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關注美國媽媽網⬇️
有時候,孩子會喊腿疼,到底是腿在生長,還是腿有病了?在區分兒童腿部的良性疼痛(如“生長痛”或運動過度導致的疼痛)與潛在的嚴重疾病時,我們需要綜合分析症狀表現來識別。

“生長痛”:常見但成因尚不明確
“生長痛”這一概念已有近百年曆史,通常指兒童雙側肢體的非特異性疼痛。儘管具體病因尚未明確,大多數患兒的疼痛可以自行緩解,通常無需醫學干預。
該現象也被稱為兒童複發性肢體疼痛或特發性夜間疼痛,研究表明,3~12歲的兒童中約37%可能經歷這種疼痛。
關於生長痛的研究,涉及生物力學、肌肉疲勞、維生素缺乏、血液迴圈障礙,甚至心理因素等多個方面,但至今尚未有統一的理論解釋為何部分兒童會出現生長痛,而另一些不會。
它可能類似於成人的纖維肌痛(慢性疼痛綜合徵),但由於生長痛本身是良性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因此管理重點是休息、調整運動量和定期觀察。

如何區分其他型別的良性腿痛?
除了生長痛,兒童腿部疼痛還可能由骨骺炎、骨軟骨炎、距骨後部綜合徵(Os trigonum 綜合徵)或撕脫性骨折等引起。要正確診斷這些情況,醫生通常會結合詳細病史和影像學檢查進行評估。
如果孩子能準確描述疼痛部位,那就提供了關鍵線索,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
案例:被誤診的跟骨疼痛
一名11歲的兒童因雙側足跟疼痛持續20個月,此前,被醫生診斷為跟骨骨骺炎。
該患兒是一名冰球運動員,他描述疼痛主要位於足跟後部遠端,但並非跟腱附著點處,且左側比右側更嚴重。他的疼痛在左腳大腳趾屈曲和足底屈曲時最明顯,但上下樓梯或坡度變化不會加重疼痛,且夜間無痛感。
醫生最初建議服用萘普生(Naprosyn)、進行拉伸鍛鍊和固定。然而,幾周後疼痛仍未緩解,醫生懷疑可能存在其他病因。
根據患者病史和體檢結果,最終診斷其為距骨後部綜合徵,這是一種由於距骨後部的額外骨骼(Os trigonum)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會有這一額外骨骼,而即使存在,也不一定會引發疼痛。
針對這一情況,醫生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主要包括休息、固定、冰敷和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

警惕骨科疾病導致的腿痛
並非所有兒童腿痛都是無害的,某些情況可能需要密切觀察或轉診骨科進行手術治療。
例如:
-
股骨頭滑脫(SCFE):股骨頭從骨頸滑脫,導致單側髖部或大腿疼痛,需手術治療。
-
Blount病:影響脛骨生長板,導致膝內翻(O 型腿),可根據病情采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
-
Perthes病:股骨頭壞死,治療方式因病情嚴重程度而異。
如果兒童出現無法解釋的膝蓋或大腿疼痛,但膝關節X線檢查正常,醫生應考慮進一步檢查髖部,並進行影像學評估。

當腿痛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訊號
兒童腿痛也可能與外傷、鐮狀細胞病、癌症、佝僂病、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或感染等全身性疾病相關。
案例:誤診的踝關節扭傷,最終確診白血病
一名7歲男童因左踝扭傷就診,X線檢查未發現急性異常,但醫生注意到骨密度略有下降,患者無發熱、體重下降或其他疼痛症狀。
一週後,該患兒因右踝疼痛再次就診。X 線檢查受體位影響,成像質量欠佳,但骨骼排列和關節間隙正常,未發現骨折。
三週後,患兒完全無法承重行走,第三次前往醫院就診。醫生懷疑可能是骨髓炎(骨感染)或其他侵襲性病變,於是安排了MRI檢查。令人意外的是,最終骨活檢確診為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ALL)。
對於兒童來說,不明原因的骨密度減少是一個重要的警示訊號,尤其是對於平時活潑健康的孩子,這種異常情況應引起醫生足夠的關注。
兒童腿痛可能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也可能是潛在疾病的訊號,專業的醫學評估至關重要。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