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的“6歲男孩吃1000元西餐”挑戰:有錢人的育兒觀,好狠啊

作者小椰子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
最近,熱搜上掛著這樣一條影片,看得人震撼不已。
有位6歲的小男孩,媽媽轉了1000元給他,讓他一個人去吃牛排。
他帶著相機,氣定神閒地走進了一家西餐廳,拿起選單開始了點餐:
“我要一個牛菲力,七分熟。還要一個蟹肉糕,和一個牛排薯條。”
在等待上菜的過程他也沒閒著,對著選單練起了英語,那些單詞他基本都認識:
“Filte,牛菲力不錯,很好吃。Potatoes,馬鈴薯。Mushroom,蘑菇。”
菜上齊後,服務員們幫他把牛排切成小塊,他嚐了之後像個小美食家一樣,點評得像模像樣的:
“超級美味,像一塊肉在我的舌頭裡跳舞,也像一塊肉在我的舌頭裡生寶寶了,入口即化。”
後續還和經理聊了很久的天,稱讚了餐前面包的美味,最後掏出兒童手錶買了單,付了722元。
禮貌地和所有人道謝和道別之後,拎著給爸爸媽媽打包的麵包走出了餐廳。
全程大大方方、舉止得體得像個小紳士一樣,看得評論區裡很多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可怕的不是花1000塊吃個西餐,而是在6歲的時候花1000塊去吃西餐在他的意識裡是一件很普通正常的事。”
“佩服6歲就有這樣的表達力,還有見識。”
有人則曬出了自己的經歷:
“攢了兩月的錢去了一家高階餐廳,全英文選單還沒圖片看不懂。
隨便點了兩個菜100多,半天沒上菜,一問才知道點的兩個鋼琴曲。”
“怎麼會這麼從容,我25了,攢了很久的錢要去買包,在蔻馳外面坐了2個小時不敢進去。”
見過世面的小孩,真的不一樣,那種舉手投足間的自信、淡定、彬彬有禮,是裝不出來的。

類似的,前段時間還有這樣一條很火的影片,記錄了北京海淀區一名小學生的寒假日常
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雷打不動地刷200個雅思單詞,因為今年還要備考CAE
早飯吃姥姥包的酸菜餡大包子,吃完早飯被爸爸帶去打籃球;
中午回來吃了山姆的扁扁可頌和楊枝甘露,但也沒有吃太多,因為要控糖;
吃完午飯寫了2個小時的奧數作業,之後又寫了一篇CAE的調查報告,表達的是對環保的看法;
寫完沒時間吃飯了,又被帶著去上了一節奧數課,結束後去麥當勞吃了個漢堡;
回到家後也不吃飯了,看了一小時初中數學的網課,又刷了一會高思導引
他之前已經考過了FCE(劍橋通用英語五級),準備今年有時間就考CAE(劍橋高階英語證書)。
都學完了,吃了點水果,看了會《西遊記》,11點就“早早睡覺”了。
普通人看完這個影片的第一反應,都是聽不懂裡面的各種專業術語,只聽懂了酸菜包子和麥當勞。
不懂就問,這是在培養神盾局局長嗎?
這拍的還是寒假的第二天,學習任務就安排得這麼滿滿當當,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是個小學生的日程表。
無論是那位6歲一個人去西餐廳吃1000塊牛排的小孩哥,還是這位寒假日理萬機要考各種證書的小學生……
“有錢人家的小孩不像小孩”的現象背後,其實是赤裸的教育分層:
當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還沉迷於“慢腳文化”,滿嘴“寶寶肚肚打雷啦”、“我是奶龍我才是奶龍”的時候;
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正爭分奪秒地學習社交禮儀、高階技能,構築起普通人難以逾越的認知壁壘。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林迪厄提出過這樣一個詞: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指的是:
家庭透過語言習慣、審美品味、知識儲備等隱形資源,傳遞給下一代的“軟實力”。
它比物質資本更隱蔽,但往往更“致命”:
比如語言資本:那位海淀區的小學生,從小就接觸CAE、FCE等國際英語體系,而普通孩子可能連“自然拼讀”都沒有系統學過;
體驗資本:那個6歲的小男孩,對西餐禮儀、牛排熟度、黃油法棍的品鑑頭頭是道,其實也是由於家庭頻繁的高階消費場景浸潤;
認知資本:富裕家庭透過遊學、研學、私教、國際競賽,讓孩子從小就理解什麼叫“目標管理”、“資源整合”。
而很多普通孩子,可能直到臨近高考才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人生規劃”。
這種差距,還不是“努力”就能夠彌補的:
當普通家庭的父母還在勸自家孩子用死記硬背、填鴨式的方法讀書、跟其他人擠獨木橋的時候;
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已經用“文化資本”為孩子鋪了好幾條“贏者通吃”的賽道。

可悲的是,有些家長無法傳遞給下一代“文化資本”,卻還經常埋怨自家孩子“不爭氣”。
比如,有人曬出了爸爸發給自己的聊天記錄截圖:“哪吒你看了沒有?百億票房全國第一!
人家導演也是學藥的,現在百億電影夠吃一輩子了,你想想自己能不能賺哪怕一個億?”
有人則拍下了自己女兒做好了四菜一湯端上桌的照片,配文卻是:

“咋弄哦,語文23數學36英語55,就算你把桌子上做滿菜我也吃不下去啊。”

這些家長從來不會反思自己給孩子帶去了多少正面影響,明明是達芬卻還想生出達芬奇。
就像李希貴校長所說:“孩子永遠不會成為你期待的樣子,他們只會成為你的樣子。
家長們自己沒有言傳身教,也無法充當孩子成長路上的指明燈,用文化資本實現託舉,就不要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知乎上有個瀏覽量高達352萬的問題:“都說寒門難出貴子,身為一個普通的母親,我要做些什麼才能讓我的孩子這一生過得好一點?”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這樣的:“多燉幾鍋肉,他踢完球回來餓得嗷嗷的時候,盛上熱騰騰的大米飯,擓著肉湯夾著肉,又爛糊又粘嘴,一碗接一碗,吃得他放下筷子直犯困。
多包幾頓餃子,讓他請同學來家,玩玩鬧鬧一通亂耍以後,一屜一屜地下。
多鼓勵他幾句,讓他別跟自己生那麼大的氣。
一個正常的,溫馨的,寬鬆的童年,其實是你能給他的,最珍貴的禮物。”
是啊,普通人也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小確幸,與其一直折騰孩子,不如先思考:
我們能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條件,讓他能用自己的方式過好這一生。
正如有句話說得好:給孩子兜底,真正的底是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讓他擁有健全的人格,有披荊斬棘的勇氣,也有絕境時的退路。
共勉。
|本文為小椰子專欄(ID:xiaoyezizhuanlan)原創|

致親愛的家人們,有讀者反映最近看不到封面頭圖。
因為平臺規則調整了,在這裡提醒大家

設為星標

”。

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文章推送和精美封面哦!看圖指示,莫錯過!

喜歡本文戳在看】推薦,贊同的人都點了【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