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凡:批判性思維的價值,還遠遠不是中國社會的共識

作者:郭兆凡
C計劃聯合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edx演講嘉賓,騰訊、清華等特邀培訓師,曾任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團,深耕教育創新領域10年, 《學會提問》導讀專家,專業培養兒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學會思考》的第一稿,是2017年寫完的。
8年,7稿,多次推翻重來,我和藍方、明欣合寫的這本書,上週開始銷售了。
終於。
這是一本結合本土案例,講批判性思維核心方法的書——應該如何思考?應該獨立地、批判性地思考,相信證據和推理,相信經過高質量論證推出的結論,做出更好的判斷,並以此指引自己的言行。
9年前創業時,我們就讀了上百本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書籍,提煉出了最核心的方法論,這些大都有學術出處,多年來沒有大改。
那為什麼還會寫這麼久、這麼多稿呢?
我想了想,因為一些不易吧:
如何讓不同人群能反思自己的思維問題、重視理性?不易。
如何識別並拆解不同人群的痛點問題?不易。
如何能自我突破,堅持專業性、嚴謹性?不易。
如何讓不同思維基礎的人能看懂、能學會?不易。
面對不易,這些年我們做了不同的線上課程,教學、互動,反覆打磨、修改,培訓了幾萬人,涉及不同年齡和背景,積累了很多經驗,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些不易。
這些經驗體現在這7稿的修改中,沉澱成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本書。

這本書會推動你反思自己的思維問題、重視理性
批判性思維、理性思考的價值還遠遠不是中國社會的共識,而阻礙人重視和發展理性的因素又有很多:思維習慣、情緒化思維、集體主義壓力、民族主義、宿命論、工具理性主義、父權制、犬儒主義、反智主義、虛無主義、成功學、傳統道德規訓、盲目崇拜權威、語言宣傳操控、社交媒體演算法……
越不會批判性思考的人,常常缺乏質疑精神,對自己的思考比較自信,即使偏聽偏信也不自知。人們可能對批判性思維有很多誤解,卻又不願深究。
怎麼辦呢?
書裡有大量基於場景的對比:例如回到生活場景,一邊呈現出人們熟悉的做法,促進人的覺察和反思,另一邊是基於批判性思維的做法,讓你更清楚好的選擇是什麼樣,能進行自查。
/《學會思考》:003頁/
多數講批判性思維的書籍,只用簡單的小例子,例子是為思考方法服務的,只要讀者能理解這個思考方法,例子對讀者有什麼改變和用處,不會被優先考慮。
但這本書裡呈現的很多例子,是從問題和場景出發,展現了較完整的分析樣例(不是標準答案),便於讀者直觀地和自己的思考做對比。
例如,該不該讓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多數家長也都能想出幾個理由,有自己的判斷。
對比書中的表格,你就會看到人們的思考常存在的問題:
不全面,只想到某一些利弊
有偏頗,傾向於支援或反對,沒充分思考和自己不同的意見
脫離孩子的實際情況,沒考慮孩子的感受、狀態、年齡、性格、能力、興趣等因素
價值觀不清晰,在有利有弊的情況下無法做出取捨
/《學會思考177頁:理性分析小學生使用社交媒體的利弊/
這本書也提出並回應了人們對批判性思維最常見的誤解。
除了自己讀,如果你覺得親朋好友思維能力強,這本書或許合他的口味,如果你覺得親朋好友思維能力不強,也可以送他書,說不定能促成一些改變呢?

書中分析的痛點問題,能直接幫你改善生活
很多人面臨很多問題和困擾,卻覺得難以改變。人們常見的觀念是:主要是某個別人的錯,別人改變了,問題才能被解決;大家都有自己的問題,與痛苦一起生活是人生常態;我也努力過了,太困難了,我無能為力。
很多人確實做出了努力,但方法卻不得當。因為思維能力沒有提升,觀念沒有改變,努力容易是低效的重複。
書中有幾十個例子,是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中國人,在當下社會中面臨的常見痛點問題。
職場:業績下滑,怎麼分析原因、找解決方案?是否應該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開會時討論效率低怎麼辦?工作中習慣拖延怎麼辦?陷入迷茫,該不該去過間隔年?怎麼評價專案的質量或優劣?……
育兒:該不該給一二年級的孩子報補習班?該不該讓小學生用社交媒體?孩子又偷偷用手機,怎麼辦?打孩子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怎麼辦?把孩子和學霸比較,激勵孩子努力,這有什麼不對?……
生活:網路資訊氾濫,怎麼分辨真偽?和家人朋友三觀不一致,怎麼辦?該不該相信星座?房子不夠住了,該不該換大的?怎麼決定要不要換城市生活?家人朋友是槓精,怎麼辦?……
我們也希望人們能關注公共問題,因為它們與我們每個人也息息相關,公平正義也應該是社會的追求。
城市該不該取消地攤?留守兒童為什麼會輟學?女司機開車是否更不可靠?小區狗屎多怎麼辦?……
針對這些例子,我們都做出了比較完整的分析樣例,供你參考,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修改,然後應用在生活中,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言行,更好地解決問題,改善生活與關係。
你也會看到,很多例子我們只寫了一段話,但濃縮了我們自身和培訓中的經驗。
例如講權衡論證時,我們講到一個常見問題是“價值觀不清晰”,分析“該不該選擇薪資高、工時長、出差多的工作”這個案例時,下面這段話中,“從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出發,瞭解自己真實的需要”,是我們提出的其中一種“瞭解自己價值觀”的方法。
人們常常壓抑感受、對習慣的生活麻木,書中沒有空間講如何從感受出發瞭解價值觀,但希望這一方向對你有啟發。
/《學會思考187頁/
全書也引用了一些不同領域的學術研究,幫助你擴充套件知識面,增加對問題的認知。
這本書盡力堅持專業性、嚴謹性
這7稿中,我們先後做了好幾種目錄結構。
人每天會收到各種資訊,用語言、文字或影像的方式;會面臨各種衝突、爭議、問題、挑戰;會需要做很多事,做決策、講話、解決問題……
第1章,講批判性思維的三個關鍵詞、主要障礙、核心方法。
第2-6章,主要順著資訊的流動方式講:定位問題-獲取可靠資訊-提煉資訊-評價資訊(好的、糟糕的論證)
經過這個過程,就能分辨出某個資訊(傳遞的觀念)是否值得相信。
第7-14章,主要結合五大不同的應用場景講:提煉規律、價值判斷、做決策、解決問題、表達資訊。
經過這個過程,就能把評價論證和不同場景結合起來,知道什麼情況下、如何運用批判性思維。
其中多數的方法,你可能在不同的批判性思維書籍中能夠看到,並非我們原創,這是體現專業性。
但把不同方法組合成一個體系,以上述方式呈現,並和場景、案例結合,這是我們原創的。
每個人的思維都會有侷限性,書中的案例分析並不是標準答案,但我們儘可能呈現問題的複雜性,儘可能讓表述更嚴謹。
例如人們常常會相信人品信譽好的人,領域內的權威專家,沒有利益衝突的人或媒體。
我們會講到這些考慮是有道理的,但也會講到這三個因素被濫用的各種情況,以及更進一步判斷資訊質量的方法。
/《學會思考114頁/
你在全書也會看到很多程度副詞:可能、有的人、大機率、或許……這是更嚴謹的表述,但這些表述並不是要讓論證陷入中庸或虛無,你依然會看到我們論證的過程,以及更認同的某一些初步結論。
你可能會認同,也可能反對,只要有理有據,都很歡迎留言交流。
這本書讓不同思維基礎的人快速上手、反覆練習
學習思考,理解、知道,不等於能自己做到。要把批判性思維內化成自己的思維習慣,需要一定的練習。
書的每一章有這樣一些模組和特點:
引入案例:從痛點場景切入,呈現問題
本質洞察:分析引入案例和這一類場景,呈現人們常見的困擾和錯誤做法,加深你的覺察和反思
思維方法:視覺化、步驟化,清晰地分析引入案例,幫你理解
注意事項:講人們用這個思維方法時,最常見的2-3個問題、迷思、卡點
應用場景:這章的思維方法在什麼場景下能用上?一般會歸納出2-3個常見場景,引入新的例子講解
總結:提煉要點,便於你抓住重點、複習
練一練:1-2個練習案例,你可以自己先思考、寫下來,再和我們的分析樣例比對
在短影片、短劇氾濫的時代,我知道,讀這樣一本書並不容易。
我並不期待你一定能一口氣讀完它,或是做很多筆記,或是認真做完所有練習。
放輕鬆。
但我希望,你別忘記它。
抬頭能看見它,有空時翻翻它,每次能完整讀一章最好。看一個例子,多瞭解一個方法,多一點反思,為自己的每一點成長,鼓勵自己。
過兩年,當我們仨再出一本新書的時候,你大概也會看到我們的進步。
或許我們也不敢自詡為批判性思考者(critical thinker),但我們堅定地走在這條路上,盡力地,勇於質疑、傾聽多元的聲音、相信證據和推理、選擇公正與良善。
希望,你也是。
作者:郭兆凡
校對:魚丸
排版:番茄
歡迎掃碼加入【學會思考】社群⬇
期待你翻開書本之後,與我們交流更多閱讀感受!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直播課批判性思維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