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答封貢”這個議題,曾引起明廷的激烈討論。首輔大臣高拱創新性提出廷議票決制,令具備議政資格的大臣集體投票表決,隆慶帝則作為裁決者見證全程,成為明朝政治決策中罕見的嘗試。

▲山西朔州平魯區境內明外長城城堡遺址。(圖片來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明朝時“敗虎村”(當時稱為“敗虎堡”)是長城防禦體系中的軍事要塞,十六世紀中的明長城見證著文明形態的深刻變遷:軍事要塞轉型為經濟文化樞紐,遊牧與農耕文明從對抗走向交融共生。

▲方逢時像。(圖片來源:宜興市岳飛思想研究會)
促成這一歷史性轉折的關鍵人物方逢時卻鮮為人知——這位湖北嘉魚籍官員在隆慶四年(1570年)以文臣之身臨危受命出任大同巡撫,憑藉戰略眼光與政治智慧,抓住歷史契機推動“隆慶和議”,結束了持續數十年的北疆戰火,成功將軍事堡壘轉化為民族交流平臺,開創了持續六十餘年“邊民始知有生之樂”的和平局面。
(一)從拒貢到和議,
明朝與蒙古諸部關係急需改善
明朝與蒙古諸部的朝貢互市始於永樂年間。這種體系兼具政治象徵意義與經貿實質:蒙古各部首領嚮明廷朝覲獻禮,朝廷則以賞賜回饋,同時在長城沿線開設茶馬互市,以絲綢茶葉交換草原的牲畜毛皮。這種經濟紐帶對遊牧民族尤為重要。
然而弘治年間互市斷絕,蒙古各部落為獲取物資頻繁南下襲擾,長城沿線戰事陡增。

▲明朝(1449年)疆域地圖。(圖片來源:中國疆域歷史地圖集)
到嘉靖時期,蒙古首領俺答汗在軍事襲擾的同時,多次請求重開互市。但明廷 “已讀不回”的態度,使雙方陷入長期軍事對峙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雙方均有改善關係的現實需求。當這盤僵局延續到隆慶年間,方逢時經過半生錘鍊,終於等到了扭轉乾坤的時刻。
(二)普通家庭糾紛,
撬動了歷史的程序
歷史的轉折,終於在隆慶四年來臨了。當時,方逢時剛剛到任大同巡撫半年。

▲日出時分的大同古城。(資料圖)
隆慶四年(1570年)秋,一個看似普通的家庭糾紛卻撬動了歷史程序。
俺答汗強佔其孫把漢那吉之妻,導致把漢那吉一怒之下降明。這個看似普通的事件,卻在方逢時手中演變為改寫歷史的契機。
不同於常規的“解送京師”或“拒之門外”處置方式,方逢時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意識到這是打破雙方僵局的關鍵。
《明史》載:“隆慶四年,俺答之孫把漢那吉率其屬阿力哥等十人來降。大同巡撫方逢時受之,以告總督。”
當方逢時得知蒙古貴族把漢那吉歸降後,立即向宣大山西總督王崇古通報,二人都意識到這是改善邊疆形勢的重大機遇。

▲徐顯卿宦跡圖之皇極侍班。作者/(明)餘士、吳鉞,現藏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王崇古與方逢時向朝廷提出策略:若俺答汗索要孫子,便要求其交出叛逃的白蓮教徒趙全等人以換人;若其武力威脅,則以處決人質施壓;若其放棄索要,則扶持把漢那吉分化其勢力。
朝廷接到奏報後引發激烈爭議,御史饒仁侃、武尚賢、葉夢熊皆言敵情叵測,兵部尚書郭乾猶豫不決,但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力排眾議支援方逢時和王崇古。
與此同時,俺答汗獲悉孫子把漢那吉歸降明朝後,初擬武力奪回。得知明朝厚待其孫後轉為和談意向,雙方最終達成交換以趙全為首的十名逃人頭目的協議。
把漢那吉歸部次日,俺答汗即遣使致謝,並正式提出封貢互市請求。
(三)罕見“封貢票決”,
達成了封貢及互市
面對俺答汗的友好示意,方逢時和王崇古都覺得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明朝前期疆域全圖。(圖片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二人隨即向朝廷建議:對主動歸附的把漢那吉,應授予官職、提供優厚待遇,以此向蒙古首領俺答汗示好。
王崇古隨即呈遞《確議封貢事宜疏》,系統闡述接受封貢的合理性,詳細擬定封號官職、貢額週期、互市條例等八項實施細則。由此引發了“封貢票決”。
對於封貢互市,雖然方逢時與王崇古竭力主張推行,但朝堂上反對聲浪高漲。

▲高拱、張居正劇照圖。(圖片來源:《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截圖)
真正支援此策的自然是大學士高拱、張居正等人。時任內閣大學士的高拱見反對者聲勢浩大,若強行推動必遭群起攻訐,便使出一招迂迴戰術:他提議召集朝廷官員公開投票表決。
“老謀深算”的高拱算準票數會陷入僵局,當爭議被推給皇帝裁定時,隆慶帝又會將決策權轉回內閣,真正掌權的高拱與張居正便順理成章拍板定案。

▲張居正像。(圖片來源:國家典籍博物館)
在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的支援下,加上方逢時及王崇古的運作,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議,成功把握了把漢那吉與俺答汗因家事爭執而降明的機會,達成了封貢及互市。
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明朝批准王崇古的請求,將韃靼俺答汗封以順義王,開放十一處作為邊境貿易場所,蒙古其他各部的首領都授予都督指揮千戶等職銜,賜緋蟒衣一件,彩幣八件。
“俺答封貢”的事情確定下來後,邊疆的各族民眾開始和平共處。這一著名歷史事件,史稱“隆慶和議”。
(四)化干戈為玉帛,
萬里商道重現繁榮
“俺答封貢”是用經濟互補處理政治分歧的典範,標誌著北部邊疆農牧經濟一體化日漸形成。

▲互市的繁榮,貿易種類日益豐富。(圖片來源:晉商博物館)
明代是茶馬貿易的黃金時代。茶馬互換髮揮了雙方的經濟互補性,使西部各族經濟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收到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和議後,明朝北部邊境安定,軍費縮減,農業恢復發展。明朝得以整頓內政並推行“一條鞭法”財稅改革,減輕農民負擔,促使萬曆初期重現繁榮。
同時,透過定期互市恢復經濟聯絡,右翼蒙古成為貿易中轉站,帶動整個蒙古地區經濟發展。
和平的實現徹底改變了邊塞生活。曾經劍拔弩張的軍事堡壘轉型為商貿驛站,山西商人沿著“西口古道”將茶葉、布匹運往蒙古高原,換回皮毛牲畜。
敗虎堡旁曾立有方逢時手書“永寧碑”,寄託著對長治久安的期盼。

▲互市圖,“繁榮富庶,不下江南”。(圖片來源:晉商博物館)
和議帶來的和平使邊境貿易額激增數十倍,貫通歐亞的萬里商道重現繁榮。
清代思想家魏源評價:“不僅息明朝邊塞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