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民斯基 網際網路大觀
作文備稿期間,筆者用DeepSeek測算國內養老金的結餘情況,資料比較有意思,先分享供批評。

要預測中國養老金餘額耗盡的時間,需基於人口結構、就業規模、繳費基數、財政補貼等多維度動態模型分析。結合近十年(2013-2023年)的人口與就業資料,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核心資料趨勢(2013-2023年)
1.人口結構:老齡化加速,繳費人群萎縮
-
老齡化率:60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013年的14.9%(1.94億)升至2023年的20%+(2.8億+),年均增長0.5個百分點 -
勞動年齡人口(15-59歲):從2013年的10.06億降至2023年的8.8億(七普資料推算),年均減少約1200萬 -
總和生育率:從1.6降至1.09(2022年),年輕人口補充嚴重不足。
2.就業與參保:繳費基數增速放緩
-
城鎮就業人數:從2013年的3.82億增至2023年的4.7億,但職工養老保險實際參保率僅約70%(農民工、靈活就業者參保率低)。 -
繳費基數與替代率:2022年職工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約為社平工資的60%-300%,但實際平均替代率(養老金/退休前工資)從2000年的72%降至2022年的44%,支付壓力持續增大
3.養老金收支缺口擴大
-
收入端:2022年保費收入4.8萬億元,財政補貼1.2萬億元(佔收入的20%),若剔除補貼,保費收入僅覆蓋支出的83% -
支出端:養老金支出從2013年的1.8萬億元增至2022年的5.8萬億元,年均增長12%,遠超GDP增速。
二、動態模型預測(2024-2040年)
關鍵假設:
-
人口結構:2035年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30%,繳費人群每年減少800萬-1000萬。 -
經濟增速:GDP增速維持4%-5%,工資增長同步放緩。 -
政策干預:財政補貼年均增長5%,延遲退休政策2030年前全面落地。
測算結果:
-
情景1(悲觀)若維持當前參保率、財政補貼增速和退休年齡(男60歲/女55歲),累計結餘將於2030-2032年耗盡 -
依據:繳費人數年均減少2%,支出年均增長8%,財政補貼無法覆蓋缺口。 -
情景2(中性)若延遲退休至65歲(2035年完成)、財政補貼增速提升至8%、參保率提高至80%,結餘耗盡時間推遲至2035-2037年,與社科院預測基本一致。 -
情景3(樂觀)若疊加國有資本劃轉(10萬億元級)、個人養老金賬戶普及(覆蓋3億人),結餘可能維持至2040年後
三、核心矛盾與政策瓶頸
-
人口負債不可逆2023年新出生人口僅902萬(2016年1883萬),未來20年繳費人群斷崖式下降,僅靠財政補貼難以為繼 -
區域失衡加劇東三省等老齡化嚴重省份已依賴中央調劑(2022年調劑規模2440億元),但發達省份結餘增速放緩。 -
靈活就業者參保困境2億靈活就業人員中僅30%參保,若強制擴面可能引發牴觸,政策工具有限。
四、結論:耗盡時間區間為2030-2037年
-
最可能時間點:在現有政策框架下(含財政補貼),2035年前後養老金累計結餘見底。 -
關鍵變數:延遲退休落地速度、國企利潤劃轉規模、生育率回升程度。 -
國際對比:中國老齡化速度遠超日本(從10%到20%用23年,中國僅用21年),政策視窗期更緊迫。
五、政策建議(延緩耗盡的必要措施)
-
立即全面推行延遲退休:每延遲1年退休,可減少年度支出約5000億元。 -
提高繳費基數上限:擴大高收入群體繳費比例,彌補基數流失。 -
國有資本劃轉提速:需在2030年前完成至少20萬億元資產注入社保基金。 -
個人養老金強制儲蓄:參考新加坡公積金模式,將工資8%-12%納入個人賬戶。
總結:若不突破現有政策框架,養老金耗盡風險將在2030年代初期顯現;若改革力度不足(如延遲退休拖延),最快可能在2028-2030年觸發區域性支付危機。實際結果取決於未來5-10年的改革決心。
——END——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