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法國輕奢品牌Longchamp瓏驤於2025年2月28日至3月23日在上海推出“瓏驤菜園”快閃活動。首站選址在擁有120年曆史的中山公園市民園藝中心,將閒置溫室改造成融合自然美學與田園趣味的沉浸式空間。
活動現場以新鮮蔬菜瓜果為裝飾核心,設定胡蘿蔔、茄子等蔬果藝術裝置,並透過多種互動體驗,吸引市民感受都市田園生活。隨著靜安嘉裡中心的第二站快閃的落幕,在北京SKP的第三站又在籌備之中。蔬菜化身社交符號,溫室轉型為公共藝術裝置,這一實驗性空間折射出城市對自然療愈的深層需求。


這種擁抱自然的空間創新不勝列舉:黃浦江畔的綠之丘將廢棄工廠改造為立體森林,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以稻田與夯土演繹五千年農耕智慧,蘇州園林以紫藤垂瀑重構古典園林的當代語言,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則以“袈裟式”梯田拼接出大地藝術。
從工業廢墟到歷史遺址,從農耕梯田到商業空間,這些專案以生態為媒介,用鋼筋對話藤蔓,借夯土承載花海,在套中南瓜的趣味互動或紫藤光影的流轉中,重塑著城市與自然共生共榮的新契約。
作者|陳楠楠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都市農業的科技覺醒
瓏驤菜園:模組化農藝與土地記憶

瓏驤菜園中山公園站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失業的第五天
瓏驤菜園作為城市空間實驗範本,以“蔬菜美學”重構了當代都市公園的療愈敘事。瓏驤透過三重維度啟用閒置溫室:在視覺維度,胡蘿蔔的橙、茄子的紫與橄欖的綠構成多巴胺色譜;在行為維度,可移動座椅環繞種子池形成社交磁極,蔬果特調吧檯與套圈遊戲則構成動態冥想環;在空間維度,摺疊桌椅與LED屏構建模組化場景,實現手作課堂的認知療愈與品牌秀場的感官狂歡秒速切換。


瓏驤菜園綠色長椅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愛逛街的Bling白、大狗變超人
其創新之處在於將園藝療法解構為五感互動系統:套圈遊戲的觸覺反饋(抓握與投射)、香料課堂的嗅覺喚醒(歐芹與茴香)、蔬果汁的味覺淨化(莓果與雪梨三重奏),共同構成沉浸式療愈矩陣。這種“政府基建+商業內容”的共生模式,既延續了上海“15分鐘社群生活圈”的更新邏輯,又透過高頻活動實現空間造血。

專案本質上是對“公園4.0”的預演:突破傳統綠地單一的生態功能,構建“自然元素+商業動能+社群粘性”的超級容器。當茄子成為社交貨幣,胡蘿蔔化作情緒介質,這場蔬菜媒介化實驗最終讓公園成為都市人的精神緩衝帶——在套中南瓜的瞬間,完成從生存焦慮到存在詩意的認知躍遷。

楊浦濱江綠之丘:工業廢墟的生態轉譯

“漫遊”之丘


階梯狀綠化平臺
上海綠之丘原為1995年建成的菸草公司機修倉庫,經改造後成為集市政交通、公園綠地與公共服務於一體的濱江綜合體。這座六層高的混凝土建築原本因規劃道路穿行而面臨拆除,但設計師用“減法手術”重新定義了它的命運:削去一半體量,讓建築裂變成層層退臺的階梯式綠丘,如同從黃浦江畔自然生長出的綠色山丘。
裸露的鋼筋骨架與爬滿鋼索網的芒草形成強烈對比,生鏽的樑柱與新建的玻璃幕牆交錯而立,粗獷的工業質感與流動的江風共同編織出獨特的空間韻律。

垂直綠化索網體

機動車道穿越建築底層
改造後的綠之丘不再是與城市對立的龐然大物,而是成為市民自由穿行的立體公園。底層架空讓市政道路安然穿過建築腹腔,螺旋樓梯與空中連廊將人流引向不同高度的觀景平臺,北側的斜坡草坪則像一條綠色地毯,從街道緩緩鋪展至江岸。人們可以沿著芒草搖曳的階梯拾級而上,在懸挑的玻璃平臺上眺望江面貨輪,或坐在覆土種植的退臺邊緣,看著雨水順著垂掛的鐵鏈叮咚落入回收池。


觀景平臺
建築內部嵌入了咖啡館、藝術展廳和社群驛站,但設計師刻意保留了大部分原始結構的空曠感,讓陽光透過切割後的混凝土縫隙灑落,在斑駁牆面上投下時光的印記。

北面景觀大草坡

長剖面圖(功能使用劃分)

綠植-結構-拉索-盒子-路徑 /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
這座建築的革新不僅在於空間重塑,更在於探索了工業遺產的生態轉型。垂直綠化的鋼索網過濾著城市喧囂,雨水回收系統在功能中注入詩意,耐旱植物在混凝土裂縫中倔強生長,彷彿用自然之力為工業廢墟療傷。而政策層面的突破——土地權屬垂直劃分、市政道路與建築共生——則為全國工業區更新提供了寶貴經驗。當夕陽為混凝土鍍上金邊,江風吹動遊人的衣角,這座曾被遺棄的老廠房正以謙遜而溫暖的姿態,書寫著城市與記憶、人與自然和解的新篇章。

古典園林的時空折疊術
蘇州園林:花木時序的精密演算法


拙政園南門的紫藤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YCY
蘇州園林的春日紫藤,是穿越時空的文人風骨。拙政園西部卅六鴛鴦館前,文徵明手植的“文藤”已逾五百年,藤蔓虯結如蒼龍盤踞,暮春時節萬串瓔珞垂落,與泛光燈共舞出流動的紫霧。這株紫藤不僅是園林活文物,更被《國家寶藏》譽為“江南精神的圖騰”。

網師園紫藤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大方且傲嬌的小貓咪
獅子林紫藤長廊以密葉織就“紫色穹頂”,遊人穿行其間,光影斑駁如李太白筆下“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的寫意畫卷。而在網師園彩霞池東岸,紫藤攀附黃石假山,花瀑與池中倒影相映,形成“藤石共生”的立體詩行,暗合李德裕“遙憶紫藤垂,繁英照潭黛”的古典意象。藝圃的紫藤哲學則體現在明代工匠透過藤架角度與石質基座的受熱面控制,使紫藤在穀雨前後恰好垂落於月洞門內。這種“活的節氣計時器”,暗藏對物候規律的深刻敬畏。



拙政園海棠春塢的海棠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拍照的小羊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拙政園“海棠春塢”將詩詞意境化為空間語法。這座以海棠命名的庭院,僅植垂絲海棠兩株,卻透過鵝卵石鋪就的海棠紋花街、書卷形磚額與窗欞雕花,將有限花枝延展為“滿塢春色”。春雨初歇時,落花嵌入紋樣,宛若永不凋零的立體水墨。





拙政園海棠春塢圖紙
拙政園對「海棠春塢」的介紹是:「庭有海棠,花開爛漫,故名。此處為封閉式庭院書房,環境恬靜。庭前鋪地用卵石鑲嵌成海棠圖案,與題名相應。」


留園海棠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皮皮醬愛吃皮皮蝦




留園五峰仙館圖紙
留園以山茶與海棠共構春景敘事:五峰仙館前,百年海棠與紅欄曲橋形成視覺焦點,而東園“又一村”以湖北海棠延續花期,白花如雪與粉瓣交疊,演繹“海棠開後春誰主”的時序更迭。藝圃浴鷗小院更以海棠搭配薜荔粉牆,雨打花落時,殘紅與青苔共染“胭脂冷”的宋畫意境。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總平面圖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前身是深埋地下的史前都城遺存,經保護性開發後蛻變為集考古展示、生態修復與公共遊憩於一體的文明地標。設計團隊以“輕介入”理念重構場地,將莫角山宮殿區夯土臺地轉化為階梯式觀景平臺,透過覆土種植狼尾草、二月蘭等本土植物,既保護遺址本體,又以搖曳草穗標識古城輪廓,弱化人工干預的痕跡。南城牆遺址旁,800畝油菜花田隨地形起伏,木棧道穿行其間,夯土斷面與金色花海形成時空拼貼,模糊了考古現場與自然景觀的邊界。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春日花景
改造後的遺址公園摒棄傳統博物館的封閉展陳,轉而用空間敘事串聯五千年文明基因。反山王陵片區以覆鬥形草坡還原墓葬封土形態,透過嵌入玻璃觀察窗透視玉器埋藏層位,讓遊客直觀感受“玉殮葬”制度的莊嚴。鍾家港古河道經疏浚後引入睡蓮與鳶尾,木質棧橋懸浮於水面,白鷺掠過時倒影與水下古城牆基址疊合,恍若重現先民“舟楫往來”的生活圖景。設計師保留遺址區原始地貌肌理,在莫角山臺地邊緣植入螺旋坡道,引導人流從稻田景觀逐步登臨宮殿遺址制高點,在稻浪與夯土牆的對話中完成一場從農耕文明到王權象徵的時空穿越。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小鹿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派兔在杭州
良渚的當代轉譯並未遮蔽歷史質感,反而凸顯遺蹟與生態的共生智慧。東城牆遺址採用鏽蝕鋼板圍合保護層,鏤空孔洞投射出夯土層剖面,雨季時雨水沿鋼板溝槽匯入植草溝,形成視覺化的水文迴圈系統。鹿苑利用原生態苜蓿草地營造放養式鹿場,鋼網圍欄與毛石矮牆並置,既保障動物活動安全,又以粗糲材質呼應古城牆的原始氣息。夜幕降臨時,低照度地燈沿宮城牆基亮起,夯土紋理在暖光中浮凸,恰如一部鐫刻在大地上的無字史書。

工業與自然的和解儀式
上海辰山植物園:工業傷疤的重生詩篇


辰山植物園礦坑公園


上海辰山植物園礦坑花園分析圖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前身是一座深達88米的廢棄礦坑,如今已成為生態修復的國際範本。巖壁上,鐵線蕨以皴法筆意蔓延,蜈蚣草根系分泌的螯合酶將重金屬固化為礦物晶體,堪稱“植物冶金術”的奇蹟。設計師巧妙保留了礦坑的工業遺蹟——鏽鋼板導引雨水形成流動幕簾,鏽跡與新生苔蘚在傳送帶改造的觀景步道上共繪“時間共生體”,講述著工業文明與自然和解的動人故事。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櫻花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紫藤
每年3月至5月,這裡化身為春日花事的交響舞臺。800米河津櫻大道率先奏響序曲,粉雲般的早櫻與復古小火車構成童話場景;4月初,染井吉野櫻接力盛放,如雪的花瓣在綠色劇場形成“櫻花雪原”。岩石園西側的喜林草花海隱藏彩蛋——2000平方米的藍眼喜林草鋪成“天空之鏡”,晨露未晞時,薄如蟬翼的花瓣與天際線交融,被攝影師譽為“流動的莫奈睡蓮池”。搭配白色雪片蓮與粉色芝櫻的三色漸變帶,沿木棧道漫步彷彿穿越印象派畫作。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鬱金香
三大展覽溫室藏著更多驚喜:沙生植物館裡,百歲蘭用革質葉片演繹千年生存智慧;珍奇植物館中,豬籠草捕蟲的慢鏡頭影片揭示自然界的精巧設計。週末的礦坑草坪常開設生態課堂,教遊客用苔蘚製作微景觀,或觸控巖壁標本瞭解鐵線蕨的固巖魔法。



喜林草圖片來源小紅書網友M.Xuan_和皮卡啾呀

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農田肌理的大地藝術


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是農田肌理與大地藝術深度融合的典範。其設計靈感源於當地獨特的“衲田”傳統——農民為適應馬陵山餘脈的丘陵地形,透過石道與水渠將零散梯田“縫補”成612塊錯落有致的田塊,形成如僧人百衲衣般的肌理。設計師以“綴衲百花色,披就福田衣”為理念,將原本種植糧食的田塊轉化為50餘種花卉的載體,透過黃、紅、紫三大色系的遞進佈局,將南北旱梯田的雄渾與水梯田的靈秀融為一體,形成2200畝的巨型“大地調色盤”。這種設計既保留了農耕文化的原生脈絡,又賦予其現代藝術的美學表達,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袈裟式”景觀。


衲田花海的大地藝術性不僅體現在平面構圖上,更透過立體空間營造得以昇華。長達2.3公里的彩虹橋蜿蜒貫穿花田,3萬餘根異形欄杆與花海色彩形成動態呼應,空中視角下如臥龍盤踞。




三臺山森林公園衲田花海劇場/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圖片版權侯博文


三臺山森林公園衲田花海劇場圖紙/南京大學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
設計師還運用數字建模技術,將自由曲面網架屋頂與樹狀支撐結構融入劇場建築,使人工構築物與自然花田和諧共生。四季輪轉中,春日的梨花與二月蘭交織成“梨蘭會”仙境,秋日硫華菊與粉黛亂子草渲染出油畫質感,而霧森棧道的氤氳水汽更將景觀昇華為“行走的生態裝置”。這種動態的景觀敘事,讓農田肌理成為承載時間藝術的媒介。



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
作為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衲田花海將生產性景觀轉化為文旅IP。透過舉辦衲田花海音樂節等活動,農田變身露天藝術秀場,重構了傳統農耕空間的文化意義。遊客可入住隱花間民宿推窗擁花,或乘小火車穿梭於彩虹沙灘與迷霧森林,體驗從“土地耕作”到“精神棲居”的多維藝術價值。這種以農田為畫布、以花卉為顏料的大地創作,既延續了鄉土記憶,又激活了鄉村經濟,成為生態美學與可持續發展平衡的範本。

溼地與森林的呼吸韻律
杭州西溪溼地:水下森林的生態覺醒
杭州西溪溼地被譽為“城市之腎”,是江南地區罕見的城市溼地生態系統。這裡透過智慧水位調節系統與錢塘江潮汐聯動,雨季可吸納300萬立方米的洪水,旱季則反哺城市淨化水源,成為杭州重要的生態屏障。科學家研究發現,溼地中苦草與狐尾藻的生長規律竟與明代《考工記》記載的治水智慧高度契合——每天約2.3毫米的生長速率,與無人機測繪的等高線圖精準對應,展現出自然與人文的奇妙共鳴。


春日遊覽西溪溼地,最不可錯過的是“水下森林”奇觀。4月初,苦草新芽穿透淤泥,如綠色火焰搖曳於透明水體中,魚群穿梭其間,重現《詩經》中“參差荇菜”的古典意境。乘一葉搖櫓船緩緩穿行蘆葦蕩,船孃會指點沿岸盛放的野櫻花與二月蘭,講述候鳥遷徙與溼地植物的共生關係。


西溪溼地
溼地北部的觀鳥區是自然愛好者的天堂。清晨8點至10點,白鷺舒展羽翼掠過水麵,夜鷺靜立淺灘伺機捕食,攜帶《溼地鳥類圖鑑》的遊客常能收穫意外驚喜。若想深度體驗,可報名週末的生態工作坊,學習用溼地苔蘚製作微景觀,瞭解地衣如何成為空氣質量的“天然監測儀”。

結語
“瓏驤菜園”的成功不僅在於巧妙的概念設定,也迎合了近兩年市場對大自然的擁抱。無論是都市公園還是郊野秘境,這個週末,帶上野餐墊、相機和一顆“不趕時間”的心,去公園當一回“春日閒人”吧!
發文編輯|Jingyi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https://www.archdaily.cn/cn/934527/lu-zhi-qiu-yuan-zuo-she-ji-gong-zuo-shi
綠之丘:上海楊浦濱江原菸草公司機修倉庫更新改造 | 鞠曦 章明 秦曙 | 時代建築2020年第1期_設計https://www.sohu.com/a/375357203_681890
紫藤花開(蘇州園林) https://www.meipian.cn/3ix82v3l
喜林草的春天,太治癒了!_介質_植物園_草本植物
https://www.sohu.com/a/667925655_121123809
江蘇宿遷三臺山衲田花海 / 土人設計_公共空間_景觀案例_園景人http://www.cnlandscaper.com/jingguancase/show-334.html
https://mp.weixin.qq.com/s/IGRppQC53wn7FIAqommyEQ
三月千萬別錯過!江浙滬60個賞櫻勝地全在這了!江蘇18個!浙江23個!上海19個!純乾貨~提前收藏,週末可衝!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zNTY1MTYwMw==&mid=2247487827&idx=1&sn=de7c6091474b76cafd57fafc0d8a8458&chksm=c359995a464b9a46b47c01e23f08f6931a6570c0dfa601715c098d9d0dba791225138912d029#rd
https://mp.weixin.qq.com/s/HjX0SbiPtfy_h5UVH_YiVg
一座都市“菜園”,如何讓 Longchamp 更接近消費者?https://mp.weixin.qq.com/s/sihO18OLnaCEDF8BRK-11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