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招了,事關2億人!

作者 | 燕梳樓
給百萬騎手上社保,美團終於出手了。
43日,美團首批騎手養老保險補貼試點在泉州、南通雙城同步上線。
這個方案,堅持靈活自願原則,不設定資格、時長、地點、型別限制,只要騎手收入滿足參保條件並繳費,就給予50%參保補貼。
此前的20227月,美團已在人社部等相關部門指導下,首批參與了新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前後共花了14億元,為600多萬騎手上了“職傷險”(類似工傷保險)。今年更是將擴大至17個省市。
而這一次試水,顯然是在“新職傷”的基礎之上,基於國家已有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政策,探索出一個新的養老保險補貼方案。
畢竟美團的背後,不僅僅是800萬外賣騎手,還有2億靈活就業者。而從頂層設計來說,也急需平臺企業站出來,主動承擔摸石頭過河的社會責任,為其它行業打樣板作示範。
要知道,靈活就業者上社保一直是個複雜問題。我國的社保體系大致分三類,一種是參加城鎮職工保險體系,員工依託單位代繳五險一金;一種是參加城鄉居民保險,比如過去的新農合、新農保等;還有一種就是鼓勵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城鎮職工保險,不過只能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
不過這些方案,在現實施行時各有利弊——“五險一金”保障力度大,但個人和企業承擔成本都過高,難以大規模在百萬騎手中鋪開;騎手參加的城鄉居民保險,因為參保地和工作地分離,在跨省使用和轉移上都存在難度;以靈活就業身份自己買職工社保,養老保險繳費比例20%,醫療保險繳費比例10%,個人承擔的成本太高。
所以,騎手需要一個更靈活實際的社保方案。
過去一個月關於騎手社保方案的討論經歷了幾波反轉。第一波是大聲叫好,第二波發現並不是所有騎手都願意,第三波是如何既要收入又要保障的“既要又要”問題。美團試點補貼方案就是嘗試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
此次美團推出的方案,不是代繳五險一金,而是補貼養老保險。因為是無差別補貼,所以門檻足夠低,參保足夠靈活。官方推文重點強調了四個“無限制”:無前置資格限制、無參保地點限制、無時長單量限制、無跑單型別限制。
簡單來說,不管騎手是兼職或全職,只要過去6個月中有3個月達到當地社保繳納基數下限,都可以獲得平臺的養老保險補貼,還可以把社保交在戶籍地而非就業地,為將來返鄉養老做準備——傳統用工模式下的辦公室白領,大多也沒有這種自由選擇權。
這是一種讓絕大多數騎手都有選擇,還能提高他們參保意願的方案。因為補貼方案是“加法”,騎手按照原先的節奏正常跑單,就大機率能自動獲得一份參保補貼,不用犧牲“想下線就下線”的靈活自由,也無需拼命跑到前列獲取參保資格。
既然是靈活就業者,靈活當然要放在首位。事實上很多騎手都是過渡性或季節性就業。資料顯示,有40%騎手為跨省份流動就業,70%騎手為跨城市流動就業,外來務工人員佔比為81.6%
所以一聽說要交社保,他們比平臺還著急。為什麼?因為本來就是賺個快錢,一旦交社保就意味著到手的錢變少了。而且因為是階段性就業,流動性較大,交了社保就被困住了,不自由了。所以他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想交但是現在不考慮。
由此可見,不是他們不想交,而是擔心影響收入,不想多交或白交。調研顯示,23.5%的騎手明確表示“不願參保”,38.9%的騎手僅願意繳納月收入的5%以下,按平均每月1萬元計算,5%也就是500元。

而根據美團的方案,給予騎手50%的繳費補貼,相當於騎手的繳費負擔減少了一半。以泉州為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的最低月繳費基數是4433元,按照繳費比例20%計算,騎手需要繳納886.6元,美團直接補貼現金443.3元。南通的靈活就業人員參保基數下限高一些,騎手需要繳納975.8元,美團則補貼487.9元。
無論是泉州還是南通,最後騎手承擔的費用都控制在了500元以內。而這個資料也正是大部分靈活就業者能夠接受的“心理預期”,自然也就激發了騎手的參保意願、提高了參保率。
這次試點,至少打破了兩項重要的社保成規:
第一,支援騎手自主選擇在戶籍地或就業地參保繳費獲補。眾所周知,現行社保制度,你在哪個城市工作就只能在哪裡交社保,沒得選。而美團則把補貼的選擇權交給了騎手自己,可選戶籍地也可選就業地。
第二,允許騎手選擇季度、半年甚至年度的繳費週期,平臺照樣給補貼。考慮到靈活就業群體的月收入波動,這個補貼方案也允許騎手自主選擇更長的繳費週期拿補貼,季度也行,半年也行。只要收入符合標準,補貼跟著騎手選擇走。
調查顯示,70%的騎手是農民工,年輕時在大城市養家餬口,晚年希望返鄉退休養老。可以靈活選擇社保繳納地、繳納週期,就是看到了勞動者的真實需求。
可能很多讀者會問,為什麼不一步到位上“五險一金”,直接把個人那部分也承擔了,不是更能贏得滿堂彩嗎?
個人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是要兼顧普適性。全國2億靈活就業者,不是每個平臺都有能力兜底的。
第二是要兼顧普惠性。是讓一部分人有“五險一金”,還是讓更多的人有更符合需要的靈活保障?要解決這麼大規模的靈活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還要穩定“就業蓄水池”的功效,改革創新自然要照顧到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我們是社會主義,當然要考慮公平性和普惠性,而“參保自願、平臺補貼”的方式,則可以照顧到更多的靈活就業者,也是當前比較合理且穩妥的方案。
一句話,面對1萬人的社保,和100萬人的社保,承擔的責任不一樣。畢竟牽一髮而動全身。
所以我理解美團為什麼總是顯得被動,因為實則上做的是先行探路的活,最終要讓超百萬騎手上社保,並不是他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必須要考慮到多方意見,科學探索、穩步推進。
就拿這次的試點來說,也沒有選擇“五險一金”全方案,而是首先選擇了養老保險。我估計也是基於現實考慮。
對於常年在路上與時間賽跑的騎手來說,最重要的保障是什麼?當然是工傷保險,這個兩年前已經開始推進,而且是由平臺全額為騎手繳納,將在年內擴圍至全國17個省市,未來將覆蓋全國。
同樣關鍵的基礎醫療保險,已經覆蓋了我國95%的人群,騎手自然也在其中。此外就是養老保險,畢竟誰都有跑不動的那一天。至於生育險和失業險,放在靈活就業者身上就顯然有點滑稽。本來已經夠“靈活”了,還擔心什麼失不失業?這是騎手最真實的聲音。
這種聲音很現實也很迫切,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尊重他們的需求,在優先保證他們收入不降的基礎上,儘量給出一個“既要靈活又要保障”的方案,這可能而是當前局面的最優解。
從國內進展來看,這種“養老保險補貼”探索,也是首個由平臺推動的、批次向靈活就業群體直接補貼的方案,是個很有價值的探索,也具有積極的示範效應。
接下來,同樣作為靈活就業者的300萬保險代理人、200萬房產中介、100萬網約車司機,就看相關平臺如何抄作業,解決好他們的社保問題了。
社保的本質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國家給予勞動人民兜底的社會福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人人有保障的社保才是。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dx2021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