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人們對於歷史總是有一種慣性思維,認為所有以少勝多的戰爭都是以弱勝強,希望以這種評價體系來襯托某個個體在弱勢中扭轉乾坤的超能力,放大主角的明星光環。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以弱勝強,所有的勝利本質上都是以強勝弱。
漢二年(前205),漢王劉邦組建了反楚聯盟正式東出與項羽爭奪支配天下的霸權,聯軍很順利就攻下了西楚國國都彭城。面對根據地被佔的巨大危機,項羽從齊國戰場上緊急回軍,率領三萬楚軍精銳以最快的速度趕回楚國。結果是,項羽從蕭縣對聯軍發動突然攻勢,大破漢軍,史書記載:“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軍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
歷史對於彭城之戰的定位是典型的以弱勝強,因為,項羽是以三萬楚軍大敗五十六萬聯軍。
從兵力對比上來看,項羽確實是以少勝多,但現實卻是,軍隊數量並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唯一引數,如果我們對雙方的所有引數進行綜合分析就會得出一個比較客觀的事實:
彭城之戰,項羽以少勝多本質是以強勝弱。
首先,從統帥軍事素養來看,劉邦和項羽根本就不是同一層級的選手,項羽是當時最優秀的將軍,而軍事則是劉邦的短板,而且,項羽此前就曾創造過鉅鹿之戰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彭城之戰只是他將此前的經驗複製過來而已。
從劉邦在彭城之戰中的表現來看,他並不具備操盤大軍團作戰的能力,張良後來為什麼建議劉邦重用韓信、英布和彭越這三位專業人才,原因就在這裡。當時,聯軍有五十六萬之多,這對劉邦來說反而是負擔。
其次,聯軍屬於鬆散的聯盟組織,並不會將數量優勢轉化為實打實的戰鬥力,而項羽的楚軍雖然只有三萬,卻絕對能形成強大的合力向聯軍輸出,且楚軍是面對根據地被奪的危局,自然會拼死一戰。
最後就是,聯軍在進入彭城之後完全放鬆了警惕,根本沒有將項羽放在眼裡,結果對於項羽動向的關注太過疏忽,導致對方成功對聯軍實施了突襲。
明白了這些你就會改變對彭城之戰的看法,楚軍的勝利是絕對的以強勝弱。看待任何一場戰爭一定要對所有的引數進行綜合分析。
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所謂的以弱勝強的,因為,那不符合邏輯。
赤壁之戰同樣如此。一般認為,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典型的以弱勝強,但如果我們對雙方的全部引數進行綜合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曹操才是弱勢的一方。
對於曹軍存在的問題,諸葛亮給東吳君臣講得就非常清楚:曹操之眾,遠來疲敝,已經是強弩之末;曹軍都是北方人,不適合在南方作戰;荊州之人是懾於曹操的威勢被迫投降,曹操並未收服荊州的人心;荊州水軍還沒有與曹軍的系統相容,曹操還不能指揮荊州水軍進行作戰…
為了堅定東吳內部的抗曹意志,周瑜又作了相關補充:曹操身在南方,關西的馬超和韓遂是曹操後方的不穩定因素;曹軍存在不習水戰、糧草不備、水土不服的弱點…
更重要的是,周瑜還將曹操定位為了“漢賊”,讓曹操代表漢朝廷征伐站不住腳,使孫劉聯軍的反抗行為在政治層面具備正確性和正義性。
而且,孫劉屬於主場作戰,吳軍在水戰方面更是絕對的專業。所以,綜合分析,孫劉其實是強勢的一方。
當時,曹操雖然嘴上在恐嚇孫權,但對於自身的弱點其實是非常清楚,所以極力想避免在當年冬天與孫劉決戰。當時,曹操用兵不過是為了解決劉備勢力,並未準備對東吳用兵。
本質來說,赤壁之戰是孫劉的主動作為,是孫劉為了在曹操消化弱勢之前以己方優勢主動對曹軍發起進攻,曹操完全是被動的。

赤壁之戰,曹操完全是被動的一方
圖源/劇照
最終,孫劉成功解決了生存危機,赤壁之戰孫劉的勝利是絕對的以強勝弱。
所以,強弱之勢的分析一定要客觀,如果按照張昭的觀點,曹軍勢眾、已經和東吳共享長江的制水權,又代表朝廷征伐,是絕對的強勢一方,結果應該是曹軍勝才符合邏輯。
但在諸葛亮和周瑜看來,身在荊州的曹操反而是弱勢的一方。
強弱之勢的轉化時間是最大的變數:208年的冬天,孫劉是強勢的一方;過了這個冬天,等曹操消化了荊州,曹操就是強勢的一方。
這樣一比較,張昭的段位確實不如諸葛亮和周瑜。當然,這也是江東世族為了保住家族利益不願冒險的表現罷了。
赤壁之戰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強弱之勢一定要客觀地進行全面分析,不能僅僅以幾個顯性的引數武斷地下定義,要全面調查、細緻分析;強弱之勢是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的,一定要將時間這個變數考慮進去進行科學決策,把握好時間節點。
淝水之戰結果的邏輯也是如此。表面上看,秦國擁有經濟、領土優勢,且在軍隊數量上碾壓東晉,是絕對的強勢一方,在理論上是可以實現併吞江南的戰略目標的。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秦軍雖然強大但內部卻存在嚴重的胡漢矛盾和五胡矛盾,這些是隱藏在秦軍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隨時都會引爆。而且,秦國不管是宗室還是大臣都對苻堅南征表示堅決反對,對併吞東晉一事態度消極。相反,大家卻一致排斥慕容垂和姚萇這些外族精英,認為這些人才是秦國最大的威脅。
秦國內部矛盾重重,對於南征一事在思想層面根本不能達成共識。
同時,秦國南征還存在技術難度:秦軍不熟悉在江淮水網縱橫地帶作戰、秦軍水師不成熟、水戰是秦軍的短板…
所以,秦軍數量上的優勢並不足以掩蓋其政治和技術層面的弱點。
相反,東晉雖然在疆域、經濟層面不如秦國,且軍隊數量無法與秦軍相比,但東晉卻有正朔的優勢,且掌控著長江流域的制水權,水戰更是其優勢。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東晉在揚州謝安和荊州桓衝的主持下表現出了異常的團結,是可以將僅有的力量形成合力向秦軍輸出的。
為什麼苻堅在秦軍初期取勝就第一時間從項城的指揮部前往壽陽,就是想將晉軍殲滅於江北,他對己方的弱點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苻堅在戰前於壽陽城頭遙望八公山感覺草木皆兵已經將己方的弱點暴露無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苻堅的心理寫照完全代表了秦軍對於戰爭的迷茫。

苻堅對戰爭前途也比較悲觀
圖源/劇照
如此分析,在江淮戰場上,東晉實際上是強勢的一方。最終,戰爭的結果也驗證了這個結論。
苻堅在戰前所謂的要投鞭斷流只是一句大話而已。
讀懂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對淝水之戰進行科學定義:東晉是以少勝多,但卻絕對是以強勝弱。
如果我們將歷史作為一面鏡子,也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那種表面強大的人,認為如果和他們競爭自己根本就不是對方的對手。
但實際上,我們只是被對方營造出來的假象嚇住了而已。社會學上有一個景觀效應,就是你所看到的往往是對方故意營造出來的想讓你看到的假象。真正的事實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你能扒開景觀的虛像深度挖掘又往往會發現,你的綜合實力還在對方之上呢。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的人開著豪車但卻養車困難,有的人開著普通車但生活卻相當滋潤。
強弱之勢並不能簡單從表面進行判斷。
最近兩年流行一句話,世界是個草臺班子,大部分人的水平其實都很水,等你真正和對方展開博弈往往會發現,他也不過如此。
我們唯一所缺的就是對所謂的強者祛魅的能力。
另外,我們還會發現,許多人的社會關係看似很廣,和誰都能說得上話,但你真正讓他辦事的話,他手裡的資源卻往往發揮不了作用。原來,所謂的廣泛的人脈不過是其營造出來的假象而已。
這個世界上,凡是你不能調動、不能為你所用的資源都不是你的資源。
相反,有些非常低調的人卻擁有絕對有用、可以隨時調動的資源,相比那些表面上的社交達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強者。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一點,強弱之勢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那樣,凡事一定要深度分析才能得出比較科學、接近事實的結論。
另外,如果我們和一個強者競爭,如果不能在其強項上撕開裂口那麼完全可以在其它維度培養對對方的優勢,爭取在綜合實力上超越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在博弈中打敗對方。
強弱不是一個維度的比較,是全方位的打分,更是可以隨時轉化的。
所以,我們不僅要有看透假象的能力,還要有亮劍的勇氣,更要有培養自己優勢的智慧。
請相信,所有的以少勝多本質上都是以強勝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