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心得,來自一位有12年工作經驗的前網際網路人。適合“翻越過山峰也打過勝仗、在紅利退去後想要再出發”的人。
Alice
純大陸教育背景,本科畢業後投身網際網路12年,獲得想要的職級(~P8)後主動裸辭尋找人生方向。從MBA申請開始,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歷時2年。獲得北美Mental Health領域專業排名第一的碩士offer。

前篇:離開大廠
我是2022年年底從一家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大廠辭職的。辭職之前我的狀態非常不好,失眠、暴飲暴食,屬於有點抑鬱的狀態。這個狀態一方面和公司業務調整有關係,但最根本還是我自己的原因。
離職的時候我33歲,我在32歲的時候拿到了想要很久的職級,那個時候網際網路還是很卷職級的,為了拿到這個職級我在大廠裡面跳來跳去,我希望用薪資和職級來滿足自己內心的安全感。
但是拿到職級之後,整個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網際網路下行,很多業務受到影響。我脆弱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害怕失業。
此時我33歲,未婚,此前的12年全部投入在事業上,工作就是我人生的全部。害怕失業背後其實還有一個更深的恐懼,那就是我不知道在沒有一個很強勁的工作的情況下如何生活。
為什麼說強勁呢,因為我的確趕上過時代紅利,也是網際網路最好的時代。雖然我不是創始人也不是高管,可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在很多個紅極一時的公司工作過,收入不停的漲,做的產品影響力很大,有很多資源去做很大影響力的事情。
所以其實我並不是害怕沒有工作,而是我感到那個時代過去了,這才讓我真正慌張。其實那時候我在公司並沒有被裁員的危險,畢竟在大廠工作了幾年,我很知道留下來的規則。可是我內心很痛苦,有點像大家都說是屎上雕花,就是沒有啥工作但是要假裝自己很忙,每一天看著自己生命的流逝我感到非常焦慮,一方面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沒有價值,一方面我不敢離開,高工資和title,離開這些我是誰。
最終內心的煎熬逼得我不得不離職,我做出了離開的決定。
開篇:我要做什麼
最開始離開的時候,我確實過了一段好日子,一下子放鬆了,每天就是睡覺,吃飯,練普拉提。此前的12年裡面我從來沒有裸辭過,每次都是找到更好的下家我才辭職,沒事可做在我人生中第一次出現。
但逐漸的,那個隱藏在背後的問題就浮現出來,我要做什麼,我要接下來如何生活,肯定不是一直吃老本。要養活自己,要繼續發展,往哪裡發展呢?
最開始我抓住的是MBA,我不是第一次想申請MBA,28歲我在一箇中廠做高階經理的時候就想申請,那時候實在考不下來GMAT,主動放棄了。但是陰差陽錯的我得到了大廠的機會,去到了大廠。
申請MBA一方面是希望透過MBA去實現職業上的一些突破,一方面是實現出國留學的夢想,我從21歲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想出國留學,但是沒錢,也不知道要學什麼,就一直擱置這個想法。
接下來就是考GRE了,GRE我考了5次,勉強考到325。毋庸置疑這個考試非常難也非常痛苦,現在回頭看我是透過這個考試培養了能靜下心來學習的能力。工作10多年了,再次坐在書桌前學習,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專注力不行,意志力也不行。而且這種級別的考試要考高分光靠死記硬背不行,在這個過程中我也重新找到學習的方法,如何真正理解一個知識並且應用起來。
第一年的申請結果很不好,全聚德,那段時間我狀態非常差,每天晚上躺著刷手機刷郵件,不停的看有沒有offer,最終一個都沒有。你可以想見這種情況下,身邊人一個個拿獎學金拿offer,給我帶來什麼感受。然後慌張的就開始申請第二次MBA,認為GRE分數不夠高,我就又開始考GRE。但實在是考不了,我就想放棄算了。
這一放棄,就徹底失去目標了,整天過得渾渾噩噩,身體也不好,因為長期作息不規律,暴飲暴食,還有慢性免疫疾病,一下子就垮了,做手術,得抑鬱症,整個人很糟糕。這時候我再一次感到,再不改變,真的要死了,不是誇張,就確實狀態很差。

中篇:向死而生
然後我就開始了一邊治病-身體上的,一邊療愈心理的疾病。我那時候也不想什麼未來了,就先把身體養好,心理健康就行了。於是生活就變成了研究怎麼好好吃飯,怎麼好好睡覺,熬藥吃藥,以及空餘的時間就看書和看心理學的影片。先在coursera上看,然後發現很感興趣,反正閒著也沒事就報了一個簡單心理的網課,跟著學。我就當做心理諮詢了,這個學習的過程給我提供了一個第三視角來看待我所面臨的問題。
這種抽離非常有用,好像我變成上帝視角了,換了一個方式來看待我自己。就是一個以工作為生命的人,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做成了一些事,現在時代變了,不知道何去何從。
根本的問題就是,我要如何生活。
我首先想明白的是,不管做什麼工作,不管工作或者不工作,我要活著,而且是每天好好活著。我不想再過那種焦慮到死的日子了,我就做我想做,我能做的事情。於是我一邊找工作,一邊想我想幹什麼。因為考過GRE和託福,我就業餘時間教教英語,同時找工作。
在找工作這件事,其實我很受挫,我發現沒有什麼工作我想做,和過去那種激盪的時代相比,現在的工作都顯得很平庸,我能想象到自己做這個工作是什麼狀態。如果是為了錢工作,我幹嘛當初要從大廠辭職,我就是想探索下除了做本職工作我還能做什麼,或者什麼讓我感到激動,或者我還願意探索什麼東西。
我對人很感興趣,這個事情其實沒有變過。以前做市場是對人如何被影響,做決策感興趣。現在經歷了這麼些,我對人的心理產生了興趣,心理疾病是怎麼影響一個人,或者說人的心理怎麼就生病了?學習這個方向的東西我不會感到厭煩,而是感到充滿好奇,上課也很積極。
說實話,我這種小鎮做題家,從來沒有享受過學習,享受過校園,高考就是為了考大學,考了大學對喜歡的專業不感興趣,天天在外面浪,我沒有真正的享受過校園生活和校園學習。工作之後的學習是邊學邊實踐,在做中學習。我是挺想回到校園去學習一個我喜歡的專業的。去讀一個心理諮詢碩士是我當下最想做的事情,於是我開始了第二年的申請。

下篇:被行動改變
此時的我沒有心理本科背景,沒有工作經驗,只上過幾個月的心理諮詢的網課。其實機會很小,諮詢的tutor也直白的說了,可能性比較小。不過此時我的心態已經變了,就試試唄,不行明年再來,如果真的想做這個方向,晚1年也不是什麼很重要的事情。
申請的過程和去年比較不同的是,我變得很有耐心,我拿獎的這個學校essay寫了30多版,我很想把自己表達清楚。雖然這個學校其實是機會最小的,排名高,競爭激烈,我的機會很小,但是我很喜歡這個學校。我和她們的學生代表溝通,看老師的論文,過程中感受很好。於是我就想,被拒也無所謂,至少我盡力了,我不後悔。
一邊申請,一邊我開始心理諮詢的熱線實習,這個實習其實在我開始的時候申請已經做完了,如果為了申請我其實沒必要做。我決定繼續做,我想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對這個方向感興趣。在實習過程中,我聽到千百種人生,我不知道為什麼,這給我帶來某種力量,人真複雜,人真單純,人真有意思啊。我其實感到我在被改變,被和人的互動改變。
在等待的過程中,我決定換一種方式應對,去年那種天天刷手機,焦慮到死的日子我再也不想過了。就算被拒了,我就不活了麼?所以我每天早睡早起,沒事就開始學習新樂器,健身,狀態其實很不錯。我甚至已經開始想如果申請失敗,之後我繼續嘗試什麼,已經開始做相關的嘗試。
我先收到2封別的學校的拒信,而且是保底校的拒信,我內心已經覺得希望不大了,所以我就繼續做計劃做的事情。結果就在一週後的某天早上我居然收到了夢校的帶獎offer。這真的是實現夢想的感覺,很夢幻,我曾經說過的每句話都實現了,我想去一個學校風景好,氛圍好,專業力強的地方讀書,最好有獎學金,生活成本低。
按照各個維度來說,GPA、背景、經驗我都不可能拿到這麼好的結果,就像去年按照各個維度我都不可能全聚德一樣,因此我覺得申請中不光要看客觀存在的東西,還要看很多隱形的東西,文書寫得如何自然不用說,和學校的溝通,對學校的瞭解,這些很重要,尤其這種人文專業,你抱著什麼目的去交流其實很容易被識別。
說起來也有點玄學,給我上課的英語老師是個美國老太太,她就在聖路易斯,我在文書中提到過她,因為我確實覺得如果能經常和這樣的好朋友一起見面是非常不錯的事情,我們倆都幻想過這樣的場景,沒有想到真的實現了!
結尾
回顧整個申請,我覺得我對自己認識更深刻了:我就是這麼一個像雜草一樣生命力很頑強的人,我認定的事情我一定會堅持做到,我在意價值和意義。我不是人群中最聰明的那個,不是一開始就閃耀的那個,但是我認定的目標,我會克服各種困難,堅持做到。我熱愛自由,我衝動,我經常犯錯,可是,我不會倒下,我會爬起來繼續探索。
我想這是很多小鎮做題家的特點,堅強,努力,有韌性,什麼都靠自己闖,身後沒有人,沒有那麼聰明,沒有那麼圓滑,因此很會走彎路,可是不要緊,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21歲時候的夢想,36歲的我實現了,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我特別討厭現在社會上一種風氣,35歲裁員,35歲這個那個,好像35歲大家都死了一樣,不配追求夢想,不配做新的嘗試,你就安靜的死吧。因此我內心有一種勁兒,就是我必須得活好了,我想證明35歲的人也可以繼續追求夢想,35歲不是死了啊啊啊啊啊。
以前New Balance 有一句廣告語叫做,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回想起來,這一路走來,考GRE讓我重新獲得專注學習的能力,申請失敗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到底為什麼要讀書,接下來10年我想做什麼,學習心理學的過程療愈了我自己,我確實在這個過程中變得更成熟,更自洽。
有時候我覺得小鎮做題家挺慘的,透過高考看到外面的世界,然後發現讀書好並不是人生的萬能解藥。看起來大家好像是在一起學習,平等的競爭。等真正走到社會才明白,競爭的是家庭資源,自己就是家裡最好的資源,背後空無一人。想做什麼都只能靠自己探索,撞得頭破血流的,才好像有那麼點競爭力,一轉頭30多了,在規則中摸索被規訓,又掙脫想看清真實的自己。
起起伏伏,高高低低,就一路走一路看風景好了。

寫給BeBeyond
這倆年的申請,最終能成功,我覺得是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結果。其實說要申請心理諮詢的是我,決定上網課的是我,去實習的是我,一遍遍考試的是我。BeBeyond 在這裡面起到什麼作用呢?
我覺得作為一個純大陸本科工作背景的同學,最重要的是幫我去了解美國學校的申請是怎麼回事,怎麼寫文書,為什麼中式文書不work,什麼東西要放簡歷上,怎麼來看一整個package,要把哪些東西放進去。對於真的要去留學的同學,我覺得這個方式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習西方思維,提前進入狀態,而不僅僅是完成一個申請。
從我留學的目的來說,看世界,開拓視野,豐富人生經歷,這種思維的訓練相當於讀書之前的預科,提前瞭解下我想去的地方是如何思考的。
感謝幫我改了十多萬字文書的詹叔,一直提供心理支援的Mandy女士,那些已經失聯但是曾經幫助過我的同學,去到HBS的小C,Fuqua的小J,拿到offer或者放棄offer的小L,小R和小S,謝謝你們。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