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屆巴黎奧運會上,最振奮人心的一幕,當屬鄭欽文拿下女單網球冠軍的時刻。
贊助商Nike連夜修改廣告詞,將「想帶走的巴黎紀念品只有獎牌」中的「獎」改為「金」,並以此句實現了在社交媒體中的刷屏。

網球是僅次於足球的第二大運動,網球運動員常年盤踞商業價值榜單前列。此次奧運奪金後,有媒體預測鄭欽文將會超越谷愛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具商業價值的體壇巨星之一。
和鄭相似,此次巴黎奧運會,成批的新一代運動員在釋放魅力:潘展樂、張雨霏不懼爭議的發言,昌雅妮、陳藝文的公主抱慶祝,王昶梁偉鏗永遠笑對比賽的狀態等等。此種面貌更貼近國際市場對於運動員的主流審美,也更加符合當下年輕使用者的喜好。
這背後是國內體育市場邁向全面繁榮,以往歐美人長期主導的熱門專案如網球、游泳被中國運動員打破記錄;飛速成長的小眾專案同樣獲得了歷史性突破,例如中國選手鄧麗娟和伍鵬分別摘得女子、男子速度攀巖銀牌,實現了中國攀巖在奧運會上的首次拿牌。
誕生於本土的體育群星和奧運舞臺,給了想要實現更大野心的中國品牌一個新機會:不是節點上蹭一波的流量,而是與品牌的商業戰略、業績增長,乃至跨越時間的精神締造緊密相關。

或許上一代Nike與明星運動員捆綁帶來的奇蹟無法複製,但成長於新媒介環境下的品牌已經在利用代言人和體育IP上,摸到了一些門道,這絕不是靠幾張海報和一段tvc就能應付。
本屆奧運會已經收官,《案例》覆盤了其中商業品牌圍繞「人」進行的營銷動作,以作參考。
文|elio
監製|王半仙

代言人矩陣化,「超級IP」成品牌勝負手
品牌做體育代言人營銷,尤其是大賽營銷,就像買期貨,有「賭」的成分,押中金牌是成功,遇到「超級IP」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頭部玩家集合一切力量,做全流程大規模營銷;中小玩家則要眼光精。

賽前造勢拼的是創意,比賽過程中拼的是品牌資源和對奪金熱點的預判。伊利簽下16位參賽運動員,囊括中國代表團主要奪金點。財大氣粗的伊利組建了最全面的代言人矩陣。奧運首金往往出現在射擊場;莎頭組合、全紅嬋是中國代表團人氣最高的運動員;游泳隊總會有驚喜,今年是潘展樂一鳴驚人……每個流量爆點,伊利都沒有錯過。
而與流量同樣重要的,還有建立消費者和品牌、產品的深度連結。
茶飲品牌雖然是奧運營銷新兵,但產品特質和體育營銷深度契合,尤其在市場掀起「健康化」風潮後,運動員形象完美適配茶飲品牌的營銷訴求。霸王茶姬、喜茶、茶百道等紛紛參與其中,茶飲品牌做體育代言人營銷有清晰的品牌訴求:業績、形象和出海。
鄭欽文的金牌戰前,霸王茶姬發放了五萬張免單券奪。奪冠後品牌投放微博、抖音開屏,都可直接跳轉微信小程式下單。霸王茶姬不僅要流量,也看重拉新和轉化,新玩家給品牌體育營銷帶來新思路。

一位頭部品牌奧運營銷操盤手告訴《案例》:戰略上的失誤是任何戰術上的努力都彌補不了的。換句話說,品牌的長期戰略十分重要,例如,鄭欽文與斯維詩Swisse的品牌理念「自然健康我們的新時尚」完美匹配,同時也和品牌的女性人群高度適配。尤其是品牌在鄭奪冠後,在海報中對於其健康體魄和張揚態度還原,適時引發許多現代女性共鳴。
此外還有些投入相對較小的品牌。攜程簽約三組00後代言人,游泳選手潘展樂、體操選手張博恆以及羽毛男雙選手王昶、梁偉鏗,賽前都未有曾有過高曝光。小投入更考驗品牌眼光和技術動作的準確性。攜程的思路與業務契合,在給代言人助威的影片中,集合了不同城市具有地方特色的喝彩方式,主打文旅方向。與此同時緊抓運動員引發的社媒話題,以官方賬號參與玩梗和討論。
總體來說,今年押到鄭欽文的品牌獲得了最大成功。「超級IP」不常有,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品牌選擇代言人,不僅要看眼下的流量,更需要些長遠的眼光。

運動品牌長線耕耘,陪伴扶持專案成長
運動品牌的體育營銷打法與其他類別品牌有所不同。除了運動員,鞋服裝備是賽場上天然的第二參賽者,有人的地方就有品牌Logo出現。
運動品牌與運動員或運動隊的合作週期更長,甚至會陪伴運動員整個職業生涯,運動品牌和運動員之間的繫結程度高於其他任何品牌。
踏上奧運賽場是對運動員十年如一日刻苦訓練的回報,也是運動品牌秀肌肉的最關鍵節點。長期贊助、大賽集中曝光、與業務重點佈局專案深度繫結,是運動品牌建立消費心智,實現業績提升的必備動作。就像足球之於阿迪達斯、籃球之於Nike。
國產運動品牌的大賽營銷正在向國際品牌靠齊,李寧與中國乒乓球隊的合作已長達24年,安踏是中國體育代表團多屆奧運會領獎裝備供應商。安踏和李寧與中國體育代表團,以及中國奪金優勢國家隊強繫結,營銷思路集中在「金牌」和「強曝光」層面,可以獲得高出大多數品牌的「自然流」。

這需要規模和業績支撐,也需要定力和長期主義,《案例》發現在國產兩巨頭之外,還有一個國產品牌數十年如一日支援攀巖運動發展,那就是凱樂石。
巴黎奧運會是攀巖專案的第二屆奧運會,凱樂石贊助的中國攀巖隊獲得了雙銀的歷史性成績。但在此之前,凱樂石已經在攀巖領域沉澱了十數年,可以說品牌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攀巖以及攀巖隊伍的成長史。
在研發上,2008年凱樂石便設立攀巖器械部,專注攀巖專業裝備開發與迭迭代。從2009年第一款專業攀巖褲開始,凱樂石旗下攀巖產品矩陣可以說是最完備的品牌之一。四年之後,凱樂石就成為了國際攀巖聯合會的攀巖繩索及安全裝備供應商,這是對品牌產品的認可。

中國國家攀巖隊身著凱樂石
在合作上,早在2015年凱樂石就贊助國家攀巖隊,成為官方合作伙伴及裝備供應商,中國攀巖每個重要節點背後都有凱樂石的身影。在當年的國際攀聯世界盃上,中國運動員鍾齊鑫獲得年度總冠軍;2017年,17歲的潘愚非為中國隊拿到首個世界盃難度賽獎牌。
最近十年,凱樂石連續為國家隊打造4代比賽隊服,更為中國國家攀巖隊提供專業裝備,包括競技安全帶、粉袋、運動背心短褲、運動軟殼等。
今年憑藉一個側顏出圈的伍鵬在攀巖男子速度賽奪銀,而他使用的安全帶,是凱樂石自主研發的Hover2翱翔二代攀巖安全帶,只有一根香蕉的重量,能扛住三噸拉力。這款產品是凱樂石與中國國家攀巖隊共同研發而成,能最大程度滿足運動員對安全帶極致輕量和高強度支撐的競技需求。

與國家攀巖隊的合作是雙向奔赴,更是共同促進。裝備贊助商為國家隊提供後勤保障,國家隊給運動品牌帶來更高規格的產品迭代思路。
隨著攀巖入奧、奪牌,國內的「爬牆熱」步步升溫。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商業攀巖館數已經超過美國。小眾運動逐漸走向大眾,攀巖的消費人群基數正在不斷擴大。
凱樂石始終站在攀巖普及第一線。做攀巖教練員培訓,在國內開發攀巖線路、全國範圍支援各大攀巖賽事。啟動針對青少年攀巖知識的普及培訓和選拔的「希望之星」公益活動、支援「尋巖中國」戶外探索,聚合國內外巖屆前輩和資深開線者,堅持十餘年,尋找中國茫茫山野中的全新路線。

讓更多人參與到攀巖中,讓更多人愛上攀巖,為中國攀巖運動輸送人才,打造優質攀巖環境。公益事業與品牌的商業目標從來密不可分,做大中國攀巖人口基數,為職業攀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儲備,品牌在這一過程中也收穫了核心目標使用者的認可。
2024年釋出的《中國攀巖行業分析報告》顯示,攀巖服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品牌就是凱樂石,凱樂石9a攀巖褲被稱為「岩圈人手一條的攀巖神褲」。在亞馬遜電商平臺的專業攀巖器械排名中,凱樂石掛繩器排在全球第一,安全帶排名第三。此外凱樂石自主研發的攀巖裝置多次斬獲國際專業設計獎項。
2023年,凱樂石攀巖系列同比增長148%(淘寶天貓渠道第三方資料),在奧運會的助推下,品牌有望邁上新的快車道。
與安踏、李寧等國產運動巨頭瞄準大專案、大流量不同,凱樂石鎖定小圈層,與更新潮、貼近年輕人的專案深度繫結,從0-1做長線建設,凱樂石不僅僅是在藉助奧運流量,他們本就是新興流量的締造者之一。
奧運會是運動品牌發展最重要的節點,也是觀察品牌發展思路最好的視窗。國內品牌在巴黎的表現證明,中國運動鞋服市場不僅規模大,在專精層面一樣不落下風。

從雷軍到賈玲,運動員外的明星流量效應
優秀的運動員和代表團贊助席位永遠是稀缺資源,在這些之外,品牌利用泛娛樂、泛體育的場外動作,也是撬動關注的一種方法。
奧運期間小米SU7出現在巴黎街頭,還有雷軍,他無疑是小米品牌最強代言人。中國最會營銷的人,自然不會錯過奧運盛會,何況小米汽車已有明確出海計劃,「爭取在2030年之前在歐洲銷售小米汽車」。
小米的奧運借勢營銷團隊很豪華。雷軍帶著盧偉冰和CMO許斐,在巴黎不斷見「客人」,會粉絲,全程在抖音平臺直播、釋出影片。CMO許斐先後見了車圈網紅阿飛、央視主持人王冰冰、前奧運選手蘇炳添和劉詩雯,還有小米的法語廣告小男主。給王冰冰介紹SU7,用摺疊屏手機跟劉詩雯拍照,法語男主體驗小愛同學的智慧語音……線上線下聯動,本土和海外營銷並舉,高層集體出鏡,小米沒做代言人,但把奧運流量玩明白了。
小米延續了自己在國內做社交營銷的思路,巧借奧運會撬動更多元資源,實現國內國外的同步曝光。

歐米茄是本屆賽事計時裝備供應商。歐米茄邀請中國的品牌名人大使劉詩詩去到巴黎,參加品牌活動,去現場觀賽,社交媒體發出的照片中劉詩詩始終戴著歐米茄腕錶。劉詩詩成為撬動中國社交媒體流量的抓手,在小紅書搜尋劉詩詩關鍵詞,都是各路博主拍到的影片。
另外有小紅書時尚博主接受採訪時說,早在6月底,就有博主陸續接到尚美巴黎、歐米茄的品牌推廣邀請,要求博主創作的品牌廣告要和奧運賽事相關。
奢侈品營銷不求大但求精準,歐米茄的奧運傳播層層遞進,明星代言人引爆話題,海量KOL參與二輪傳播,引爆社交聲量。更重要的是,奢侈品營銷重在調性,運動故事要講,但遠不如時尚來的直接。奢侈品、時尚和巴黎之間的完美契合,給品牌營銷更大的空間。
提起奧運營銷,人們的固有印象就是「蹭」運動員和賽場流量,這樣做當然不錯,但總是有些侷限。奧運是場大Party,巴黎不僅是賽場更是個大舞臺。
蒙牛是本屆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在賽場高頻露出,蒙牛可以藉助奧運權益,獲得更多奧運素材使用權,做更多品牌動作。當大多數品牌只有抱緊運動員代言人借光時,蒙牛可用的武器更多。
開賽前,蒙牛旗下各產品線代言人紛紛參與到火炬傳遞中,趙露思、靳東、王一博、谷愛凌,還有蒙牛集團一眾高層。這些人其實與夏奧關係不大,但憑藉官方贊助商的身份獲得了別人買都買不到的機會。蒙牛新晉代言人賈玲亮相了開幕式紅毯,逆轉氣質改變人設的賈玲,與體育產生更強關聯。

奧運開賽後,賈玲微博所發內容均與蒙牛、奧運相關。賈玲拍電影減肥的經歷,與奧運不斷追求突破自我的精神,和蒙牛品牌「要強」的理念一脈相承。
顯然,蒙牛借奧運熱度,把自家體育圈之外的娛樂代言人熱度拉高,甚至有了書寫藝人更豐滿人設的可能性,這種隱形代言人資產有可能在賽事結束後,形成持續的長尾影響力。
奧運營銷的主戰場不僅限於賽場,奧運的影響力也不只在體育。品牌運用已有的泛體育資源,在把社交傳播價值最大化,就能把奧運流量化為己用。

結語
從奧運期間的代言人矩陣,到追溯過往的長期贊助,再到體育圈外的泛娛樂參與。本屆品牌圍繞「人」進行的營銷動作,既有著social時代的靈敏,又反映出品牌的長期堅持。其中,體育巨星的出現,預示代言人競爭將進入新階段。
對國產品牌來說,四年一度的奧運已經過去,但這把鑰匙開啟的視野、留下的經驗,都將為品牌人應對接下來的複雜環境,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