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五次提及: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推進建立長護險制度

我看到 介面新聞記者  呂文琦的一篇文章。政府工作報告五次提及: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推進建立長護險制度。
有一點非常犀利是關於個人養老金制度。2022年我國建立了個人養老金制度,並在36個先行城市(地區)啟動。截至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開立達5000萬戶。但存在“開戶熱投資冷”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消費者對養老產品瞭解不足、投資市場波動以及銀行理財經理對產品不熟悉等。全國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議加強宣傳、加大稅收激勵、最佳化服務流程等,以提升年輕人參與積極性。
從我個人的角度看,個人養老金制度目前對大多數人可能意味著節稅,但長遠看,這會成為一個必備。從養老置換率的角度看,必須面對老年之後的基礎養老和現實生活需求。目前的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給到我們的養老費用,是不夠花的。如果從心理上來看,疾病治療上,都必須面對養老的現實難題。
話不多說文章列在這裡:
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報告》中,“保險”出現頻率多達五次,涉及養老、醫療和農業三大領域。
具體來看,包括:
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在全國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2022年4月出臺的《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標誌著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建立。同年11月,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正式啟動。隨即,人社部確定併發布了個人養老金先行城市(地區)名單,涵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6個先行城市(地區)。
從試點資料來看,2023年個人養老金賬戶累計開立達5000萬戶,參與人數已達2022年全國納稅人數的76.8%。但目前繳存人數僅佔開戶人數的22%,而人均繳存金額僅約2,000元,遠遠低於個人養老金賬戶1.2萬元的繳存上限。投資人數僅佔繳存人數的62%,實際投資人數僅為682萬。
為何個人養老金制度遇到“開戶熱投資冷”?
根據此前介面新聞的調查,雖然養老產品琳琅滿目,但對於消費者而言,選擇時難免有“兩眼一抹黑”的情況。同時,投資市場的波動也打擊了消費者的積極性。介面新聞在走訪過程中還發現,作為個人養老金主要入口的銀行,部分理財經理對於個人養老金產品並不熟悉,無法給出有效的購買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太保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認為,年輕人尤其是90後雖然在開戶人數上佔到整體的30%,但在參與配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繳存和投資時均有所顧慮。除了年輕人對個人養老金制度缺乏瞭解外,還存在缺乏養老儲蓄觀念,缺乏風險意識,對養老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表示懷疑的情況。
對此,周燕芳建議,加強個人養老金的宣傳,推廣養老金融知識,提升年輕人參與積極性;加大稅收激勵,差異化設計,引導長期參與;針對年輕人差異化設計產品,提升個人養老金吸引力和靈活度;最佳化服務流程,降低個人養老金的選擇門檻。
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儁生向介面新聞表示,與第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具有去中心化、獨立性、精算中性等制度屬性,理論上可覆蓋所有人群。
朱儁生建議,未來可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財稅政策。比如領取時對投資收益部分做免稅扣除;同時,適時提高享受稅惠的繳費額度,建立抵扣額度與社會平均工資增長指數化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另外,還可以考慮採取直接財政補貼方式,更能激勵低收入群體參與。
長護險制度大有可為
自2016年以來,我國在49個試點城市率先引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截至2023年12月,長期護理保險覆蓋參保人數約1.7億人,透過失能等級評估、享受待遇人數累計超200萬人,支出基金約650億元,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來,為豐富保險產品供給,加快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滿足人民群眾特別是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保障需求,原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於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自2023年5月1日起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
具體來說,轉換方法有兩種,保單貼現法,適用於已進入護理狀態的被保險人,將原本在身故等保險責任發生時才能給付的保險金,透過保險金折價的方式提前給付給被保險人。精算等價法,適用於尚未進入護理狀態的被保險人,將壽險保單的部分保險責任轉換為長期護理給付責任,為被保險人提供未來可能的長期護理保障。
長期護理險被一些業內人士認為是在利率下行時期保險業的下一個增長突破口。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2022年釋出的《中國商業護理保險發展機遇——中國城鎮地區長期護理服務保障研究》預計,我國城鎮地區老年人長期護理服務需求將在2040年達到近6.6萬億元,約相當於當前水平的5倍。
創必承集團CEO、中山大學金融系專業碩士導師孫明展向介面新聞指出,“隨著人均壽命的增加,對於90後群體來說,需要被看護的時間大大延長,可能會到10-15年。”
而保險作為風險管理手段,可以從化解長壽風險中尋找增長點,死差恰恰是保險行業最應該去透過產品創新想辦法擴充的。“如果把之前利率的長期承諾變成一種長護條款,假設平均需要看護的時間為10-15年,但險企以看護18年定價,那可以產生利潤空間,且這部分空間與利率無關。這既解決了客戶在長壽時代可能遇到的問題,又為險企帶來利潤,這就是死差可以創新的地方。”
原大家財險總經理施輝表示,護理險未來需求量很大,但挑戰在於服務端的專業能力的建立,目前中國醫療系統自成體系,保險在其中較難培育自己的專業能力,未來如何建立能提供醫療護理的養老機構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提出,長護險評估體系、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他建議,完善評估體系,總結各地試點經驗,探索在全國層面形成統一規範的評估標準和專業獨立的評定機制。在服務體系上,全方面統一關於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照料專案和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專案內容,形成服務清單。另外,還需要完善監管體系,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嚴肅處理。


過去10年,我只做了一件事,見證報道中國 TO B雲計算和軟體行業的發展。作為記者,第一個報道阿里雲“去IOE”的里程碑事件;深度剖析了騰訊會議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從0到1記錄飛書、釘釘的創立與發展。創業4年+,已深度專訪300為中國 SaaS 行業創始人。被信任與專注,是長期報道TO B行業,深入我骨髓的服務基因。口罩前後,一級市場鉅變影響創業環境,財務管理專業出身,我研究了信託、高階醫療,我會以杭州AIA為核心,發起我的第二曲線。
加入讀者群、應聘我的團隊都可以:
最近我會在深夜電臺「醬香宇婷」影片號,不定期出現,閱讀《天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