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地球科學 ·
約14000年前,已知最強的太陽風暴襲擊了地球

太陽風暴的藝術插圖。圖片來源:NASA
太陽風暴會對地球磁場造成嚴重干擾,並將大量帶電粒子傾瀉到地球大氣層。這些粒子大多是高能質子,會提高碳-14的天然含量。這種放射性碳同位素會隨時間衰變,讓研究人員得以利用其濃度對有機物質進行測年。研究人員2023年發現樹木年輪化石的放射性碳濃度大幅上升,這表明上一個冰河時代即將結束時,一定發生了一場劇烈的太陽風暴。據space.com報道,最近一項發表於《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Letter)的研究精確評估了那場太陽風暴的強度,並更準確地確定其發生時間,即公元前12350年1月至4月之間。
公元前12350年這起古代事件是除全新世(過去約12000年穩定的溫暖氣候時期)之外唯一已知的極端太陽粒子事件,不過此前的分析技術不適用於冰川氣候條件。在最新這項研究中,作者開發了一個全新的化學-氣候模型,突破了對全新世的現有限制,也擴充套件分析放射性碳資料的能力。此前研究者透過樹木年輪資料,發現在公元994年、公元775年、公元前663年、公元前5259年和公元前7176年均發生過強烈的太陽風暴,其中最強的是775年的太陽風暴。而這項研究發現,公元前12350年的太陽風暴甚至更強,成為已知最強的太陽風暴事件。這項研究進一步突破了極端日地時間的界限,併為全新世之前的樹木年輪測年提供了新方法。(space.com)
· 健康·
近500種血液和尿液代謝物,可量化超加工食物的攝入水平

圖片來源:Pixabay
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UPF)是工業化生產的食物,通常含有新增劑、乳化劑等天然食品不含有的成分,從加糖酸奶到工廠生產的麵包、包裝零食等。此前的研究表明,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會增加出現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風險。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訊息, 5月20日,一項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尿液和血液中的分子可以揭示一個人的飲食中有多少來自超加工食品。
研究人員分析了2012-2013年間從718名50~74歲健康個體中採集的尿液和血液樣本,各採集了兩次,間隔6個月。參與者還被要求記錄前一天食用的所有食物,隨後研究人員會給每一種食物貼上標籤,無論它們是否經過超加工。他們發現,平均而言,在參與者攝入的能量中超加工食品提供的能量佔50%,從12%到82%不等。研究人員透過檢測尿液和血液樣板,分析了超過1000種血清和尿液代謝物,並分別估計UPF-代謝物相關性並建立UPF攝入量的多代謝物評分。為了測試這一評分能否預測個體的飲食中包含大量超加工食品,研究人員在2018年至2020年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飲食研究,共包含20名18至50歲的參與者。其中有一半被要求連續兩週採取富含超加工食品的飲食(80%的能量來自超加工食品),然後連續兩週採取不含超加工食品的飲食。剩餘參與者則以相反順序採取相同的飲食模式。研究人員發現,UPF攝入量與191種血清代謝物和293種24小時尿液代謝物相關,說明透過觀察參與者尿液和血液樣本中的代謝物能區分這兩種飲食。最終,研究人員選定28種血清代謝物和33種24小時尿液代謝物作為UPF攝入量的預測因子。該論文表明,這些測量方法可以提供一種客觀的方法來追蹤超加工食品的消費情況,並有助於研究其與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之間的聯絡。(Nature news)
· 健康·
《柳葉刀》:全球青少年肥胖率增加,心理健康狀況卻在下降
確保青少年(10歲~24歲)現在和未來的健康和福祉,對維護人類共同未來、確保社會更加公正、地球更加健康、生產力更高至關重要。自2016年《柳葉刀》(The Lancet)首次釋出青少年健康與福祉委員會報告以來,全球教育水平以及吸菸和飲酒率的下降都有所進展,但在青少年健康諸多領域的進展都受到了阻礙。《柳葉刀》釋出的最新報告顯示,委員會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的資料進行了一項新穎的分析,估計有近11億青少年生活在多重負擔國家——如艾滋病、早孕、不安全性行為、抑鬱症、營養不良等可預防和可治療的健康問題,仍每天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福祉和生活。相較而言,2016年生活在多重負擔國家的青少年人數略低於10億。這表明,在人口增長的同時,青少年健康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最新預測顯示,如果沒有政治意願、政策舉措和資金投入,到2030年,仍將有超過10億青少年生活在多重負擔國家中。如今,青少年的健康與福祉正處於一個臨界點。
分析顯示,過去三十年,非洲和亞洲一些國家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上升了8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也顯著下降。據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4.64億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相比2015年增加1.43億),4200萬年的健康壽命因精神障礙或自殺而喪失(比2015年多200萬年)。除此之外,委員會指出青少年健康還面臨幾項重大新威脅,並強調青少年正面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氣候變化和向數字化世界轉型等新興挑戰預計會對年輕人未來的健康和福祉產生深遠影響。委員會分析發現,儘管青少年佔世界人口的 25%,並佔疾病總負擔的 9%,但青少年健康和福祉僅佔全球援助的 2.4%。這說明目前用於青少年健康和福祉的資金與面臨威脅的嚴重程度不成比例,也沒有用於最需要的領域。
· 人才·
包括王貽芳在內,我國4位學者當選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5月20日,據英國皇家學會(The Royal Society)官方訊息,今年有95位對科學研究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新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FRS),其中包括24名外籍院士,今年的獲獎者涵蓋了人工智慧、電子顯微鏡、全球健康和神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先驅人物。我國4位學者當選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是(按字母順序):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主任韓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貽芳和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The Royal Society、《中國科學報》)
· 分子生物學·語言和視覺腦區會共同影響對我們對熟悉物體的認知
人類大腦儲存和提取熟悉物體資訊的能力通常被認為與視覺皮層有關。例如,當看到一個物體(香蕉),想到其典型顏色(黃色)時,負責視覺模式識別的腹側枕顳葉皮層(VOTC)都會被啟用。近日,一項《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上的研究發現,大腦中視覺與語言相關的腦區的聯絡會影響我們對熟悉物體的認知。
過去的一些觀察發現,語言相關的腦區,如背側前顳葉(ATL)受損時,即使視覺系統無礙,患者也會難以記起熟悉物體的顏色。在這項研究中,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彌散成像分析了33名中風患者與35名健康人的大腦活動,繪製了負責視覺識別的VOTC和前額葉語言區的白質連線圖。在排除中風和基礎視覺活動的影響後,他們發現,被試的語言區域與視覺處理腦區(VOTC)的連線越強,VOTC對物體顏色的表徵活動也會越強,被試認知熟悉物體顏色的表現越好。這表明,視覺皮層中對物體資訊的表徵依賴於與語言腦區間的連線。這項研究加深了我們對大腦認知和記憶物體資訊的機制的瞭解。(PLOS)
撰寫:馬一瑗、不周,clefable
編輯:clefable
封面來源:pixabay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