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地理,是你一生精神所寄,只有你才能成此綜結之業,亦才能將自酈至楊歷千餘年之弘著作一徹底之整理。”
—— 1972年11月19日,顧頡剛致信譚其驤,建議他在完成《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後整理《水經注》、重繪《水經注圖》
今天是譚其驤先生逝世30年的日子,來重溫一下這篇談譚先生藏書的文章吧。
▞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驤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文|孟剛
譚其驤先生(1911年2月25日—1992年8月28日),字季龍,籍貫浙江嘉興,出生於瀋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中國歷史地理、中國史的研究和教學,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歷時三十餘年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集中反映了中國歷史地理學和相關學科的成果,是迄今為止最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他主編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具有學科開創意義。他在民族史、文化史、地方史、地理學史、上海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大成果,提出不少獨到見解。主要論文編入《長水集》(上、下冊)、《長水集續編》和《長水集補編》,近年已收入《譚其驤全集》。
1992年譚其驤先生去世後,其子女譚德睿先生等四人遵照譚先生遺願,將譚先生收藏的全部圖書資料和相關文獻捐贈給復旦大學。2006年,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光華樓專設“譚其驤文庫”。經復旦大學圖書館及該所整理編目,“譚其驤文庫”共收藏線裝書660餘種4880冊,平裝書3200餘冊,雜誌近1000冊,其他各類檔案文獻資料等664宗2000餘件。
“譚其驤文庫”所藏線裝書,主要為明清刻本,民國以後的部分主要為鉛印本,還有少量油印本。共計明刻本3種、清代版本381種、民國版本246種、1949年以後版本30餘種。其中比較珍貴的是清代史學、地理學等著作的初印本,以及十幾種清末民國出版的各省輿圖,有的系葉德輝、徐乃昌、吳士鑑等人舊藏。平裝書3200餘冊,主要是1911年以來的史學著作和歷史地理類圖書,其中不乏一些現代史學家的重要著作。還有二十餘種譚先生批校本,比如《歷代輿地圖》《隋書地理志考證》《中國歷史地圖集》等。
為紀念譚其驤先生誕辰110年,我們對譚先生藏書進行了整理,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圖書,擬編纂出版《“譚其驤文庫”藏書圖錄》,先從其中選取二十餘種刊發,以饗讀者。大致按照學科特點和成書時間為序。

1 《禹貢》
《禹貢鄭註釋》二卷,清焦循撰,道光八年(1828)半九書塾刻本
有“積學齋徐乃昌藏書”、“戴芝農收藏印”印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作者約為戰國時期人。該書借用大禹治水傳說的架構,採用自然分割槽方法,把全國分為九州,記載了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的山川、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內容,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地理著作。清儒對《禹貢》研究用力較深,其中胡渭的《禹貢錐指》影響很大,1964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請譚其驤先生標點此書,譚先生推薦鄒逸麟先生整理。焦循《禹貢鄭註釋》以班固《漢書·地理志》和鄭玄的注互相參證,成孺《禹貢班義述》則根據《漢書·地理志》來考究《禹貢》的山水,也都是研究《禹貢》的重要著作。譚先生還藏有《禹貢集釋》《禹貢會箋》《禹貢川澤考》《禹貢古今注通釋》等清人研究《禹貢》的著述多種。
2 《山海經》
《增補繡像山海經廣注》,清吳志伊注,清刻本
有“士源”等四方藏書印

《山海經》全書十八篇,各篇成書時間不一,約為戰國至西漢初年,其中除《五藏山經》可視為地理著作外,其他部分多為神話故事。譚其驤先生曾考證《五藏山經》的地域範圍,發現《山經》對豫西、晉南、陝中地區記載最為詳細,推斷《山經》所敘述範圍大致東起新疆東南,東抵山東半島東段,北至內蒙古陰山以北,南達廣東南海。還斷定《山經》成書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到完全征服南越之前。他還考證了《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發現一條比《禹貢》河道更詳確的古道。
吳志伊《增補繡像山海經廣注》有圖144幅,引書目500餘條,是郭璞注《山海經》後的一部重要著作。譚先生還藏有民國間劉氏嘉業堂刻的吳承志撰《山海經地理今釋》。
3 《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稽疑》四卷,清全祖望撰,嘉慶九年(1804)浙江得諼草堂刻本

譚其驤先生非常重視《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兩部歷史地理學經典著作。《漢書·地理志》是我國第一部正史地理志,也是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開創了疆域地理志這一著述體例。1957年,譚先生應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之約編寫《〈漢書·地理志〉選釋》,以京兆尹、河南郡、濟陰郡、勃海郡、越嶲郡、敦煌郡六郡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指出其得失,闡發其科學價值。
《漢書地理志稽疑》對秦三十六郡和西漢郡國變化考證較為詳細。譚其驤還藏有汪遠孫《漢書地理志校本》、吳承志《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補正》、王先謙《漢書補註》等。
4 《水經注》
《水經注箋》四十卷,明朱謀㙔箋,萬曆四十三年(1615)李長庚刻本

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六世紀以前最全面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除《水經》記載的幹流130多條以外,該書又補充支流1250多條,詳細記載了河流所流經的山川、城邑、關隘等地理情況和建置沿革,以及相關歷史事件。
《水經注箋》是明代刊刻的為《水經注》做注的書,以吳琯本為底本,參校黃省曾本及當時流傳的宋鈔本及其他校本,是流傳至今較好的版本。譚其驤先生收藏有明清以來的《水經注》相關版本十餘種。1972年11月19日,顧頡剛先生寫信給譚先生,建議譚先生在完成《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後整理《水經注》、重繪《水經注圖》:“歷史地理,是你一生精神所寄,只有你才能成此綜結之業,亦才能將自酈至楊歷千餘年之弘著作一徹底之整理。”
5
《吳郡圖經續記》三卷,北宋朱長文撰,民國十三年(1924)烏程蔣氏樂地盦影宋刻藍印本

《吳郡圖經續記》成書於北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方誌之一。其記載以蘇州附郭吳縣、長洲兩縣境為主,少量涉及崑山、常熟縣。分為封域、城邑、戶口等二十八門,內容豐富。該書為民國蔣汝藻影宋刻本,同時期蔣氏還影刻過周密《草窗韻語》。譚先生藏書中有數種民國時期紅印本、藍印本,如趙萬里撰《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紅印本,譚新嘉纂錄《碧漪三集》藍印本,還有董康主持刊刻的《皕宋樓藏書源流考》等民國精刻本。
6
《河防一覽》十四卷,明潘季馴撰,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該書由明代治理黃河的名臣潘季馴所著,闡述了黃河演變的歷史和前人治理黃河的論述與經驗,提出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對黃河沿岸的各處險工也提出了具體的治理措施,對後世治河影響很大,是十六世紀後期治黃通運的代表性著作。關於黃河、運河以及水利的典籍,也是譚先生藏書的重點,這類圖書約有十數種。
7
《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明末清初顧炎武撰,清刻本

顧炎武和顧祖禹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歷史地理學家。顧炎武撰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等,其中《天下郡國利病書》是顧炎武未完成的書,對地理形勢、水利、屯田、邊防、關隘等都有詳細記載,和《肇域志》記載建制沿革和山川名勝各有側重。譚先生曾受國家古籍整理規劃出版小組之邀主持整理《肇域志》。顧祖禹則撰有《讀史方輿紀要》。譚先生非常重視這些著作,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時,他要求《讀史方輿紀要》的地名都要上圖。
8
《滇考》二卷,清馮甦編,道光元年(1821)臨海宋氏刻本
有鄧之誠題寫“滇考二卷,馮甦撰,五石齋藏本”。有“謝興堯藏”印

該書仿照紀事本末體,記載了雲南地區從戰國莊蹻通滇到明末清初的建置沿革和歷史事件,約成書於康熙初年,收集少數民族地區史料較多,間有部分神話傳說。譚先生對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頗為關注,對這些地區的地理沿革、疆域劃界、輿圖等書也蒐集較全。
鄧之誠先生,字文如,齋號五石齋,是譚先生在燕京大學的老師,著名歷史學家和藏書家。他曾經贈送給譚先生一套《徐霞客遊記》早期鈔本,是徐霞客孫子徐建極的六冊鈔本,1980年代初該書整理本出版後,譚先生將原書送還給鄧先生之子鄧珂,建議他出讓給北京圖書館。謝興堯是譚先生1932年在北平訂交的好友。
9
《四書釋地》附《續》,清閻若璩撰,康熙間刻乾隆間補刻本
有“繩武樓藏” 印

閻若璩是清代經學家,與胡渭等協助徐乾學纂修《大清一統志》,長於考據。撰有《古文尚書疏證》《四書釋地》《潛邱札記》。《四書釋地》是對《四書》中涉及地名的錯誤進行糾正,《釋地》一卷收57條,《續》一卷收80條。譚先生還藏有清乾隆間眷西堂刻本閻若璩《潛邱札記》六卷《左汾近稿》一卷,張穆編《閻潛邱年譜》四卷。
10
《通鑑注辯正》二卷,清錢大昕撰,乾隆五十七年(1792)潛研堂刻本
有“淮安沈氏蝶庵藏書印”印

該書是錢大昕訂正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的錯誤,其中地理的內容居多,分析精到。譚先生收藏錢大昕著作有四種,還有嘉慶年間刻本《十駕齋養新錄》二十卷、《三史拾遺》五卷及清末印本《廿二史考異》二十三卷。
11
《西域水道記》五卷,清徐松撰,道光三年(1823)刻本

徐松是清代地理學家,全書根據新疆內陸水系多數河流都最終匯入湖泊的特點,以羅布、哈喇等十一個湖區為綱,敘述新疆水系,兼及交通、物產、屯墾、城邑等情況,並附有圖說。由於是實地調查,該書記載可靠,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文獻。譚先生還藏有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五卷和《漢書西域傳補註》二卷,都是清道光年間刻本。
12
《蒙古遊牧記》十六卷,清張穆撰,同治六年(1867)刻本

該書撰寫初衷是張穆為祁韻士《皇朝藩部要略》補闕,全書十六卷,後四卷是張穆去世後由何秋濤寫成。全書記載了內外蒙古地區從古代到道光年間的地理沿革和重大事件。譚先生還藏有道光二十五年刻本《皇朝藩部要略》十八卷,清光緒年間印本何秋濤撰《朔方備乘》六十八卷及《朔方備乘圖說》不分卷。
13
《歷代輿地圖》,清末楊守敬等編撰,光緒三十二年(1906)至宣統三年(1911)刻本

《歷代輿地圖》書函(譚其驤題簽)

《歷代輿地圖》中的《嬴秦郡縣圖》
《歷代輿地圖》是《中國歷史地圖集》出版前最為詳盡的一種歷史地圖,底圖是清代胡林翼《大清一統輿圖》,朱墨套印,古今對照。全書從春秋、戰國到明代,共有44個圖組,分裝為34冊。春秋圖畫出《左傳》的地名,戰國圖畫出《國策》的地名,漢以後各圖是以各正史地理志為主畫出各朝代政區和山川。本藏書戰國至西晉數冊有譚先生批校數十條。1955年初譚其驤赴北京參加“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工作,最早設想就是在楊圖基礎上進行改繪,直到1959年最後決定用最新測繪地圖作為底圖,才真正保證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精確性、科學性。此書譚先生翻檢最頻繁,他的工作場所也必備,他說至少翻壞了三部。
14
《尚書研究講義乙種三之十一:漢書地理志》附《關於“尚書研究講義”的討論》,顧頡剛編,民國二十年(1931)石印本

《尚書研究講義》

《關於“尚書研究講義”的討論》中的“漢武帝的十三州問題”
1930年秋,譚先生入燕京大學歷史系當研究生。1931年秋,選修導師顧頡剛先生講授的“《尚書》研究”課,期間對顧先生所持西漢十三部說法提出質疑,師生往復爭論,解決學術難題,從此對歷史地理產生興趣。顧先生將兩人寫的四封信並在一起又寫了一個附說,以《關於“尚書研究講義”的討論》為題,作為講義的一部分印發給學生。1980年,譚先生將《討論》稿以《討論兩漢州制致顧頡剛先生書》為題並加《後記》發表於《復旦學報》。
15
《國立北平圖書館方誌目錄》初編,北平圖書館編,民國二十二年(1933)北平圖書館刊印

《國立北平圖書館方誌目錄》(凡例譚其驤署名)
1932年初到1935年初,譚先生任北平圖書館館員,主要工作是彙編館藏方誌目錄。截至1932年底,除去副本,該書共收入方誌三千八百餘種。他還新創了部分編纂凡例,用黑體字和普通字來分別郡邑,讓讀者較容易辨別方誌所載的範圍。署名館長袁同禮的序實際也由譚先生撰稿。
16
《胡應麟年譜》,吳晗撰,《清華學報》第9卷第1期,1934年1月
有吳晗題寫“季龍兄指正”

吳晗原名吳春晗,著名歷史學家。譚先生1931年在燕京大學時就認識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吳晗,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吳晗受聘雲南大學教授,1940年譚先生去南遷的浙江大學任教時途經昆明,還專門去看望過吳晗。1955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在接到毛澤東主席交付的任務後,推薦譚先生赴京編繪歷史地圖,吳晗是編委會負責人,兩人共事十一年。“文革”中,譚先生雖不得不上繳吳晗的全部信件,但還是儲存了兩種吳晗送他的抽印本,只是將其名字塗去。《胡應麟年譜》以考述譜主學術與經歷為主,兼及其交遊、藏書等,所列的事蹟逐一標明出處,嚴謹可靠。
17
《古槐書屋詞》一卷,俞平伯撰,民國間自印本,約出版於1936年
有俞平伯題寫“季龍社長兄,丙子中秋平伯”。有“德清俞氏”、“平伯所作”印

譚先生喜看京劇,也愛唱崑曲,曾與傅惜華、朱家溍、陸宗達等在國劇社學唱崑曲。1935年,由俞平伯發起在清華大學成立谷音社,譚其驤也是社員。1950年代他在北京時也經常參加曲友活動,主要聚會地點即在俞宅。該書為俞平伯內弟許寶騄手寫上版,寫刻精美,為俞平伯著作中的稀見版本。
18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陳寅恪撰,商務印書館1943年初版
有方豪簽名,“方豪”印。內有一處譚先生批校

1988年9月8日,譚其驤在華東醫院病房填寫表格時寫道:“受本師顧頡剛先生影響較深,此外,二三十年代的史學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都對我發生了影響。”譚先生還藏有陳寅恪先生民國出版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蔣天樞先生送給譚先生一冊《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裡面有數處蔣先生的修改。方豪是譚先生浙江大學同事,一生從事中國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撰有《中西交通史》等。
19
《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竺可楨撰,1961年9月單行本
有竺可楨先生題寫“其驤先生惠存,著者贈”

1940年,譚其驤先生曾任教於內遷貴州的浙江大學,竺可楨先生時任校長。竺可楨作為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非常重視發掘古代史料中的地理和氣候資料。解放後,竺可楨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對譚其驤的意見和評價十分重視。1972年,他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就得到譚其驤的讚揚。1973年6月10日,竺可楨致信譚其驤,談及譚先生信中指出他文章的兩處錯誤當刪除,還邀請譚其驤擔任《中國自然地理》歷史地理組編委。《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一文運用豐富的歷史文獻得出歷史時期的中國乃至世界氣候有波動這一結論,該文後載於1962年《氣象學報》第31卷第4期。
20
《蠻書校注》,唐樊綽撰,向達校注,中華書局1962年版
有向達題寫“季龍仁兄先生教正,向達謹呈,一九六二年八月廿六日於海淀勺園之風煙裡”

向達是敦煌學家、中外交通史學家,是譚先生在北平圖書館和浙大的同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譚先生還儲存有向達先生贈送的《唐代俗講考》抽印本。
21
《承德市城市發展的特點和它的改造》,侯仁之撰,承德市城市建設局1975年印行
有侯仁之題寫“季龍同志,此文初稿在修改時,承您熱情幫助,是我所難以忘懷的。仁之敬贈”

侯仁之是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和譚其驤、史念海三人被公認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歷史地理學理論、北京城市歷史地理、沙漠歷史地理成就最大。
22
《真臘風土記校注》,元周達觀原著,夏鼐校注,中華書局1981版
有夏鼐題寫“季龍同志指正,夏鼐贈,一九八一年十二月”

夏鼐是考古學家,新中國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導者和組織者,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1971年,夏鼐負責《中國歷史地圖集》原始社會遺址圖的編繪,親自摘編了舊石器時代遺址地名錶,並據以上圖。1979年末到1980年初,兩人為譚先生撰寫的《七洲洋考》和《宋端宗到過的“七洲洋”考》多次往還書信,進行討論。
23
《河山集三集》,史念海撰,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有史念海題寫“季龍先生指正,念海拜上”

史念海是歷史地理學家,解放後長期執教於陝西師範大學。對黃土高原區域歷史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和歷史軍事地理研究成果豐碩。譚先生對此書十分重視,指定研究生必讀。封面上的篇名摘錄是譚先生寫下的,以便查閱。
❒

《譚其驤歷史地理十講》
譚其驤著 葛劍雄、孟剛選編
中華書局,2022年8月
編輯:spr
猜你喜歡

學林·書篋(2021.2.25)| 二十三種藏書中所見譚其驤先生的學術與交往
孟剛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館員
訂閱我們!點選標題右下“文匯學人”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
轉載本公眾號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