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我請我的同事們,一塊兒去吃了頓小龍蝦。
作為一個吃貨,我一下沒忍住,還拍了張照片,發了朋友圈。

當時,等了好久的小龍蝦,終於上齊。我和同事們說,咱們選個飲料。然後,就趕緊開吃吧。
你們想喝點什麼?我問了一圈。
結果,除了有一位同事,要喝王老吉。其他人,都說要喝大窯。
大窯?我有點好奇。你們現在,都不喝可樂了嗎?
有同事和我說,不喝。可樂太甜了。
我說,那無糖可樂呢?
搖頭,不願意,那個沒靈魂,現在流行喝大窯。
流行喝大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真好。真好。
那一刻,我強烈而又真實的感受到,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國家文化勢能,真的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什麼這麼說?什麼是國家文化勢能?
這樣。我先給你講3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八幾年的一天。我父親的一個朋友,來家裡做客。那天,那位叔叔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一瓶可樂、一瓶雪碧,一進門,就給我們隆重介紹,說這是美國現在最流行的飲料。
我一聽,“美國”,還“最流行”,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那天的場景,我至今都印象深刻。我專門找了個小杯子,就像倒今天的茅臺酒一樣,把可樂一點一點地往小杯子裡倒,生怕漏了。一口喝下去,還要讚歎一句,哎呀,真好喝,不愧是美國最流行的飲料。
現在想想,真是少見多怪了。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60後、70後,你的兒時記憶裡,很可能也有一段這樣的故事。後來的我們,也把這樣的記憶,稱為:貧窮記憶。
因為貧窮,所以難得。因為難得,所以珍惜。
再到後來,我第一次吃麥當勞的時候,也是這樣。
1995年,南京第一家麥當勞在夫子廟開業,排隊的人直接排到了夫子廟景區外面。那天,我拿著從爸媽那裡討來的20塊錢,排了不知道多久的隊,才買到了一份巨無霸套餐。
當時,我還很好奇,不過是兩片面包夾塊肉,怎麼就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後來,我才明白,是因為“國家文化勢能”。
國際時裝週,會辦在米蘭、巴黎、紐約。但不會辦在尚比亞。
頂級科技展,會辦在拉斯維加斯、巴塞羅那、柏林。但不會辦在衣索比亞。
人和人,是這樣。國家和國家,也是這樣。
弱的,會羨慕強的。反過來,強的,就會影響弱的。
美國強大的時候,全世界都在喝咖啡、可樂。中國強大的時候,全世界都在喝茶。
這就是“國家文化勢能”。


第2個故事,關於品牌的命名。
前段時間,我陪同20多位企業家,去日本進行了一趟遊學參訪。
在日本,我們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發現。日本人,對他們自己的“國貨”,非常自豪。
很長一段時間,在中國,為了讓一樣東西賣的貴,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包裝上印上“進口”兩個字。還有品牌,為了能持續賣的好,甚至會給自己穿上“洋馬甲”,極力暗示自己的國際化背景。什麼拉德芳斯,達芬奇,馬可波羅,等等。
但是,在日本恰恰相反,要想把東西賣的貴,你最好是在包裝上印上“國產”兩個字。

為什麼?因為,“國家文化勢能”。
1958年,一家叫“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的日本企業,因為覺得公司的名字,對於外國人來說有點拗口,正式更名為SONY。這次更名,在公司內外都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很多人誤以為,這家公司是被美國一家叫SONY的公司收購了。
後來,SONY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承認,之所以要更名SONY,就是有意想利用這種身份的誤解。因為在SONY初創的20世紀中葉,日本貨給人留下的印象還很差,他們為了減少這樣的負面聯想,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但從1958年左右開始,日本的GDP以平均9.1%的高速增長,奔跑了近20年。這期間,日本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日本貨的形象最終得到改善,國民對於本國商品的信心逐漸增強。

日本人開始相信,自己做的東西,是全球最好的。貪便宜,那你才買進口的,要想追求品質,那得買國產。
這就是“國家文化勢能”。


第3個故事,關於一位餐廳服務員。
很多年前,小米的聯合創始人劉德,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我也和你分享過很多次。
他說,有一次他在麥當勞取餐,服務員小姑娘隨手就給他抓了一沓餐巾紙。
不是一張,是一沓。
看到這個場景,他特別激動。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真的不一樣了。要是70年代出生的人,看你一個人取餐,可能只會遞一兩張紙。因為他們會考慮成本,考慮節省,你一個人,那你用一兩張就夠了。
但是現在90、00後,會非常大方給一大把,一點也不怕給多了。
為什麼?還是因為,“國家文化勢能”。

今天的90後00後,幾乎完整享受了,中國近40年來高速增長的經濟紅利。
他們一出生,就趕上了繁榮時期。他們不懂什麼貧窮記憶的憂傷,成長的經歷讓他們對待物質生活的觀念,發生了改變。
而這種觀念上的改變,也必將體現在他們的消費習慣上。
劉德為此,甚至一宿沒睡。
這就是“國家文化勢能”的影響。


好了。3個故事,講完了。
不知道聽完這3個故事的你,有什麼樣的感受。是不是能在3個故事裡,看到自己的故事?
美國橋水基金的創始人瑞·達利歐,曾根據一系列公式邏輯,計算世界主要國家的實力變遷,然後繪製出了下面這張圖:

你可以看到,在過去的500年裡,世界主要強國的實力變化起起伏伏。而在圖的右側,有一根醒目的紅線,它的增長曲率,十分耀眼。這,就是中國。
這背後,是GDP連續近40年超9%的平均增速;是“國家文化勢能”洗禮的年輕一代的成長;是人們對於外國品牌偏好的逐漸“祛魅”;是年輕人為搶到國產手機、國產球鞋,買了國產車的歡欣雀躍……
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對於中國品牌全新的機遇。
誰能真正理解這種變化,做出符合洞察的產品,誰就能快速開啟市場。
誰能更早的響應做出改變,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誰就能真正賺到錢。
這兩年,已經出現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國貨品牌,比如大疆、泡泡瑪特、花西子等等,他們不僅在國內市場受到歡迎,在海外市場同樣表現出色。
還有很多老品牌,藉著新的消費趨勢變化探索轉型,重新煥發生機。比如老牌羽絨服波司登的時尚化,老牌補品東阿阿膠的年輕化,還有像大窯汽水這樣靠著“代酒場景”快速擴張。
與此同時,更多的國產品牌,也已經在自己的領域,扛起了國貨自強的擔當。像家電、手機、新能源汽車等等,越來越多的領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為國產品牌自豪;開始相信中國生產的就是全球最好的;開始認同要想追求品質,就得買國產。
從今天,到未來,國家文化勢能的高度,就是國貨品牌勢能的高度。
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在國外的餐廳吃飯,也會聽到國外的年輕人說,那個沒靈魂。
而且,現在流行喝大窯。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主筆/ 譚笑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303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