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教材竟然暗藏“玄機”?看到這個部分,原版娃也開始慌了….

點選👆【美國小學的日常】關注我哦
美國公立學校老師分享美式教育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
美國公立小學老師
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
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座標加州,10年教學經驗
大家都在哭喊3年級的英語教材難,但是有一個版塊我要特別誇誇它!就是“思維導圖”的部分,正式走進新版教材。
比如這是一個典型的氣泡圖,來描述如何交朋友的:
還有典型的樹形圖Tree Map,理清人物關係的。

其實10多年前,當我在美國剛開始做老師時,就被課堂上老師們使用的“思維導圖”給迷到了…

比如有的老師用這樣的泡泡圖探尋閱讀理解中的“主題

還有的老師用這樣的圓圈圖學習字母的發音:
還有的老師用這樣的樹形圖

讓學生來構思,完成寫作:

當時的我就在想,這樣的思維工具真好用!會不會有一天也走進咱們國內小學的課堂呢?

雖然市面上有不少教思維導圖的課程和書籍,但是這次走進人教版的英語教材,可以說是頭一次!
思維導圖為什麼好用呢?因為它可以幫助小朋友將繁雜的資訊歸納、總結,並透過圖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學好了這個工具,小朋友可以具備邏輯思考的能力,並將它應用到閱讀、寫作等方方面面!
但即便是原版娃,看到“思維導圖”可能也會慌…因為很多原版娃們都是靠大量“聽讀”訓練起家的,對於精讀訓練中的思維導圖,全然不知。有的雖然學過原版教材,接觸過1-2款思維導圖,但對於思維導圖的全貌,也是一知半解。
那麼思維導圖到底怎麼用?今天我們從閱讀和寫作兩個方面來盤一盤!
首先,思維導圖最大的應用就是精讀的訓練
經常有家長問我:精讀到底怎麼做?其實用好了思維導圖,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家來做精讀的訓練!
精讀的英文是Close Reading,字面意思是近距離的閱讀,和作者對話。具體怎麼操作呢?
通常精讀時,同一本書要閱讀2~3次。在第一次閱讀之前,我們要規定閱讀過程中的標記符號。比如,在讀到不懂的地方,畫一個"?", 讀到驚喜的地方,畫一個“!";讀到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畫一個“❤️ ”等等。下圖是一個精讀標記符號的海報:
海報中的"C"表示讓我建立聯絡的部分,“星星”代表文章的主題句,“E

"代表支援主題的論據。

通常小朋友在做完第一次的閱讀後,書上已經佈滿了各種各樣的標記符號。記得有一次,我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做標記。有個小朋友讀完第一遍後舉手問可不可以讀第二遍,因為他還沒有用到“感嘆號”呢!哈哈,可見這種標記方式更能讓孩子專注閱讀,因為他們想要用遍各種標記符號!
第一次的閱讀只是基本瞭解故事的內容,那麼第二次的閱讀,就要"Go Deeper”,來一場深度閱讀。什麼是深度閱讀呢?其實就是帶著問題來讀,深層次理解故事的過程。通常老師會給學生提一個問題,比如:“這次閱讀,我們要來看一看故事的主人公有什麼特點!” 
在進行”深度閱讀“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抓住重點,尋找問題的答案,美國老師常常請來“思維導圖來引導:
這麼多圈圈框框的圖,到底要用哪一個呢?這其實和故事的內容以及要訓練的理解技巧(comprehension skill) 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來看一看不同的理解技能所對應的思維導圖型別吧!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如果是針對上文老師提出的分析主人公特點(mearning in context)這個問題,可以採用Circle Map(圓圈圖); 如果是分析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sequence), 可以用流程圖(Flow Map);如果是對比和比較人物特點,可以選用雙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
接下來,我就給大家展示下這8種思維導圖,在故事精讀中具體怎麼用。家長們學會了這個方法,自己也能在讀完一本書後,用相應的思維導圖給孩子做閱讀的引導啦!
圓圈圖 (Circle Map)
圓圈圖用於定義一個概念。由兩個圓圈組成,內圈用文字、數字或者圖畫確定主題,外圈則用圖畫或者文字來對主題進行描述。
拿美國孩子人人都愛的故事《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為例,在做精讀時,可以用圓圈圖來定義Bear(熊)這個概念。所以內圈的主題是: Bear。然後小朋友們透過頭腦風暴,把熊的外形特徵、吃的東西、居住地等等定義在外圈。
氣泡圖 (Bubble Map)
氣泡圖用於描繪事物的特徵。很多思維導圖的初學者容易搞混圓圈圖和氣泡圖,他們的本質區別是這樣的:
圓圈圖是定義一個概念,而氣泡圖是用描繪性詞彙來描述中間泡泡內的主題。
比如拿美國孩子很喜歡的故事《Go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做精讀訓練時,可以採用氣泡圖來來描繪主人Godilocks (中心泡泡),外圍的泡泡用形容詞描述Godilocks的性格特點。
雙重氣泡圖 (Double Bubble Map)
雙重氣泡影像是兩個氣泡圖的結合版,它的妙處在於對比和類比兩個事物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閱讀訓練中,可以用它對比書中不同人物和不同環境的特點。
當然,也可以用雙重氣泡圖來比較兩個故事的異同。下圖中,中間連線的泡泡是兩個故事的相似處,外圍的泡泡是故事各自的特點。
樹狀圖 (Tree Map)
樹狀影像一棵大樹,用於分類。大樹的主幹是主題,樹幹的分支是不同的類別。一級分支還可以再分支,分出新的類別。
在讀完《A Butterfly is Patient》這本書後,可以讓學生做一個關於介紹蝴蝶特徵的樹狀圖,包括蝴蝶可以做什麼? 蝴蝶有什麼?和蝴蝶是什麼樣子的?
流程圖 (Flow Map)
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流程圖描述一個事情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關係。
多重流程圖 (Multi-Flow Map)
多重流程圖也稱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圖。中間的長方形是發生的事件,左邊的長方形是事件發生的原因,右邊的長方形是事件產生的結果。在閱讀中,多重流程圖很適用於解決問題類的故事。
開學第一天,我總會給學生讀《David goes to School 大衛上學去》,故事讀完後,我們會一起做個多重流程圖,探討大衛去上學的原因和產生的結果:
括號圖(Brace Map)

記得小時候記筆記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到大括號!原來它是思維導圖的一種。括號圖強調整體和區域性的關係。在閱讀中,學生用括號圖來培養空間推理能力。
《大衛去上學》的故事中,用括號圖分析故事主人公大衛的特徵:
橋狀圖(Bridge Map)
橋狀圖用來描述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橋形橫線的上方和下方是一組具有相關性的事物,用as連線,類推出其它具有類似相關性的事物。在閱讀中,橋型圖常常用於詞彙的擴充套件。
比如讀完一個故事後,可以用橋狀圖做詞語的類比擴充套件:
還可以做反義詞的擴充,下面橋狀圖上下兩個詞的關係是:相反關係 (Hot v.s. Cold; Soft v.s. Hard)
除了能幫助精讀,思維導圖更是寫作的好幫手!
比如,當我們寫一篇描繪性文章Descriptive Writing時,我們要描繪喜歡吃的水果,這時候就可以使用圓圈圖,先描繪一下我喜歡吃的蘋果:Apples,有哪些特點:
然後將圓圈圖上的資訊,遷移到樹形圖

上,列出蘋果有什麼(have),以及蘋果是什麼樣子的(are):

接下來我們連詞成句,一個小小的描繪段落就完成啦:

再比如我們要寫一篇記敘文,主題是:我最難忘的一天My most memorable day。
我們可以先用思維導圖來做頭腦風暴:有哪些經歷讓我很難忘呢?
哇這麼多經歷都很難忘,但是我們要選中的是其中的一天,我們選好了“去動物園”。
接下來還是用圓圈圖我們進一步頭腦風暴,動物園我做什麼呢,令我如此難忘。我們使用的依然是圓圈圖。
接下來我們把圓圈圖上的資訊遷移到流程圖上,按照一天發生的順序,並加入了更多的細節。

最後按照流程圖的資訊,我們完成了一個小段落:

看到了嗎?就是因為思維導圖的助力,讓孩子們從不知道寫什麼,怎麼寫,到順利完成了一個個小段落,而且加入了很多的細節、觀點和思考,讓文章變得更加生動,文采奕奕!
所以思維導圖真是個好用的工具,這次能走進新版3年級的英語教材,我覺得還是非常值得誇讚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思維導圖出現的次數太少了,只看到個影子。如果想系統學,還是需要靠校外。
但無論怎樣,我都希望今天看過這篇文章的家長,能從小讓孩子掌握思維導圖的工具,它將為孩子一路的學習成長,發揮巨大的價值!

🌈 對啦,本周我有兩場英語啟蒙方法和底層邏輯的直播,跟大家聊一聊科學高效英語啟蒙的方法,以及思維導圖在閱讀中的應用歡迎大家預約收聽
本期福利:上方的思維導圖模板,我為家長放在了後臺。麻煩大家點下贊、在看和轉發,然後點選下方卡片關注,在對話方塊回覆"精讀",就可以收到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