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達峰和碳中和對中國意味著什麼(1/3)

文/老C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不容易,是有風險的。但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產業更新的機會。
1、
這篇文章是去年寫的,後來一直沒發。
十年前的2010年,柴靜訪談丁仲禮院士的那段訪談影片,相信很多朋友還有印象。那次訪談是在2009年氣候變化哥本哈根會議後進行的。當時,丁院士把柴靜懟的啞口無言。雖然我們總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在當時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人均碳排放量遠低於美國,而歷史累積碳排放量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都低於美國。

1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碳排放總量已經達到了美國的2倍,人均排放量也超過了歐盟和英國。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這三個英語國家,人均排放量還是遠遠高於中國。至於歷史累積排放量,中國既低於美國,也低於歐盟,人均更不用說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其實還是可以理直氣壯的說,要減碳排放,還是應該發達國家減,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
當時丁仲禮院士說的好:2009年的氣候變化峰會涉及一個根本問題:中國人是不是人,中國人要不要發展,憑什麼你美國能肆無忌憚排放二百年,我們中國就必須為碳排放買單?

2、
十年過去了。時過境遷。十年後,我們卻給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答案。
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在2030年力爭做到“碳達峰”,2060年力爭做到“碳中和”。美國、歐盟、日本這些國家也不過承諾2050年做到“碳中和”,只比中國早了10年。美歐日這些國家,一方面早已經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遠高於中國,另一方面,他們的高耗能產業普遍已經轉移到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內部的能源消耗壓力本來就小。
最近,中國又承諾將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專案。
這是一個非常大,雄心勃勃的政治承諾。為什麼十年前哥本哈根議定書談判,中國只承諾了單位GDP的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並未承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時間?而2020年,則明確給出了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為什麼在碳排放上,2020年的中國和2010年的中國表示了完全不同的態度?
這個目標可不容易,挑戰極大。歐盟在1990年前就已經碳達峰了,從碳達峰到2050碳中和規劃了60年時間,美國在2007年也碳達峰,到2050碳中和也有40多年時間。而中國從2030年碳達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30年。
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反對意見也很多。很多人,包括一些專家都認為,入世後,中國的各行各業會迅速被外資佔領,中國的本土企業在外資巨頭面前將不堪一擊。在當時,入世也是一個不容易做出的,風險相當大的決策。但20年後回過看,中國入世這步棋,走對了。
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這個目標實現起來不容易,是有風險的。但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產業更新的機會。
3、
要了解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這步大棋,要理解中國目前經濟領域面臨的挑戰。
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可以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來形容。前有堵截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的打壓,後有追兵是越南、印度這些更窮的國家,企圖複製中國的成功模式。
日本的經濟學家,提出過一個理論叫“雁行模式”,認為,日本應該把失去比較優勢的邊際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這樣日本就始終能把持產業鏈的最高階,賺取最豐厚的利潤。雁行模式,本質上是一個等級森嚴,上下分明的模式,為頭雁服務的。頭雁吃肉,雁翅喝湯,雁尾能剩點渣子。
日本的雁行模式都沒有取得成功,中國更不可能採納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這種雁行模式。
中國的崛起,和日本、亞洲四小龍的崛起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說日本韓國的崛起,是在左擠擠右擠擠,在發達國家俱樂部裡面給自己擠出了一個位置。如果中國有一天進入了發達國家俱樂部,那就是翻天覆地的,掀桌子式的巨大變化。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俱樂部,一百多年來其實都沒怎麼變過。百年前的八國聯軍,英法德意美俄奧日,今天的G7,美英法德意日加。除了俄羅斯被踢出去,奧匈帝國解體,還是之前的老面孔。
根據IMF的定義,發達國家包括以下幾個:

這些國家的人口總數大概是11億人左右。而進入這些國家的門檻是人均GDP 1.7-1.8萬美元(拉脫維亞和希臘)。按匯率計算,2020年中國的人均GDP是1.05萬美元(2021年1.25萬美元了)。差距還有,但已經不是不可逾越的了。中國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是在2011年,到2019年突破1萬美元,花了9年時間。如果中國人均GDP以每年5%的速度再漲10年,就差不多達到1.7-1.8萬美元,進入發達國家的門檻了。
這意味著什麼?一頭大象,衝進了發達國家俱樂部。發達國家的總人口,一下子擴大了一倍多。從11億人,上升到了25億。
IMF的這個清單中的發達國家,基本都屬於百年前的列強範圍內。人口有相當規模(3000萬以上)的,新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的,只有一個國家,就是韓國。
5000萬人口韓國進入發達國家俱樂部,需要什麼樣的努力和資源? 三星、現代、LG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告訴了我們答案。而14億人口的中國變成發達國家,需要什麼呢?
中國的人口數量,以及地區發展不均衡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像日本搞雁行模式這樣,只保留高階產業,把中低端轉移到其他國家去。高階產業養不活這麼多中國人,創造不了讓十四億人進入發達國家的奇蹟。畢竟,今天靠所謂高階產業供養的全部發達國家的人口,也只有11億。
中國想發展,一方面要在高階產業努力追趕發達國家,一方面要守住已有的中低端產業,而隨著人均工資水平的提高,中低端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一定會逐漸下降。怎麼辦?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就是“前有阻截,後有追兵。” 怎麼破這個局?
破西方國家的堵截,我們就只有潛下心研發,突破“卡脖子”的技術難點。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只能結硬寨,打呆仗。
那怎麼封堵後面可能的追兵呢?虎視眈眈,想複製中國奇蹟的發展中國家為數不少。
十年前的2010年,我們說,碳排放問題,是發達國家的打著環保的名義,阻止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碳排放權是基本人權。
而2020年,我們就承諾2060年要碳中和了。
4、
在奧巴馬搞TPP的時候,我憂心忡忡。我們運氣不錯,特朗普上臺,搞什麼製造業迴歸美國,把TPP廢掉了。
所謂的美國製造業迴歸,是根本不可能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美國人已經習慣了高大上的各種“高階產業”,沒人願意回頭去做傻大黑粗的中低端製造業。製造業失去的那些崗位,是永遠不會回到美國了。
真正對中國經濟最危險的,是美國和西方國家試圖在亞洲扶植起一個或多個新的“中國”,把他們的供應鏈轉移到這些國家去。越南是一個扶植物件,但更危險的是印度。
西方世界一直很看好印度。各種書籍和論文都想盡辦法證明印度比中國潛力更大。中國人卻普遍瞧不上印度
印度人傻嗎?懶嗎?
印度人,至少一部分印度人不傻,也不懶。在美國的印度人普遍比華人混得更好。美國大公司的CEO和高管中,華人寥寥無幾,印度人比比皆是。
在美國的印度人也挺團結的,至少比華人團結得多。在美國公司,如果一個印度人當上了高管,很快他就是提拔一串印度人。
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好,自然環境也不差,耕地面積比中國還高。
如果說,印度的缺點是什麼?就是印度獲得獨立的過程太簡單了,沒有經過血與火的錘鍊,也缺乏一個像中國共產黨一樣的強而有力的政黨。
但印度的人口規模、地理條件、和西方國家的關係,決定了印度是一個危險的追兵。
然而,怎麼堵截追兵呢?我們也沒法攔住其他國家的發展,也沒法攔著西方國家向印度越南這些國家轉移供應鏈。除了繼續發展我們自己的經濟,增強我們的競爭力外,還有啥辦法嗎?
記得在2010年,我們反對碳排放限額,認為這是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政治正確為名義,試圖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手段。
今年是2021年,再過10年,我們也即將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了……
中國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印度在壓力之下,也承諾在2070年要實現碳中和。
如果說中國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挑戰巨大,但同時也蘊含巨大機遇。印度2070年碳中和這個承諾,如果是認真的,就是自己給自己挖坑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