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千萬別太把孩子當回事兒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作者 | 黎響 編輯 | 飛魚 責編 | 陳輕輕
在最近的諮詢中,我發現很多時候父母會過度焦慮。
人們常會認為焦慮是被觸發的,但似乎對於這些父母來說:
他們在不必要的時候也會主動焦慮,好像是這種焦慮有吸引力一樣。
這個觀察來自於一個母親的來信:
她與丈夫分居兩地,一個人承擔起育兒的工作,最近發現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字寫得也不行;
她內心升起強烈內疚感,覺得這是她自己影響的。
即使學校老師跟她多次強調她已經把孩子帶得挺好的,但這種焦慮、自責的感覺沒有消失。
這讓我陷入了思考:
為什麼父母這麼願意將孩子的問題,攬到自己身上,導致自己長期處於焦慮和自我攻擊的狀態呢?
當父母們在焦慮的時候,他們在焦慮什麼?
越來越多的“做題式”育兒
我們的文化裡盛產做題家,在同樣的價值觀下,也容易出現「做題家式的父母」,以及「做題式育兒」。
“做題”的特點是什麼呢?
最顯著的特徵是:每道題目都有一個正確答案——
選擇題有最優解,大題有踩分點,應用題甚至會要求解題過程也要工整寫出來。
很多家長的育兒邏輯,就像做題一樣。
首先,一些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有一個最優解的。
琳琅滿目的育兒書籍,寫著「家長必修」,書中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步驟;
有的家長會一字一句地學,並帶著決心,勢必要在家裡執行起來。
朋友阿思就是這樣,關於如何選兒童睡前讀物,她學了一整套流程和標準。

“給孩子講故事,不能只看書本繪畫風格,還要看故事能不能促進孩子思辨、認知發展。”
“而且更重要的是,父母不能夠只是把書本讀一遍就算了結,還要研究書本可以引發的思考。”
這要求父母在講繪本之前做作業,提前給孩子準備好提問和回答。
當她真這麼做時,家裡很快就雞犬不寧。
首先是購置那所謂能夠觸發孩子思辨的故事,就要一套套外國引進版本,價格不便宜;
其次是她要求愛人也參與進來。
其實兩夫妻一起跟孩子讀故事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但是她愛人只願意讀一下書,不寧願做各種的父母作業;
所以他怎麼做,都不能讓阿思滿意。
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忍不了跟丈夫吵起來,最後不歡而散——
阿思決定自己負責起孩子的繪本閱讀工作。
但是這樣怨氣就逐漸堆積,她感到沒有被支援,覺得愛人並不在乎孩子的成長。
被「正確答案」困住的父母們
讀繪本原本是一個親子的娛樂時間,家長只要會認字、願意陪孩子,就能做好。
但如果我們偏要將它看做是一道題目,那麼就需要有最優的答案。
阿思找到的答案:精挑細選書本,做研究,還要想辦法挑起孩子的思考——
因為“高知父母都該這麼做”。
但如果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就意味著人很多時候會“做不好”,有的人需要特別努力才能“做好”。
做得到,是高知家長;
做不到,就成了低劣家長。
她也是用這個標準衡量自己、審視愛人的。
阿思的丈夫,本來也挺樂意給孩子讀故事的;
但當引入了“做題”的視角時,他就開始焦慮了,覺得自己光是讀書還不夠,還要查閱資料,還要提問題……
他會覺得自己過去的行為是不對的,這大大挫敗了他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當阿思與愛人沒有辦法按照標準答案去給孩子讀故事書時,他們就面臨著“丟分”的風險——
浪費了孩子被啟發,變得聰明的時機。
阿思深陷了做題家的詛咒:
一旦知道這個事情有正確答案,那就意味著我是可以做的更好的,一旦沒有做到,就是我的責任。
所以阿思自從開始學習育兒之後,就變得非常焦慮,每天很緊繃。

父母真正擔憂的
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那麼阿思的孩子有什麼感受呢?
平時她還能輪流聽爸爸和媽媽講講故事,現在只有媽媽給講故事;
雖然講的更加繪聲繪色了,但故事的結束了,孩子總是要被問:

這個故事聽完了有什麼想法?
對於主人公的行為有什麼批判?
如果是你,怎麼樣才能做好……
孩子的直觀感受就是,媽媽成了學校裡的老師。
於是孩子開始害怕每晚的繪本時間,對學習也變得反感。
阿思不明白,自己認真對待家庭教育了,為什麼反而變得更糟?
這個問題呼應了這幾年被熱議的另一個議題——
為什麼以前的孩子,教育並不好,但沒有那麼多心理問題?
這是因為「做題式父母」將很多親子之間的日常互動,當成了必須要做好的任務;
把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的“開放題”,看成了必須精準判斷的“單選題”。
由於必須要選擇,所以就會有選錯的風險。
父母有了做題的心態,就會有“我會選錯”、“我不會做“的擔心,這份焦慮不可避免地彌散到孩子身上。
一位精神科醫生分享過他遇到的個案:
一位孩子進入診室不說話,父母著急地替他說“問題”——覺得他不會交朋友。
醫生問孩子:你想要交更多的朋友嗎?
孩子搖搖頭。
家長更著急說:這可怎麼行,長大了融入不了!
醫生你可以幫幫我們,有什麼方法讓孩子能夠多交友呢?
醫生還是問孩子:你覺得是什麼原因來這裡的呢?
孩子最後還是開口說:我也不知道,是我爸媽讓我來的……
細看這些焦慮,你會發現問題根源並不是孩子“學習不上心”、“社交跟不上”等具體問題;
而是父母沒有拿「滿分」的焦慮——

“我”沒有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學習能力;
“我”沒有鍛鍊好孩子的情商和交友能力……
太執著於“我”有沒有成為好父母,就會忽略真實的自己,更看不見真實的孩子——
在這個層面上,做題家父母的本質焦慮是:和自己斷聯,也和孩子斷聯。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都在談:
生病的是父母,看醫生吃藥的卻是孩子。

你對孩子的教育裡
有沒有自己的恐懼?
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要確認是否把自己的焦慮/恐懼投射給了孩子,是件不容易的事。
但這個問題如果不理清,就會把個人議題和親子議題糾纏在一起。
最後,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痛苦。
那麼,這類問題可以怎麼識別呢?
家庭諮詢是一個常用的方法:
有一個專業的第三者視角,ta能夠幫助家長和孩子去辨識,哪些焦慮是因為現實事件引發的,值得重視;
而哪些焦慮似乎是來自於家庭成員的個人議題,是他們應對想象中的災難的防禦手段。
我聽過一個直播連麥,一位父親B請教老師,孩子厭學問題要怎麼解決。
他們聊著聊著就研究起B的早年經歷。
B是一位國企的高層領導,早年他考了3次高考才考上大學。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和村裡的人一直勸他不要繼續考了,考上了沒錢讀,還是得繼續下田。
所以他一直揹著這種恐懼一步一步廝殺至今。
雖然他早已不用擔心物質生活,但他說常會夢到返貧,回到老家的破房子,看到那個一無所有的自己。
他很有風險意識,特別擅長規劃和控制;
因為控制細節能夠讓他避免犯錯,最大程度維持自己得之不易的成功。
這種風險意識也融進了他對兒子的教育當中:
每當孩子做作業沒有按照要求,哪怕是最小的細節,他都會視作無比重要的錯誤。
在對話中,孩子聊到了一段記憶:
小學有段時間寫作業要從鉛筆換成圓珠筆,他還沒習慣,所以把卷面塗改得亂七八糟。
這對孩子來說,本該是一件小事,我們每個人不也是亂塗亂畫過來的嗎?
可是父親看到就怒不可遏,覺得卷面不乾淨,就代表著孩子不在乎學習。
他撕毀了卷子,讓孩子一片片拼回來,逐字逐句謄寫在新的紙上,重新做一遍。
從此孩子就害怕做數學卷子,也不敢寫錯一個算式,導致做題目特別慢,經常完不成作業,最終厭學。
聽到這裡,其實孩子厭學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
父親的焦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這位父親是被恐懼和焦慮驅動才獲得今天的地位,“不能失敗”這幾個字,像一道緊箍咒一樣,緊緊地扼住他。
所以,他同樣也不允許孩子失敗,哪怕是一些小小的苗頭,也會反應過激地摁掉。
對於這位父親的情況,諮詢師作為一個第三者視角,幫助他看到自己的經歷、認知中固執的部分:
如果這份高要求只是對自己,倒也還好;
但如果直接讓孩子接受他的生存策略,就會嚴重挫敗孩子的學習意願。
而這個故事,能給到大多數父母的一種自檢思路是:
當我們太過擔憂孩子的某一些情況時,可以反過來想想,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有與孩子類似的經歷?
而這些經歷裡,可能就預示著親子關係問題的源頭。

 寫在最後 

有一句話特別好:你和孩子的關係,折射了你和自己的關係。
對於很多人來說,育兒從來不只是養育孩子這一個層面;
更是透過養育孩子,觀照自我,這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
因為許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被深深療愈的同時;
也會被勾起童年時期的創傷,心中不可避免地泛起各種波瀾。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哪些是孩子自身的,哪些是來自於自己、甚至是上一輩的傷痛和匱乏,就已經大有不同。

讓上一輩的傷痛歸還上一輩,釋放自己;
讓自己的歸自己,去面對去成長;
讓孩子的歸孩子,去支援去託舉;
那麼,很多的育兒技巧,於你而言只是工具,而不是定你生死的考題。
在工具面前,你是主人,你不是被審判的物件。
作者:黎響,資深心理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擅長人際關係、家庭系統、職場等議題,個人公眾號:黎響David。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