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

目前已有多款養老機器人產品亮相,應用場景涉及老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將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

文|《財經》研究員 丁豔

編輯|楊芮 袁滿
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16臺身穿花棉襖、手持紅手絹的銀色人形機器人,踩著《春節序曲》鼓點,在舞臺上扭起了秧歌,這一幕迅速引發全球熱議。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人形機器人如何賦能養老產業引人關注。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釋出由中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效能準則》(下稱《標準》),其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
此項《標準》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徵,基於老年使用者所需的輔助支援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效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訊支援,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援,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援,資訊和資料管理效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據介紹,此項標準的釋出實施將引導養老機器人制造商精準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需求,進行養老機器人產品的設計開發,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進一步引領打造養老機器人產業新賽道。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話題也在近日登上社交平臺熱搜,引起廣泛討論。諸多網友表示,“非常需要,存錢買機器人,期待養老機器人早日進入普通家庭。”需求背後,是當前養老服務資源不足的困境。截至2023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佔總人口比重達到21.1%。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今後較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基本國情。
從當前養老機器人落地情況看,在去年舉行的第十屆北京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已有多款養老機器人產品亮相,應用場景涉及老齡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諸如,多功能翻身旋轉床,具有抬腿、升降、旋轉等功能,可幫助失能臥床老人“翻身”;移動雙臂護理機器人,可以透過力覺、視覺、觸覺等多源生理資訊,識別失能老人的精準意圖和護理舒適度感知,輔助失能老人翻身、倒水、餵食等,也可以進行日常掃地、拖地、整理歸納等。
如此,養老機器人走進普通家庭還有多遠?據瞭解,針對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養老需求,市面上已有形態多樣的養老機器人。比如,針對獨居老人的安全和情感需求,江蘇無錫一家科技企業研發的大頭阿亮智慧養老機器人,能隨時關照老人吃藥、吃飯和休息,甚至還能提供新聞播放、網上購物等服務。
不過據媒體公開報道,雖然智慧養老助老機器人供給質量已經顯著提高,但在應用層面仍面臨規模化推廣與適用性等方面的挑戰:一方面,在技術上,產品的感知與互動能力仍需提升;另一方面,成本高昂也是推廣難題。上述江蘇無錫一家科技企業總經理冉承龍表示,目前市面上的養老機器人主要是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智慧護理機器人,比如輔助康復類、輔助護理類等。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有更多細分領域的機器人產品投向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全景圖譜》顯示,從當前的市場環境以及各企業研發、產品落地進度來看,中國的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將會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4年中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79億元,未來五年將會以15%左右的複合增長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9年,中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59億元。
宇樹科技創始人兼執行長王興興表示,“2025年人形機器人會達到‘新量級’,未來依靠機器人養老是100%的事情。”
近年來,中國發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勵養老機器人等智慧養老裝置的發展。例如,2021年釋出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了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和措施,其中包括支援發展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去年10月釋出的《關於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引導國家智慧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養老)和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單位聚焦養老服務消費需求,創新開發智慧養老新技術新產品。
從頂層政策框架來看,2025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描摹了中國未來養老的新藍圖,“到2029年,養老服務網路基本建成;到2035年,養老服務網路更加健全,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2024年11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即對深化新時代養老服務改革發展有關舉措進行了研究。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發展,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與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將更為明顯,將給中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挑戰,需要積極穩妥應對。
責編 | 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