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炎症與突變負擔增加:慢性炎症與突變負擔顯著增加相關,尤其是伴有腸化生(IM)的腺體,其突變負擔是年齡預期負擔的2.8倍(SNVs)和4.4倍(indels)。這提示慢性炎症可能透過加速突變積累促進癌前病變的發展。這為胃癌的預防和早期干預提供了新的視角,強調了管理慢性炎症的重要性。
驅動基因突變的發現:研究發現胃上皮細胞中存在一系列已知癌症基因的體細胞“驅動”突變,如ARID1A、CTNNB1等。這些驅動基因突變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並受到嚴重慢性炎症的顯著影響,這表明這些突變可能在胃癌的早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臨床上,這提示我們可以透過檢測這些基因的突變情況來評估個體的胃癌風險。
染色體三體現象:研究發現正常胃上皮細胞中存在特定染色體的三體現象,尤其是在受炎症影響的區域。這種現象的臨床意義尚不明確,但可能與特定的微環境因素或感染有關。瞭解這一現象有助於深化我們對胃癌發生機制的認識。
綜上所述,這項研究揭示了正常胃上皮細胞在癌前和癌變早期階段的體細胞突變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為胃癌的早期診斷和預防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臨床上,研究結果強調了監測慢性炎症和特定基因突變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識別和管理胃癌高風險群體。

從30名個體中獲取胃腺體樣本,其中18名患有胃癌,其他12名沒有胃部病變。
對217個正常、發炎或化生的胃腺體以及21個胃癌腺體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覆蓋率為23倍。
額外對829個微切割的胃腺體進行已知癌症基因的靶向測序。
評估突變負擔與年齡的關係,發現正常胃腺中的體細胞單核苷酸變異(SNV)隨年齡線性增加。
在胃癌患者中,腸化生(IM)腺體顯示出顯著的突變負擔增加。
提取了9種突變特徵(SBS1、SBS2、SBS3等),其中一些已在正常細胞和癌症中報告過。
發現IM腺體中SBS1和SBS18的突變負擔增加,但SBS5/40沒有顯著變化。
在正常胃腺中觀察到少數的CNV和結構變異,但比其他正常細胞型別的發生率更高。
發現胃上皮細胞中重複出現的三倍體現象,尤其是染色體13和20的三倍體。
透過全基因組資料和靶向測序,識別出7個在正選擇下的基因(如ARID1A、CTNNB1等)。

A. 為了揭示正常、炎症和/或化生胃組織以及胃癌腺體的基因組特徵,作者從30位供體中採集了胃腺體樣本。對217個正常、炎症和/或化生胃組織的微量解剖腺體和21個胃癌腺體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此外,還對829個微量解剖樣本(每個樣本包含多個相鄰腺體)進行了深度靶向基因測序。
結論:透過對不同狀態下胃腺體的全基因組和深度靶向基因測序,研究提供了胃組織在正常、炎症、化生及癌變狀態下的基因組特徵概覽。

A. 散點圖顯示了非癌症供體和癌症供體的胃腺體中SNVs數量與供體年齡的關係。圖中不同顏色代表取樣的胃部位、慢性炎症狀態和腸化生(IM)的存在情況。結果顯示,隨著供體年齡的增加,SNVs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並且不同的胃部位、慢性炎症狀態和IM的存在對SNVs數量有影響。
B. 箱線圖展示了癌症供體中有無IM的腺體顯微解剖中觀察到的與年齡相關的預期SNV和indel突變負擔的比率。結果表明,存在IM的癌症供體腺體中觀察到的突變負擔比率高於無IM的癌症供體腺體。
結論:圖2揭示了供體年齡、胃部位、慢性炎症狀態和IM的存在對胃腺體中SNVs數量的影響,並且在癌症供體中,IM的存在與更高的突變負擔相關。

A. 系譜樹中展示了來自四位不同供體的胃腺,樹枝上疊加了突變特徵的比例。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突變特徵。星號標記了具有腸上皮化生(IM)的腺體,癌症來源腺體的顯微解剖在系譜中標出。
結論:透過分析四位不同供體的胃腺系譜樹,研究揭示了胃癌中不同突變特徵的分佈和演化,提供了對胃癌發生和發展的深入理解。

A. 為了展示不同大小的複製數變異在全基因組測序樣本中的分佈,作者對這些變異進行了分類,並透過點圖展示了每個變異的數量。結果顯示,不同大小的複製數變異在樣本中廣泛存在,並且在特定染色體或位點上有顯著的分佈差異。
B. 為了分析染色體13或20的結構變異,作者繪製了兩個供體的胃腺系譜樹,並在樹上標記了染色體13或20的重複獲得事件。結果表明,這些染色體的結構變異在供體的胃腺中有重複出現的趨勢。
結論:透過對全基因組測序樣本中獨特複製數變異的分析,研究發現不同大小的變異在樣本中廣泛存在,並且染色體13或20的結構變異在供體的胃腺中有重複出現的趨勢。

A. 為了分析顯著正選擇基因中的突變數量及其功能效應,作者對這些基因進行了分類統計。結果顯示,不同功能效應的突變數量存在顯著差異,部分基因在正選擇壓力下發生了較多的功能性突變。
B. 透過計算顯著正選擇基因的dN/dS比率,並按型別進行分類,作者發現某些型別的基因在正選擇壓力下具有較高的dN/dS比率,表明這些基因可能在進化過程中經歷了正選擇。
C. 透過熱圖展示每個供體中特定驅動突變的分佈,作者發現不同供體之間的驅動突變分佈存在差異,提示這些突變可能與個體的遺傳背景或疾病特徵相關。
結論:顯著正選擇基因中存在多種功能性突變,這些基因的dN/dS比率和供體間的驅動突變分佈揭示了正選擇在基因進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對在胃上皮細胞中攜帶驅動突變的細胞克隆進行分析,發現胃腺的分支結構和可能的反覆損傷與修復,可能導致驅動突變細胞在胃上皮中的更廣泛的殖民。即使在健康的胃組織中,發現慢性炎症與驅動突變的增加以及突變上皮的比例顯著相關,提示慢性炎症在癌前選擇景觀塑造中的關鍵作用。然而,炎症與突變率之間的關係仍需更深入的理解。
總體而言,研究顯示出胃上皮的體細胞突變景觀與其他消化道上皮存在差異,可能反映了細胞生物學、組織結構、腸腔內容以及早期癌變過程的不同影響。這樣的研究加深了我們對早期癌變過程中體細胞突變的理解,對於癌症早期檢測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