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研究背景
神經嗜性皰疹病毒可能與痴呆症的發病機制有關,而疫苗可能具有重要的非靶向免疫效應。為了提供因果而非相關性證據,研究利用了威爾士的自然實驗條件:在威爾士,帶狀皰疹疫苗的接種資格是根據個人的出生日期決定的。透過大規模電子健康記錄資料,研究發現接種疫苗的人群在隨訪7年內新診斷痴呆症的機率降低了3.5個百分點,相當於相對減少了20%。這一保護效應在女性中更為顯著。
現有的研究通常透過比較接種疫苗與未接種疫苗人群的痴呆症發生率來探討疫苗的效果,但這些研究往往假設所有與痴呆症相關的差異特徵都已被充分測量和建模,這種假設常常不切實際。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研究利用了威爾士的自然實驗條件,透過迴歸不連續性設計,避免了混雜因素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疫苗接種不僅減少了帶狀皰疹的發生,還可能延緩或預防痴呆症的發生。這一發現為帶狀皰疹疫苗在痴呆症預防中的潛在作用提供了更為可信的證據。
02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可以在七年的隨訪期內將新診斷痴呆症的機率降低3.5個百分點,相當於相對減少20%。這種保護效果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強。研究透過比較出生日期在疫苗接種資格截止日期前後僅一週的個體,使用迴歸不連續設計,提供了疫苗對痴呆症具有預防或延緩作用的因果證據。
研究顯示,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不僅減少了帶狀皰疹的發生,還顯著降低了痴呆症的發生率。研究透過多種分析方法驗證了這一發現,包括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不同人群中使用死亡證書資料進行驗證。研究還探討了疫苗可能透過減少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再啟用或透過非特異性免疫調節作用來影響痴呆症的機制。總之,這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支援帶狀皰疹疫苗在預防或延緩痴呆症方面的潛在作用。
03

臨床意義
疾病預防新途徑: 研究結果提示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可能具有延緩或預防痴呆症的作用。這為帶狀皰疹疫苗提供了一個潛在的非靶向免疫效應,即在預防帶狀皰疹的同時,也可能減少痴呆症的風險。 更廣泛的疫苗效應: 研究強調了疫苗可能產生的廣泛免疫效應,尤其是活病毒減毒疫苗,可能對不同性別顯示不同的保護效應。本研究發現這種保護效應在女性中更加明顯。 政策和公共衛生意義: 如果這些發現具有因果關係,推廣帶狀皰疹疫苗接種計劃可能是一種成本效益高的策略,不僅能預防帶狀皰疹,還能減少痴呆症的發生。尤其是在老年群體中,這種策略可能特別有益。 未來研究方向: 研究指出了進一步探究疫苗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機制的重要性。尤其是需要更多的基礎研究來揭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啟用與痴呆症之間的潛在聯絡,以及疫苗的免疫調節機制。總之擴大帶狀皰疹疫苗接種覆蓋率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策略,有助於降低兩種疾病的社會負擔。
04

實驗策略
1. 資料來源:研究使用了來自威爾士的Secure Anonymised Information Linkage (SAIL) 資料庫,包含了80%初級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電子健康記錄資料,並連結到次級醫療記錄和死亡登記資料。
2. 研究人群:分析重點是1933年9月2日之前和之後出生的一週內的個體,這些個體之間除了疫苗接種的可能性大不相同外,其他方面在預期上是平衡的。
3.結果分析:透過迴歸不連續性分析,研究發現接種帶狀皰疹疫苗能顯著降低痴呆症的新診斷機率,特別是在女性中表現出更強的保護效應。
4. 機制探索:研究還探討了疫苗如何影響痴呆的潛在機制,包括減少VZV病毒的再啟用以及疫苗引發的免疫調節效應。
5. 結果驗證:透過不同的資料集(如死亡證明資料)和分析方法(如差異中的差異工具變數分析,DID-IV)驗證了主要發現的穩健性。
05

資料解讀
圖1:在出生日期資格門檻處帶狀皰疹疫苗接種率的大幅躍升
Figure 1 旨在分析在特定出生日期門檻處,帶狀皰疹疫苗的接種率出現顯著變化的原因。 為了研究帶狀皰疹疫苗接種率在出生日期資格門檻處的變化,對疫苗接種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達到疫苗接種資格的出生日期門檻時,接種率出現了顯著的上升。 結論:研究表明,帶狀皰疹疫苗接種率在達到出生日期資格門檻時顯著增加,這可能與政策或資格規定的變化有關。

圖2:帶狀皰疹疫苗對帶狀皰疹診斷的影響
Figure 2 旨在研究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對帶狀皰疹診斷率的影響。 A. 為了評估帶狀皰疹疫苗對帶狀皰疹發病率的影響,研究人員對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群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帶狀皰疹的診斷率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的人群。 B. 透過對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疫苗接種效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帶狀皰疹疫苗在所有年齡段均能有效降低帶狀皰疹的發病率,但在老年人群中效果更加顯著。 結論:帶狀皰疹疫苗能夠有效降低帶狀皰疹的診斷率,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效果顯著。

圖3:帶狀皰疹疫苗對新診斷痴呆症的影響
Figure 3 旨在研究帶狀皰疹疫苗接種是否對新發痴呆症的診斷有影響。 A. 為了評估帶狀皰疹疫苗對新診斷痴呆症的影響,作者對接種疫苗組和未接種疫苗組進行了痴呆症新發病例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組的新診斷痴呆症病例數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組。 B. 為了進一步驗證疫苗接種對痴呆症的影響,作者進行了年齡分層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年齡段中,接種疫苗組的新發痴呆症病例數均低於未接種疫苗組,尤其是在老年組中差異更為顯著。 結論:帶狀皰疹疫苗接種與降低新診斷痴呆症的風險相關,尤其在老年人群中效果更為明顯。

圖4:DID-IV與迴歸不連續性方法的效應估計比較
Figure 4 旨在比較兩種不同的統計方法——差分中的差分工具變數(DID-IV)和迴歸不連續性方法——在效應估計中的表現差異。 A. 為了比較DID-IV和迴歸不連續性方法在效應估計中的表現,作者對兩種方法的估計結果進行了視覺化對比。結果顯示,DID-IV方法的效應估計在某些情境下與迴歸不連續性方法的結果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透過比較DID-IV和迴歸不連續性方法的效應估計,研究揭示了兩種方法在特定情境下可能產生不同的估計結果,提示在選擇統計方法時需考慮其適用性和侷限性。

圖5:帶狀皰疹疫苗對女性和男性新發痴呆診斷的影響
Figure 5 旨在研究帶狀皰疹疫苗對不同性別群體中新發痴呆診斷的影響。 A. 為了評估帶狀皰疹疫苗對女性新發痴呆診斷的影響,研究人員對接種疫苗的女性和未接種疫苗的女性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的女性群體中新發痴呆的診斷率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的女性群體。 B. 為了評估帶狀皰疹疫苗對男性新發痴呆診斷的影響,研究人員對接種疫苗的男性和未接種疫苗的男性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接種疫苗的男性群體中新發痴呆的診斷率顯著低於未接種疫苗的男性群體。 結論:帶狀皰疹疫苗接種與降低新發痴呆診斷率相關,且這一效果在女性和男性中均顯著。

06

主要結論
這項研究探討了帶狀皰疹活疫苗對痴呆症發病率的影響。研究利用威爾士的自然實驗,透過分析大規模電子健康記錄資料,發現接種帶狀皰疹疫苗與新診斷痴呆症的機率降低有關。在為期七年的隨訪期間,接種疫苗者的新發痴呆症診斷機率減少了3.5個百分點,約等於相對減少20%。這一保護效應在女性中尤為顯著。
07

討論總結
研究認為,帶狀皰疹疫苗可能透過兩種機制對痴呆症產生影響:一是減少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再啟用(包括臨床和亞臨床感染);二是疫苗可能引發一種廣泛的免疫調節效應,與病毒無關。研究利用自然實驗的方法,更加有效地避免了混淆和偏倚,提供了疫苗對痴呆症預防或延遲效果的因果證據。研究建議未來在其他人群和資料來源中確認這些發現,並探索疫苗在其他環境中的效力。研究還強調了該疫苗作為痴呆症預防措施的潛在經濟效益和有效性。研究的侷限性包括結果診斷可能存在的滯後性和疫苗效力在不同年齡群體中的不確定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