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澤:消失的巨湖

↑地理探索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唐代詩人孟浩然這首傳誦千古的名句,為我們描寫了雲夢澤和洞庭湖波瀾壯闊的場景,如今,洞庭湖仍然煙波浩渺,而云夢澤,卻神秘地消失了。
巨湖是否真實存在?如果存在,它又如何逐漸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雲夢澤在哪裡
事實上,作為長江中游北岸的大湖,雲夢澤的存在與消失,從未離開人們的視野。
在古籍中,雲夢澤最早見於記載的有《尚書·禹貢》荊州:“雲夢土作乂”;《周禮·職方》荊州:“其澤藪曰云夢”。
兩漢三國時代,《史記·河渠書》載,春秋戰國時的楚,曾“通渠漢水雲夢之野”,這是說從楚國郢都鑿渠,連通長江與漢水,中間經過雲夢澤地區。楚國郢都歷史上稱作江陵,也就是今天的荊州,按照《史記》的說法,雲夢澤就在荊州之東,長江和漢水之間。
古文獻中對“雲夢”所作描述最詳細的是司馬相如的《子虛賦》:“雲夢者,方九百里”。在他的描述中,雲夢地區是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沼澤在內的多種地貌綜合體,而他所說的南部“則有平原廣澤”,正是《周禮》、《爾雅》等列為九藪十藪之一的古云夢澤所在,範圍在今江漢平原之內。
古云夢澤位置圖。資料來源:譚其驤《雲夢與雲夢澤》。
酈道元在《水經·夏水注》裡蒐集了四種關於雲夢澤方位的說法:第一種符合於先秦古義的西至江陵東界、東至雲杜、沌陽說;第二種是韋昭的華容說;第三種是郭璞的巴丘湖說;第四種是杜預的枝江縣、安陸縣有云夢說。
不過,資料集齊之後,酈道元卻無法判斷,只好打了一個圓場,乾脆將這些地方連成一片,全都歸納到雲夢澤的範圍之內。
明代以後,許多研究者把整個江漢洞庭平原及其周圍部分山區都包括了進去。地理學者胡謂得出一個驚人結論:雲夢澤“東起薪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可謂無比浩瀚。
江漢平原及洞庭湖衛星影像圖。影像來源:歐空局。
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經過大量考證,他認為“雲夢”一詞在先秦古籍中,並非專指雲夢澤,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狩獵區的泛稱。
因此,譚其驤認為,只有漢魏人的江陵以東江漢之間的說法是正確的。晉以後的釋經者直到清代的考據學家把雲夢澤說到大江以南、漢水以北、或江陵以西,全都是附會成說,不足為據。


雲夢澤的變遷
始於古書的寥寥幾筆,殷殷以求的後人們,抽絲剝繭,追尋考證,逐漸勾勒出關於巨湖的線索。
古云夢澤的形成、演化歷時約2800年,歷經了夏商時期興盛、周秦漢時期淤淺、魏晉南北朝時期萎縮,最終在唐宋時期湮滅。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先秦時代的雲夢澤面積最為廣大。
秦漢時期,長江在荊州沙市區以東透過夏水和湧水分流分沙,不僅促使雲夢澤面積不斷縮小,也導致陸上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設定在陸地三角洲上的縣級行政建制逐漸向東推移。
西漢時期,江漢陸上三角洲上出現了華容、竟陵兩縣,雲夢澤湖區東南緣沿江一帶出現了州陵、沙羨兩個縣級建制,東漢時期,在雲夢澤北緣設定了雲杜、安陸縣級建制。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縣級行政建制的出現意味著雲夢澤水體的快速退卻。
西晉時期,江漢平原設定了監利、沔陽兩縣。南朝時,雲夢澤的主體漸次東移至雲杜、惠懷、監利一線以東,其範圍也僅餘近二百公里,不及先秦之半。
唐、宋時,隨著江漢陸上三角洲的進一步擴充套件,日漸淺平的雲夢澤主體,已大多填淤成陸。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隨著泥沙淤積,雲夢澤被分割為大滻湖、馬骨湖、太白湖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
北宋初期,在今監利縣東北六十里設定玉沙縣,管理和開墾新生成的三角洲平原。至此,司馬相如所稱道的九百里雲夢澤基本消失。


雲夢澤到底有多大
先秦時期的雲夢澤到底有多大,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者關心的問題。
司馬相如在《子虛賦》裡提到雲夢澤方九百里,如按周長450公里計算,那麼面積就超過15000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洞庭湖。
2016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顧延生在江漢平原腹地佈設了200多個深度不一的鑽孔,並據此測算出古云夢澤興盛時期面積約6400餘平方公里,約為當今洞庭湖面積的兩倍。

江漢平原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得名,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攝影|李富天

關於雲夢澤的面積,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韓茂莉認為,可從考古遺址的分佈進行推算:即,湖水浸沒之處,自然不會有人類活動的遺蹟,那麼江漢平原的考古遺址空白處,則應是雲夢澤湖區所在位置。
無論是城背溪、大溪文化,還是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其文化遺存沿江漢平原北緣 50米等高線呈環狀分佈,此外,30-50米等高線之間的區域也存在一定數量的遺址。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活動範圍同樣沿50米等高線留下遺址。
製圖丨地理公社丨杜卓異
沿30米等高線劃定的先秦時期雲夢澤範圍。
韓茂莉認為,從城背溪文化到春秋戰國的先秦時期,雲夢澤經歷了興起和全盛時期,透過DEM地圖提取的地貌引數,結合史前到楚國的歷史文化遺存綜合分析,高程 30米和25米等高線所在範圍與雲夢澤水體變化相關:25米等高線之下是秋冬季節雲夢澤枯水期所在範圍,30米等高線為夏季洪水期湖泊水體淹沒區。
如果按照30米高程計算,雲夢澤最大面積約為12000平方公里,相當於4個洞庭湖大小,與司馬相如的描述基本相符。

夢澤位於江漢平原腹心地帶。攝影|於天

水體大,就有巨大的蒸發量,這種巨量蒸發而形成的水汽,就形成古人所見的雲蒸霞蔚的景觀。雲夢澤這個名字,可以說非常形象地概括了這個上古大澤的特點。
滄海桑田。如今,即使穿越時間的迷霧,我們依舊很難想象,生機勃勃的江漢平原,曾經是一個綿延千里的大湖之群,煙波浩渺,水光千里。

創作團隊
撰文:風陵渡
   統籌:秋山新雨
製作:赫羅圖
圖片:傑   夫
地圖:杜卓異
審校:陸   豐
校對:王麗晶
頭圖:江漢平原丨文扉
參考文獻:
1.《雲夢與雲夢澤》譚其驤,《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歷史地理專輯,1980年
2.《大地中國》韓茂莉,文匯出版社,2023年
3.《雲夢澤的演變與荊江下游河曲的形成》張修桂,《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
4.《古云夢澤研究》石泉、蔡述明,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洞庭湖與古云夢澤的演變及荊湘水文化》姜加虎,長江出版社,2015年
【招聘】
地理公社長期招聘撰稿人、地圖編輯、圖片編輯、影片編輯等,請在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期待你的加入。
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延伸閱讀
(點選圖片進入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