這個規模的縮小。
現在中國大概有1.6億領取待遇的非城鎮職工的老人,未來很快會上升到2.5億。按照2億人口計算,每個月100元,一年就是2500億。如果要達到目前城鎮職工平均3000-4000元的水平,一年大概就是7萬億的規模。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非城鎮職工老人的退休金,但是想達到或者大幅縮小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的差距,很難。
梁捷:最後一個問題,對於中國20歲、30歲的年輕群體而言,應該怎麼看待養老保險?關於養老的具體操作,你有什麼建議嗎?
聶日明:這個問題我一直在思考,但是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看到,養老是一個組合,不僅僅社會化養老才是養老。我們的視野要稍微開闊一些,自己儲蓄、買房子、生孩子,或是移民到一個人口結構比較年輕的國家或城市,購買國外的資產等等,都是養老的形式。關鍵是看哪一種形式的未來收益更加穩健、能夠為自己所控。
第二,不要過於相信一些機構或制度對我們的承諾。很難有一種養老體制可以解決我們的終身問題。回顧歷史會發現,一些非常堅固的信仰的崩塌,往往發生在一夜之間。如果對一些規模龐大的剛性承諾過於迷信,可能會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巨大風險。
我們要看到,自己的努力對於未來的養老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我有一個問題04》第6期,內容有刪減編輯,完整節目內容請移步"看理想"收聽。

音訊編輯:夏夏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封面圖:《家族的形式》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