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9歲男孩錯付車費後自殺,聽完他最後微信語音訊息,我發現壓垮他的不是900塊錢

文 | 小樹媽媽
原創文章,其他公眾號轉載請後臺輸入“授權”
這幾天,大家看到那個19歲男孩因為車費自殺的新聞了嗎?我看完心裡特別難受。
男孩叫小郭,為了減輕家裡負擔,來上海打工。
沒想到他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就成了絕路。
剛來到陌生的城市,人生地不熟的小郭選擇了打車。
原本100塊的車費,孩子到家才發現,自己誤轉成了1010元。
郭先生從弟弟手機裡找到的支付記錄。圖/受訪者提供
他當時就聯絡司機,各種解釋、哀求,可惜對方卻始終沒有回應。
弟弟曾要求司機返還車費。圖/受訪者提供
堂哥帶小郭去報警,警方提供車牌後,也就止步於此。
沒人能想到,努力失敗後,這個19歲的孩子內心遭遇了怎樣的風暴。
幾天後,他選擇了喝農藥自殺,家人最終在蘇州發現了他的遺體。
讓我特別難過的是,這個孩子最後的語音裡,還在為家人考慮。他說:“過幾天再和家人說吧”。
那個時候他已經走了極端,但還在希望家人能夠晚一點知道噩耗,能夠多過幾天平靜的生活。他心思細膩敏感,自己默默承擔了太多。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900塊,至於走到這一步嗎?
其實看了詳細的報道以後,我很能理解小郭的心情:
他的家境不好,父親生病沒有收入,一家五口人,只靠母親一個人打零工餬口。
900元,對這個家庭而言,是沉甸甸的數字,是母親很多個日夜的辛勞。是他在大城市上海找到工作前,救命的稻草。
所以不難想,小郭心裡得有多難受?他一定非常的自責、懊悔,覺得對不起爸媽,覺得因為自己的失誤把家拖垮了。
再加上司機不理不睬的冷漠,讓他覺得這世界真壞透了,沒指望了。這些念頭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把他徹底壓垮了。
我們作為經歷過很多事情的成年人,會明白眼前天大的麻煩,咬咬牙最終都能挺過去。
就像戴建業老師說的:“人生的容錯率,其實大得很,超乎你的想象。” 
我在想要是當時,有人能拉他一把,或者他自己心裡能轉個彎,想著:“我還年輕,只要人活著,以後900塊、9000塊都能掙回來!” 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壓垮一個人的

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對事情的解讀

我們經常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很多時候遇到同一件事,不同的解讀,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普通家庭的孩子,平時可能不會遇到這麼極端的情況,但多多少少都會遇到一些煩心事兒。
有一類孩子可能消化情緒比較快,難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也有一類孩子,一遇到點不好的事兒,腦子就剎不住車,自動把後果想得特別特別嚴重,越想越可怕,越想越絕望,最後覺得“天塌了”“完蛋了”“沒活路了”。心理學上,把這種認知叫做“災難化思維”。
小郭在追款失敗後,很可能陷入了典型的災難化思維裡:
“丟了900塊 → 我在上海活不下去了 → 我把全家都害慘了!”
“司機不理我 → 這個世界太壞了 → 人生徹底沒希望了!”
丟錢這事兒本身已經夠糟心了,但在他的腦子裡,迅速升級成了““人生絕路”。
這種越想越壞的思維,就像給眼前的小水坑加上了滔天巨浪的特效,嚇得人根本不敢邁步,只想徹底放棄。
這種“往死裡嚇唬自己”的毛病,不少孩子都有。 比如:
一次考試考砸了,馬上想:“我是不是完了?以後都考不好了?考不上大學了?”
跟好朋友吵個架,就覺得:“他肯定再也不理我了,我在學校要孤零零一個人了,好丟臉好難過。”
不小心弄壞個東西,心裡嘀咕:“爸媽肯定氣死了,覺得我是個敗家子,不愛我了。”
慢慢的,事情還沒做,TA就自己先把自己嚇住了。
借用餘華老師的話來說: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
行未果,假象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一旦養成這種思維模式,孩子的人生就會開啟困難模式。
因為別的孩子,更多把精力用在解決問題,自我提升上;
而災難性思維的孩子,能量主要用來消化自己的負面情緒了。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前幾天,我看到一個帖子叫:你家的語言系統,決定孩子的認知上限。
裡面有句話,我覺得特別有道理:
“認知不是憑空長出來的,它靠語言搭建。你怎麼說話,決定了孩子怎麼思考。 ”
父母為了孩子能“長教訓”,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為某件事預設一個特別可怕的後果。
辦公室一個姑娘就分享過:
自己小時候經常丟三落四,鉛筆、橡皮隔三差五就得置辦一回。
為此,姥姥特別嚴肅的教育了她一頓。
“學生丟了筆,就像士兵上戰場丟了武器,你覺得丟了武器的兵,還能活嗎?”
老人的本意是好的,但在當時的她聽來,就是:“丟筆了,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學生”。
這種犯錯,就要自我否定的思維模式,讓她變得越來越謹小慎微,看待事情也比較消極。
後來某次看職場綜藝,她看到有個00後女孩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太好了,我又有機會學習新技能了”。
那一刻,他的內心特別震撼。
一個孩子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積極還是消極,往往是由家庭的語言風格塑造出來的。
父母自己越是鬆弛,越是允許孩子犯錯,孩子的心性就越是更堅韌。
因為他的安全感很足,知道犯錯了,天也不會塌下來。
甚至,他會把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而不是陷入恐慌中,無法自拔。

犯錯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應對

比起大人,孩子的世界真的很小。
我們眼中的小事,在孩子心裡,可能就是天大的事。
他們也就更容易陷入“越想越糟”的思維怪圈裡。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提出過一個擺脫災難性思維的4步法:
1、列出最壞的結果;
2、列出最好的結果;
3、列出最有可能的結果;
4、制定一個計劃來應對最有可能的結果。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他可能第一反應是:完了,我太差勁兒了。
但按照這四步走,他就會開始思考:
最壞:被老師批評、爸媽失望
最好:下次考好了,大家反而會表揚我進步
最可能:爸媽會不高興,但不會一直責怪我
應對:我可以找出錯題,好好複習,下次努力
你看,這樣一想,事情就沒那麼可怕了。
很多恐懼,都是因為模糊造成的。
當孩子遇到事兒,腦子裡過一遍這幾個問題,就會發現:
大部分事兒,根本就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糟。
當然,想培養出孩子“不怕事”的性格,父母還有很多事兒可以做。
比如你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也犯過類似的錯。
什麼小時候把作業弄丟,怎麼在講臺上說過後,
然後告訴ta你看,我現在不是好好的?
孩子聽到這些,會發現:原來大人也會犯錯,犯錯也不是世界末日。
比如事情發生後,多問問“然後呢”,“那咱們還可以怎麼辦呢?”
儘可能的把孩子的注意力,匯入到“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坐以待斃。
一旦行動起來,他就會發現:人生絕大多數問題,都是有答案的。
最後,就是一定要畫一條底線。
一定要告訴孩子:
無論你犯了多大的錯,能不能補救;
無論你遇到多大的事,有沒有辦法解決;
你要相信,爸媽永遠愛你,你永遠有退路可以走。
而這,才是一個孩子一次次站起來,真正的底氣。

文章之後,跟姐妹們預告一下近期的直播。我很期待的是咱們月底的歸一牛奶直播。家裡連著訂了好幾年的歸一娟姍牛奶,口感香醇營養又高,老人孩子每天喝,特別滿意。年卡到手價也跟普通牛奶差不多少,但品質高出一大截。直播間還有試喝體驗裝,一定要來試試。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也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