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文鋒成功的關鍵:打破了“做題家思維”
文/學術之樹常青
來源/學術星球
梁文鋒出生於廣東湛江的一個小鎮,父母是小學教師,家庭沒有強大的背景支援,當地教育資源相對有限。
17 歲時,梁文鋒以吳川市第一中學 “高考狀元” 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專業,後獲得浙江大學資訊與通訊工程碩士學位。
在學生時代,他展現出了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憑藉勤奮和專注取得高學歷的特點。
可以說,梁文鋒算是典型的 “小鎮做題家”。
如果僅僅如此,他不會取得如今的成就。
因為做題家思維有很大的侷限性:
1、是做題,而不是出題,規則是既定的;2、致力於競爭、內卷,透過拿高分勝過別人。
可以競爭意味著可以被考核,可以被考核意味著有人設立了標準,有人設立了標準意味著做題家不是標準的創造者,不去自己判斷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而是服從別人的判斷,做一個出題者眼中的優秀成果出來。
因此,做題家思維內在地排斥個性、原創性、理想主義,它本質上是透過順從既有考核體系來獲得收益的思路。
可以說,國內大部分AI團隊都是做題家思維。
做題家思維盛行的地方是非常高效的,目標明確、激勵巨大,一根指揮棒指揮千軍萬馬朝一個目標衝。但一般只有在1-100的階段能行得通,無法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ChatGPT出現之後,國內湧現出無數模仿者。但國內 AI 等科技團隊習慣處於追隨者的角色,思維跟著美國走,缺乏跳脫出既定框架的思考。正因如此,儘管其他大廠資金充裕,卻仍難開啟局面。
0-1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往往因為突破性、原創性而無法被掌握評價權力的人所理解,只能靠真正的個性、理想主義來哺育。
梁文鋒是做題家,但並沒有被做題家思維束縛。比如,DeepSeek 在模型架構和訓練演算法上大膽創新,採用多頭潛在注意力(MLA)機制,有效解決了算力制約的難題,這是國內其他AI大廠沒能做到的。
梁文鋒的成功當然依賴於金錢和一定偶然性,但很多有錢人也只會繼續追逐利潤,沒有對原創的信念不可能有梁文鋒當下的成功,偶然性是梁文鋒自己創造出來的。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