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外籍回國養老群裡,很多話題如火如荼的展開著。
今天,一畝三分地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美國華人回國養老的原因,我們彙總在這裡,期待以後能與大家有更多總結分享討論。也歡迎您文末留言與大家一起分享您的看法和觀點。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美國退休後,想要過上舒適的養老生活,得攢夠146萬美元。
西北互助銀行(Northwestern Mutual)2024年1月對4,588名美國成年人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與2020年報告的951,000美元退休儲蓄目標相比,今年這一數字增長了53%,比去年的127萬美元增長了15%。

在日益高昂的養老公寓、醫療護理支出下,不但美國老人儲蓄目標“越來越高”,不少華人在老年後更是萌生了回國的念頭,而付諸實踐的人更是不在少數。
來美超過40年的華裔老移民索菲亞在接受鳳凰財經採訪時表示,美國馬塞諸塞州面向老人的輔助看護中心每月最少需支付4千至5千美元。
索菲亞稱,年滿65歲的美國老人可申請聯邦醫療保險卡(紅藍卡),用以享受優惠的醫療和藥物。
但紅藍卡不包含長期護理費用,一旦紅藍卡覆蓋的補助期過後,療養院護理費用每天高達數百美元,一些老人因無法承擔高額費用,甚至不得不將房產進行抵押,以獲得每月固定的護理費用。
索菲亞稱,“即使是美國當地的老人也不情願入住輔助中心,何況語言受限的華裔老人,高額療養費是一方面,入住者投訴輔助中心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還有一些生活在美國的老年華人表示,中國的老人有90%是為了幫子女帶小孩才來美國,而這裡的生活並不適合老人養老。
78歲的施先生稱:“老年人70歲以後生病機率較大,我周圍特別是一些剛到美國的老人對於今後看病就醫非常擔憂。很多老年人不講英語,不習慣開車,而美國很多州走出去幾乎看不到多少人,這種“啞巴式”生活,讓我們感到很孤單。
醫療護理成本高、生活孤獨、語言障礙,導致許多人選擇了回國養老。

而這背後更是有深層的原因。
在美國,退休金制度一直存在爭議。退休老人通常可以選擇三種退休金形式:聯邦政府的社會保障金(Social Security)、職業退休金(Pension)、以及個人儲蓄。
然而,這些退休金的“前景”都不樂觀。據BBC報道,社會保障基金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預計將在2037年破產。
個人儲蓄也受到華爾街金融風暴的影響,許多美國人的投資和房地產價值縮水。
職業退休金方面,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再提供傳統的退休金計劃,只有政府公務員和工會的退休基金成為最後的避風港。
正因為此,許多在美華人正在掀起“退休回國養老潮”,這背後有三個主要原因。
美元在國內更值錢
早在2007年,就有媒體報道過華人回國養老潮。來自灣區的華裔購房團在蘇州簽約買下了23套國際公寓,購房者多是在灣區生活超過15年的華人工程師。
這些華人表示,“以後想回國養老。”在美國賺美元,再把錢存起來拿回國內花,怎麼樣都划算。
一位網友表示,她每月都會將收入的一部分寄回國,存起來以備將來回國養老。
醫療費用較低
美國,醫療費用高昂,預約醫生需要等待幾個月,許多人無法負擔高額醫療費用。
一位從臺灣移民到洛杉磯的王先生計劃明年搬回臺灣養老。他表示,“美國醫療保險費用漲得太高,快要負擔不起了。”
他原本為了孩子的教育而來到美國,現在孩子們已經長大,他的任務完成了。
然而,他的健康狀況惡化,醫療保險費用上漲,讓他感到壓力過大,決定回臺灣養老。

圖源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王先生說:“臺灣的醫療費用便宜,醫生水平高,預約速度快,我的退休生活質量有保障。”
另外一個例子,一名退休的華人說:“去年我在美國被診斷出腫瘤,必須住院手術,結果拿到了幾十萬美元的賬單,手術還要等一個月才能做!”
她決定回國內治療,現在每隔三個月回美國一次,身體逐漸康復。
文化氛圍親切
在中國的大城市和一些較大的社群,已經建立起了針對海外華人的服務和社交網路。這些社群不僅提供了適合老年人的生活條件,還組織各種活動和社交機會,讓回國養老的華人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有華人表示:“現在國內大城市的生活很舒適,生活條件和國外沒有差別,對老年人來說,生活習慣更容易適應。”
回國可以使用熟悉的母語,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和交流。中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對於許多華人來說是熟悉和舒適的,從飲食習慣到節日慶典,從日常的生活習慣到傳統的節日活動。
回國養老也意味著可以更接近家庭成員和親朋好友。許多在海外工作的華人在退休後希望能夠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
在美國華人“老年回國潮”的背後,很多華人表示自己想要落葉歸根。
你會考慮老年後回國養老嗎?歡迎評論留言你的觀點:)
>> 報名參加更多家長活動,策劃組織各類家長活動,成為家長志願者,加入社群,敬請聯絡@湯圓(微訊號:tangyu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