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美國小學的日常】關注我哦
美國公立學校老師分享美式教育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
美國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其實10多年前,當我在美國剛開始做老師時,就被課堂上老師們使用的“思維導圖”給迷到了…
比如有的老師用這樣的泡泡圖探尋閱讀理解中的“主題”

還有的老師用這樣的圓圈圖學習字母的發音:

還有的老師用這樣的樹形圖
讓學生來構思,完成寫作:

當時的我就在想,這樣的思維工具真好用!會不會有一天也走進咱們國內小學的課堂呢?
雖然市面上有不少教思維導圖的課程和書籍,但是這次走進人教版的英語教材,可以說是頭一次!
思維導圖為什麼好用呢?因為它可以幫助小朋友將繁雜的資訊歸納、總結,並透過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學好了這個工具,小朋友可以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並將它應用到閱讀、寫作等方方面面!
但即便是原版娃,看到“思維導圖”可能也會慌…因為很多原版娃們都是靠大量“聽讀”訓練起家的,對於精讀訓練中的思維導圖,全然不知。有的雖然學過原版教材,接觸過1-2款思維導圖,但對於思維導圖的全貌,也是一知半解。
首先,思維導圖最大的應用就是精讀的訓練!
經常有家長問我:精讀到底怎麼做?其實用好了思維導圖,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家來做精讀的訓練!

精讀的英文是Close Reading,字面意思是近距離的閱讀,和作者對話。具體怎麼操作呢?

通常精讀時,同一本書要閱讀2~3次。在第一次閱讀之前,我們要規定閱讀過程中的標記符號。比如,在讀到不懂的地方,畫一個"?", 讀到驚喜的地方,畫一個“!";讀到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畫一個“❤️ ”等等。下圖是一個精讀標記符號的海報:

海報中的"C"表示讓我建立聯絡的部分,“星星”代表文章的主題句,“E
"代表支援主題的論據。
通常小朋友在做完第一次的閱讀後,書上已經佈滿了各種各樣的標記符號。記得有一次,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做標記。有個小朋友讀完第一遍後舉手問可不可以讀第二遍,因為他還沒有用到“感嘆號”呢!哈哈,可見這種標記方式更能讓孩子專注閱讀,因為他們想要用遍各種標記符號!

這麼多圈圈框框的圖,到底要用哪一個呢?這其實和故事的內容以及要訓練的理解技巧(comprehension skill) 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來看一看不同的理解技能所對應的思維導圖型別吧!


圓圈圖 (Circle Map)




氣泡圖 (Bubble Map)
氣泡圖用於描繪事物的特徵。很多思維導圖的初學者容易搞混圓圈圖和氣泡圖,他們的本質區別是這樣的:
圓圈圖是定義一個概念,而氣泡圖是用描繪性詞彙來描述中間泡泡內的主題。




雙重氣泡圖 (Double Bubble Map)
雙重氣泡影像是兩個氣泡圖的結合版,它的妙處在於對比和類比兩個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閱讀訓練中,可以用它對比書中不同人物和不同環境的特點。

當然,也可以用雙重氣泡圖來比較兩個故事的異同。下圖中,中間連線的泡泡是兩個故事的相似處,外圍的泡泡是故事各自的特點。


樹狀圖 (Tree Map)
樹狀影像一棵大樹,用於分類。大樹的主幹是主題,樹幹的分支是不同的類別。一級分支還可以再分支,分出新的類別。




流程圖 (Flow Map)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流程圖描述一個事情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關係。




多重流程圖 (Multi-Flow Map)




括號圖(Brace Map)




橋狀圖(Bridge Map)



除了能幫助精讀,思維導圖更是寫作的好幫手!

上,列出蘋果有什麼(have),以及蘋果是什麼樣子的(are):

接下來我們連詞成句,一個小小的描繪段落就完成啦:

再比如我們要寫一篇記敘文,主題是:我最難忘的一天My most memorable day。
我們可以先用思維導圖來做頭腦風暴:有哪些經歷讓我很難忘呢?

哇這麼多經歷都很難忘,但是我們要選中的是其中的一天,我們選好了“去動物園”。


最後按照流程圖的資訊,我們完成了一個小段落:


🌈 對啦,本周我有兩場“英語啟蒙方法和底層邏輯”的直播,跟大家聊一聊科學高效英語啟蒙的方法,以及思維導圖在閱讀中的應用,歡迎大家預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