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運營銷徹底邁入社交傳播時代,討論度、互動性成為驗證動作好壞的充要條件。
今年奧運傳播的特殊之處在於媒介大變化,短影片成為人們獲取奧運內容的主要途徑,賽事名場面在短影片發酵、營銷熱點同樣也在短影片平臺上蓄水引流。此外,新消費崛起,早在去年亞運會就顯現苗頭,一眾奶茶咖啡、新消費品牌參與到奧運營銷中。想要借勢奧運的品牌早已不侷限於巨頭公司,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在越來越卷的奧運營銷戰場,所有品牌都要回答一個問題:使用者憑什麼關注你?憑什麼參與你?憑什麼記住你?
《案例SHOWCASE》觀察了從百天倒計時以來的諸多品牌動作,伊利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忽視的。作為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從百天倒計時率先亮相奧運產品,到515上海預選賽驚豔亮相國風海報,再到最近的魯豫借勢奧運Logo的傳播動作,高光不斷。

可以說,伊利正在重新定義奧運品牌營銷的打法正規化。
過程中,伊利的紅色「國風大巴」成為盤活手中營銷資源,不斷重新整理品牌熱度,增加使用者粘性的有效手段。一輛大巴車撬動線上線下勢能,連線平媒素材和社交資源。
仔細想想,伊利選擇代言人、做平面營銷素材、以大巴車展示形象,每個行為單獨挑出來都不是首創,但有機組合在一起便達到意料之外的出圈效果。
回溯過去的奧運營銷,如果品牌只會砸錢堆資源,無論從效果還是創意層面都不足以成為標杆。伊利勝在一個「巧」字,從自身獨有的視角出發、站在使用者維度思考內容,用一輛大巴車,以極具網感的方式改變了奧運營銷的傳統正規化。
仔細拆解「伊利大巴」營銷,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品牌奧運營銷方法論層面的啟示。
文|Elio
監製|王半仙

國風設計+紅色大巴,伊利重新定義廣告創意
伊利用一種「逆潮流」的方式開啟奧運營銷,當各品牌擠破頭渴望搶佔新渠道的時候,伊利「劍走偏鋒」選擇了平面內容創意。當然,選擇平面媒體內容不意味著「開倒車」,伊利在內容呈現方式上下足了功夫。
「國風」成為伊利奧運營銷的切入口。
2024年巴黎奧運會,伊利簽約了孫穎莎、王楚欽、鄭欽文等16名運動員代言人。在平面海報上,代言人身著新中式服裝,以統一的中國抱拳禮和功夫起勢形象示人。海報文案設計上,伊利用行書字型書寫富有中國傳統武術精神的「巴黎請多指教」字樣。

更進一步,伊利拿出「國風大巴車」作為宣傳工具,車身塗裝各代言運動員的「古風」形象,在國內各地以及東道主巴黎街頭巡展過程中,文案則用各地方言展示,例如上海站伊利大巴用「儂好,巴黎」;重慶站是「為乒乓健兒紮起」等。風格整齊延續,但細節又不至重複。伊利的國風不止停留在堆砌元素的表層,而是結合地域文化進行深入具體的闡釋。

伊利在不同城市投放的大巴文案
深入分析伊利的廣告策略,既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度挖掘創新,又對傳統奧運營銷廣告模式做了顛覆。
首先,伊利的代言人形象跳脫出人們對運動員的固有印象。傳統體育營銷廣告,運動員大多以所參加專案中的標誌性動作示人,極力展現運動員健美、充滿力量的形象。但此次伊利的設計中,代言人統一用極富中國韻味的著裝和手勢示人,展現出中國體育人代代傳承的謙遜、自信,尊重對手但絕不懼怕對手的風采。傳統人物廣告模式固然恰當、熱血,很容易激發受眾情緒,但難以做出特點。在伊利的廣告中,中國運動員的集體形象得到了豐滿和更深度的闡釋。

尤其本屆奧運會遠在歐洲舉辦,中國運動員和中國品牌,只有以中國形象展示風采,才能被記得。當十餘位運動員以特有的方式齊刷刷出現在巴黎街頭,吸睛效果拉滿。

網友拍攝的伊利巴黎街頭廣告
其二,伊利的文案設計同樣一改往日的固定模式。體育賽場中的助威口號人們耳熟能詳,“加油”“必勝”,鏗鏘有力但又過於陳舊。因此伊利從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吸取靈感,以「巴黎請多指教」作為Slogan,既與代言人完美契合,也展現了中國體育精神的獨到之處:謙遜、自信、有力,不貿然進攻,但絕不畏懼挑戰。
伊利用創意十足,內涵深刻的「國風」平面形象重新定義了奧運廣告:靜態一樣擁有力量,傳統的也是世界的。尤其對大巴車的使用,伊利選擇了一種幾乎已經被人遺忘的媒介投放形式,但透過創意的內容呈現讓其重新煥發生機。沒想到在當下大巴車塗裝廣告還能引發消費者爭相拍照,甚至在街頭暴走只求偶遇。

伊利的廣告素材投放思路亦不同尋常。過往幾屆大型體育賽事,使用者習慣了看一則點燃情緒或調動情懷的TVC,更見多了開啟抖音開屏跳出的動態廣告,或在短影片資訊流裡偶然刷到一個運動員的代言內容,審美疲勞在所難免。因此伊利反其道而行之,用起了十幾年前的老辦法。
機場投放超大平面廣告、代言人上時尚雜誌、做大巴車塗裝設計,方法看似老派,但傳遞出的內容,呈現的效果出奇得好。走向線下,深入使用者實際生活場景,走進使用者關注力的最後「一公里」,能有效激發打卡拍照、自來水傳播。

央視報道伊利大巴

網民自發傳播的大巴內容
誰說平面媒體已經被扔進歷史垃圾桶,關鍵要看如何使用。伊利用創造性方式,藉助「國風」元素,以紅色大巴為媒介,讓傳統渠道煥發新生,更給奧運廣告設計帶來全新的思路。

聽勸營銷+社媒互動,伊利重新定義互動方式
廣告創意素材是營銷成功基礎,但要想獲得更大的聲量和營銷效果,需要有效利用線上線下勢能。評判標準很簡單,「和消費者使用者形成良性的互動」是一大指標,也是社交時代品牌營銷的題中應有之義。
傳統的大賽體育營銷始終沒能擺脫自上而下單向度傳播邏輯。受限於體育賽事場景的侷限,品牌將過多精力放在植入賽場和電視轉播中,以期獲得最大程度曝光。
事實上營銷領域近些年變化很大,各種新嘗試不斷重新整理使用者眼球,但體育營銷領域的迭代相對較慢,相對單一的投放目標,同質化的內容素材,散點分佈的營銷策略,很難形成以點帶面串聯互動的效果。
2024年夏天的伊利,顯然已不滿足傳統的玩法,要重新定義體育營銷的模式。
聽勸式營銷,伊利這次真正放下身段,和使用者站了在一起。5月10日,伊利攜手代言人在微博釋出了一組國風宣傳照,立刻獲得自然熱搜第一,還有不少使用者直呼“讓這個硬照上包裝”“建議全國推廣”。伊利立刻成立巴黎定製款專項小組,專門跟進網友建議並推動落地。官博隨即釋出連夜畫好的周邊、功夫裝產品新包裝設計稿,還在全網徵集“首提執行官”,邀請消費者前往工廠喜提第一箱功夫裝新品。

產品新包裝與使用者的互動過程
藉助社交媒體,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結成了有效的互動。品牌成為使用者需求的回應者,使用者則是品牌行為的“監督、建言”者,某種程度上,伊利甚至成為使用者的「乙方」。以這樣的姿態做品牌營銷,伊利恐怕是奧運品牌營銷的首創者。

消費者呼喚大巴巡遊
社交傳播的價值在於「共同參與」,步步有聲響,事事有回應,伊利以需定產,透過高頻互動的方式,一改往日體育營銷容易陷入自嗨的狀態。整個營銷過程不是品牌關起門來策劃出的結果,而是在與消費者互動過程中一點點推進,相比自上而下的傳播,多了驚喜和出人意料的收穫。
更有趣的動作是,伊利在乒乓球運動員王楚欽生日當天製作了慶生主題海報的大巴車,並且與王楚欽本人以及消費者進行互動。在原有的動作之上,伊利藉助使用者的力量,將營銷又向上推進一層,這是對代言人資源的更深度挖掘,也是對消費者互動更精準有效的觸達,更是對「大巴」這個營銷資源的創新利用。
聽勸式營銷背後,體現的是伊利體育營銷思維的迭代,是對奧運、使用者、媒體傳播形式多方深度洞察後的結果。
不斷有創新點冒出,但始終緊緊圍繞「國風」「大巴車」做文章,伊利的營銷動作環環相扣,收放自如,高潮迭起,吸引到大眾的目光,也穿透了小圈層心智。

緊追熱梗+洗腦創意,伊利重新定義借勢營銷
圍繞奧運的品牌營銷,是一項需要調動各類資源的系統性大工程。對品牌來說,無論是調動自身的渠道資源,還是借勢熱點、有趣的梗進行營銷,都非常考驗品牌的反應能力和營銷策劃能力。因而借勢營銷,是觀察品牌營銷能力的一個視窗,尤其在體育大賽過程中,賽場瞬息萬變,品牌如何把握轉瞬即逝的熱點借勢營銷,甚至可以在短時間內決定一次大型營銷動作的成敗。
通常奧運會開幕前的預熱營銷,大多數品牌都會以既定步伐按部就班推進,缺少變化就會缺少驚喜,反觀伊利的動作,就給品牌奧運借勢營銷樹立了範本。

事情的起因來自五年前巴黎奧運會Logo的釋出,眼尖的網友立刻發現與魯豫高匹配度撞臉。隨著奧運會開幕臨近,這個梗的熱度愈發高漲,“你把臉贊助給巴黎賽事了嗎?”網友如此對魯豫打趣。伊利是最快接住這個熱梗的品牌,先是官宣魯豫為“巴黎觀賽大使”,再用洗腦影片給大家腦海裡的“魯豫宇宙”上強度,最後還埋了伏筆暗示要手牽手一起去巴黎搞事。
一套動作下來,伊利不僅承接了熱度,更給這個熱梗加了把火,讓它燒的更旺。
不出所料的,魯豫的形象也登上了伊利的紅色大巴車,出現在巴黎街頭,「大巴車」儼然成為伊利本次奧運營銷最重要也是最趁手的營銷工具,可以承載各種花樣的內容,玩出新意。伊利確實是瞭解年輕人的品牌。當代年輕人善於對權威和原本高高在上的符號進行解構,同時用豐富的想象力進行二創,從而衍生成一種流行的網路文化。對品牌來說,如何自然不做作地承接這種熱潮,其實並不容易。

伊利用鬼畜般的剪輯, 洗腦的BGM,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梗,對網友的二創進行了再創作,伊利不僅僅抓住了熱梗,更創造了新的內容,與年輕人打成一片。只有和人民群眾能玩在一起的才是能走得長久的國民品牌。
總結起來,伊利從廣告視覺設計、社交媒體傳播、借勢營銷等多個層面都重塑了奧運營銷的模式。「國風」奠定基調,「大巴車」成為中介,伊利的奧運營銷擁有了無限可能,所有的動作最後都能積累成為伊利的品牌資產,跟隨奧運會長留在使用者心中。
2024是體育大年,巴黎奧運會是這個大年中的重頭戲。作為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製品,伊利以有創意、有想法、有意思的營銷方式,打響了奧運營銷前哨戰。隨著7月26日奧運開幕,或許伊利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