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提醒:這樣喝湯很傷身!

近日,鍾南山院士在國家老年大學開學第一課強調:特別喜歡喝湯而不吃食材,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湯的營養基本都在食材裡。老火靚湯、海鮮湯、雞湯等湯裡含有較多的嘌呤,長期喝太多會導致痛風。
研究表明,肉類經過3小時以上燉煮,90%以上蛋白質仍保留在湯渣中,長期只喝湯易導致蛋白質缺乏,而過量攝入嘌呤會增加痛風風險。
健康時報微信公眾號也曾發文做出提醒:
6種喝湯誤區
1. 營養都在湯裡,湯比肉有營養?
不是!
湯真的沒多少營養,再也不要只喝湯不吃肉了!從營養學角度看,湯的營養價值並沒有想象得那麼高,甚至喝多了還不太好。
在熬魚湯、骨頭湯、肉湯的過程中,雖然會溶解出少量的蛋白質,但同時也會溶解脂肪和嘌呤。如果只喝湯、不吃肉,這就相當於扔掉了90%以上的蛋白質,喝進去不少的嘌呤、脂肪和鹽。
2. 煲湯時間越長越有營養?
不是!
長時間煲湯不但會使食材的營養流失,還會導致湯中嘌呤、脂肪含量升高,不利於健康。菜湯煮到食材稍微變軟就可以了,煲肉類湯1小時左右就好,最長不要超過2小時。
3. 湯越濃,營養價值越高?
不是!
湯呈現乳白色的原因,是脂肪在熬製過程中發生了乳化,脂肪微粒由於光線作用而呈現出乳白色,與營養價值多高沒有什麼關係。
相反,長期過多攝入脂肪會加重人體的負擔,對人體消化系統和心腦血管等造成損傷。
4. 湯越鮮美越好?
不是!
越是鮮美的湯,其中的肌酐、肌酸和嘌呤等含氮浸出物就越多,這些物質過量攝入會增加我們機體的負擔,長期食用會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5. 補鈣就喝“大骨湯”?
不是!
骨頭湯好喝是好喝,但補鈣的作用微乎其微。骨頭是鈣含量高,但是特別特別難溶解,更別提要吸收了,據檢測,1公斤排骨熬成的骨頭湯中,鈣含量只有15毫克,不及骨頭中的萬分之一。
至於骨髓骨油,脂肪含量多,吃了容易長胖。
6. 飯前喝湯比飯後喝好?
有人說飯前喝湯,能夠讓胃少點容量來裝飯,有助於減肥。但實際上,胃傳輸到大腦告訴它裝不下需要20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喝了湯還得等20分鐘再吃飯,能不能忍住就看你的了。
而飯後喝湯則容易導致過量進食,所以到底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就全憑個人喜好。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健康喝湯做好這3點
1. 喝湯也要吃肉
畢竟,對人體好的絕大多數營養都在肉裡。
2. 少放鹽和油
鹽多、脂肪多的湯,對控血壓和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
3. 別喝太燙的湯
天冷,大家都想喝點熱的,但是湯溫度太高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建議喝湯最好不要超過6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微信綜合健康時報、國家老年大學、華西醫生
宣告: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點選圖片檢視:《黃帝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