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鐵馬
· · ·
有人說,中國人低碳環保的理念,總會在某個年齡段被觸發。
北上廣深白領圈流行“袋迴圈”,奶茶袋變收納袋、便當袋;打工人興起“自帶主義”:咖啡杯、購物袋是出門標配;吃飯也從“好吃”到“吃好”,喝奶會選擇“魔法牛奶”(魔法牛奶:每生產一盒奶地球上就會減少一份碳排放)、用蒸煮類低脂餐代替油炸食品,既健康又低碳。
當喝一盒牛奶能減碳、重複用一個袋子更環保省錢、少吃油炸能健康……低碳生活就不再是刻意為之的負擔,而成為了理性消費的最優解。
在這場全民低碳轉型中,乳製品行業扮演著關鍵角色。作為貫穿“牧場-工廠-餐桌”的超長產業鏈代表,“乳業減碳”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
1.
/ 長期主義的勝利:
伊利第12個低碳月的堅守/
減碳的長期主義,是把可持續發展變成企業基因,不久前伊利集團召開“第三屆零碳聯盟暨低水足跡倡議聯盟峰會”,成為了我們觀察乳業減碳的生動切口。
早在2007年時,伊利首次提出“綠色領導力”,並於此後進一步升級為“綠色產業鏈戰略”,倡導“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三位一體的理念。
2014年,伊利發起了第一個“伊利低碳月”,到今年6月伊利迎來了第12個低碳月。12年間,伊利已經建成了5家“零碳工廠”、推出了6款零碳產品,44家工廠榮獲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總數位居行業第一。

▲伊利集團副總裁徐克致辭
特別是伊利還創新地探索出一條全鏈減碳的新模式,從水足跡和碳足跡兩條路徑出發,提出了“雙足跡”解決方案,克服了乳業產業鏈長、減碳難度較大的行業性難題。
伊利在碳足跡上,構建了全產業鏈減碳體系:
上游打造綠色牧場,透過光伏發電和沼氣發電推進碳中和牧場建設;中游建立、完善能源管理體系,透過採用可再生能源、最佳化能源結構、提高工廠能源利用效率,包裝領域也在研發可回收設計、高阻隔PET等技術,持續引領行業綠色轉型;下游則建立起“零碳聯盟”,現在伊利“零碳聯盟”的154家成員中,90%的聯盟成員完成了低碳轉型,10家企業獲得了“2025全球供應鏈低碳先鋒”榮譽。
水足跡,則與碳排放息息相關,每使用、排放1噸水,會產生至少5公斤的碳。2023年6月,伊利集團成立“低水足跡倡議聯盟”。
在聯合國水事大會上,伊利提出的“低水足跡倡議LWFi”獲批。截至2024年底,伊利已完成3種產品和5家工廠的水足跡認證,34家工廠累計獲得“節水型企業”稱號。此外,伊利啟動了668個節水專案,覆蓋100%的生產經營場所,每年節水總量超過200萬噸,水回用率達到15.13%,替代水源(灰水、雨水、汙水)利用率達到7%。現在“全球低水足跡倡議(LWFi)聯盟”已經吸引了60家全球合作伙伴的加入,4家工廠獲評“2025年度節水標杆工廠”。
從當年“綠色領導力”的初心到“零碳聯盟”的全球實踐,“雙足跡”方案正開啟乳業減碳的更多可能。伊利也在印證:真正的行業領軍者,不僅要創造商業價值,更要創造生態價值。
2.
/ 成為“鏈主”,
身上揹負著哪些責任?/
在這場減碳馬拉松中,伊利還有了新身份,那就是——鏈主。
2025年,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成立25週年,在這個里程碑上,該組織發起了“可持續發展鏈主聯盟”專案,聯合各行業的鏈主企業,助力提升供應鏈的韌性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伊利則成為中國第一批入選“鏈主”聯盟的企業。
先明確一點,“鏈主”不是權力,而是責任。當每頭奶牛的嗝、每輛冷鏈車的軌跡、每個包裝盒的碳足跡都被精確管理時,中國乳業的減碳未來才真正可期。
為了給產業鏈夥伴的減碳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援,伊利作為鏈主打出了“定標準、建平臺、育人才”這套組合拳。
招式1:定標準
在可持續發展領域持續深耕,伊利構建了覆蓋低碳、水資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立體化實踐體系。並且透過19年不間斷髮布《可持續發展報告》、8年持續向全球披露《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4年系統釋出《零碳未來報告》以及2年連續推出《全球低水足跡倡議報告》,伊利建立了業內最完整的ESG資訊披露矩陣。尤為突出的是,伊利《可持續發展報告》連續6年獲得“五星佳”最高評級。
而伊利不僅自己減碳做得好,還參與編制了12項國際、國家標準。就像給整個乳業行業制定了統一的“碳排放計算器”,讓所有企業都能用同樣的方法算清楚碳足跡。這樣整個行業就有了共同的“環保度量衡”,避免各算各的賬。
招式2:建平臺
在這次峰會上,中國乳業首個碳管理運營平臺宣佈正式運營,這就像中國乳業迎來了一位“碳管家”。從牧場的每一株小草,再到超市貨架上的每一盒牛奶,它都能精準記錄整個“碳足跡”,覆蓋了從原料種植、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到終端銷售的全產業鏈碳排放核算。
另外,首個碳管理運營平臺已經做到了伊利工廠全部上線,不僅能讓70多個核心產品在平臺完成碳足跡核算,還實現了新產品碳足跡上線“預測核算”。目前已經有10家供應商加入了這個“減碳俱樂部”,藉助平臺的力量,給乳業裝上“碳導航”。

▲中國乳業首個碳管理運營平臺正式運營
招式3:育人才
綠色轉型離不開人才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伊利集團正透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覆蓋政策研究、技術研發、產業應用的全鏈條低碳生態。
作為“鏈主”企業,伊利已經連續多年開展碳盤查和碳足跡培訓,參加培訓的員工來自伊利在全國各地的工廠,最終實現關鍵崗位全員在獲得碳盤查核算證書後“持證上崗”。
同時,伊利也將雙碳管理培訓列為供應商高管培訓班的必修課,併成立“供應鏈能力發展中心”,為合作供應商提供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全方位專業培訓。可謂手把手教大家玩轉“碳中和三十六計”。從理論到實踐,從生產到管理,打造了一條完整的綠色人才生產線。
從一頭牛的碳排放到一杯奶的碳足跡,從一家工廠的節能減排到整個行業的協同行動。這些看得見、算得清、管得住的減碳實踐,正在重塑中國乳業的發展模式。當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開始用“低碳語言”對話時,伊利作為“鏈主”企業所推動的,不僅是低碳技術的革新,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
3.
/ “低碳蝴蝶”的振翅:
推動消費行業邁入“未來競爭”/
2025年,當中國供應鏈ESG元年的大幕徐徐拉開,那些提前佈局綠色發展的企業就像一隻只蝴蝶,每一次扇動翅膀,都在掀起一場靜默而深遠的變革。
在供給端,低碳生產也是技術實力的護城河、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對於乳業來說,一方面,光伏牧場、零碳工廠等創新實踐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生產每單位產品的能耗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數字化碳管理平臺的應用優化了供應鏈協同效率,使資源配置更加精準。特別是,環保投入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如伊利每年節能減排節約出的費用,能達到千萬級別。
在需求端,消費中堅力量們,從追求“價效比”到注重“綠價比”,這種消費態度的轉變,正在各個行業催生新的市場機遇。大到新能源汽車、一級能耗的大家電,小到一盒零碳牛奶,綠色消費正成為拉動內需的新引擎。
如伊利的6款“零碳產品”,暢輕蛋白時光酸奶、金領冠塞納牧有機奶粉、金典娟姍有機純牛奶、綺炫炫玲瓏黑巧開心果口味冰淇淋、金典限定呼倫貝爾有機純牛奶、金護0新增乳酪棒,都成為了細分賽道中的“大單品”。
在某種意義上,產品上的零碳標籤不僅是環保承諾,更代表著企業對未來消費趨勢的精準把握,是開啟新消費時代的密碼。所以,當企業將低碳作為核心戰略時,環保責任與商業價值就能形成正向迴圈。
“始於綠色,興於共贏,歸於美好。”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的這句話,道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真諦。
在“第三屆零碳聯盟暨低水足跡倡議聯盟峰會”上,伊利還聯合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等社會組織共同倡議“WISH2030美好宣言”,號召未來有更多的企業和夥伴加入生態圈,實現社會價值的“共創、共益、共享”。

站在第12個低碳月的時間座標上回望,這棵十多年前就播下的綠色種子,已成長為枝繁葉茂的產業生態樹——根系深入供應鏈每個環節,枝葉覆蓋著上百家合作伙伴,果實惠及億萬消費者。
可見,作為行業鏈主,伊利正以“標準制定者、平臺搭建者、價值共創者”的三重身份,推動中國乳業的低碳故事,從單點突破走向“全面開花”。
爆料請聯絡八妹微訊號:bamei2016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八妹的文章,記得點贊、分享及評論哦~
—end—
金八傳媒往期獲得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