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建成後的夢露大廈引發了全球設計領域的關注,在當年即拿下諸多設計大獎:CTBUH “2012 年度美洲地區高層建築最高獎”, EMPORIS“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樓”,ArchDaily “年度最佳建築”。馬工也實現了他當初的願景——“一座建築改變一座城”。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二十城記》中關於夢露大廈的幕後故事。


夢開始的地方
馬巖松
本文節選自《二十城記》


我與多倫多的淵源有著非常戲劇性的開始——我設計了這座城市的高層地標,“夢露大廈”。
2005年,多倫多舉行了一場高層住宅塔樓的國際設計賽。新移民令多倫多的房地產市場非常活躍,所以地產商之間的競爭也異常激烈,他們都希望自己開發的住宅樓能成為城市地標。由此,夢露大廈的業主舉行了國際公開設計賽。
那個時候,我正對在中國參加的一系列設計競賽感到失望:我參加了很多競賽,得第一的時候,他們就把專案的設計權獎給了第二名,說第一名的設計太誇張、太理想化;當他們實施第一名的設計時,我就得第二名。剛好當時有一個國內競賽,我們得了第一名,而業主決定不實施我們的方案,我氣憤地轉向國外的競賽。那時候,還從未有中國建築師在國外設計過重要的建築作品。
我在網上看到多倫多的競賽訊息,直覺認為這會是建築界的一個重要機會,我猜很多人會關注並提交方案。我想讓我的方案被看見。當時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設計一個“反地標的地標”。我在美國上過學,瞭解北美大城市的基本思路,就是用高層建築來體現資本的力量和紀念性。
參加競賽時是盛夏,我印象深刻,當時光著膀子畫草圖,在電腦裡建模。一開始我對設計形態並沒有很清晰的思路,唯一的直覺是它應該柔軟、寫意、自由、飄動,只要不是直線的火柴盒就可以。後來設計方向越來越明朗,我意識到這個設計與我設計的紐約曼哈頓東34街公寓一樣,其實正表達了我的觀點:未來的高層建築,應該突出人和自然的關係;面對多倫多這座現代主義城市,我想用一座具有不規則曲線形狀的高層建築來軟化力量感,減弱權力和資本在建築中的彰顯。
提交方案時,還發生了驚險的插曲。在遞交競賽材料截止時間的前一分鐘,我才最終定稿,急急忙忙把材料上傳,但是,第一次上傳竟然不成功!我趕緊嘗試第二次上傳。雖然這次成功了,但顯示上傳時間已經超過了截稿時間。我連忙寫郵件解釋——我實際傳送了兩次材料,第一次由於網路原因沒有上傳成功,為了保險起見又上傳了第二次——請務必保留我的候選資格。但是,當點擊發送郵件後,電腦顯示競賽伺服器埠已經關閉……
在究竟是否成功遞交了材料的惶恐中度過了多日後,我收到一封電郵。開啟一看:“Congratulations!你們入圍了!”
這個競賽收到了幾百份方案,但專案方只選擇了六個,並將這六個方案策劃成展覽展示給多倫多居民,同時在網路和線下組織市民現場投票。當地報紙專題報道了這次競賽,詳細展示了入圍的六個方案設計圖。在報道中,我的方案被排版成最大的一張圖,並被稱為“夢露大廈”。在市民投票中我們名列前茅,遠遠甩開其他對手。沒想到自己無意中關注到的事情,竟突然真實起來。

夢露大廈設計效果圖,大廈設計不再屈服於現代主義的簡化原則,而是想表達出一種更高層次的複雜性,來更多元地接近當代社會和生活的多樣化,回應日益膨脹的城市需求
最後,來自不同國家的六個入圍方案繼續進行PK。這個環節最重要的工作是闡述怎樣把概念變成可建造施工的方案。2005年,我的公司剛成立一年多,從沒設計、建造過任何高層建築,經驗非常匱乏。為此我們組織了工程師團隊,透過理性、智慧的分析,將一個完全飄動的、自然的,在過去被認為無法建造的曲線高層,變成一個有邏輯可循的、成本可控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案。
為什麼城市中的高層建築全是直來直去的方塊,最大原因是現代城市產生於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生產最關鍵的特點便是重複製造——透過大批次生產以降低造價。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的建築和城市一直遵循著這個道理。其實不只建築,日常的製造業都在追求量產和效率。我們的時代正處於轉型期,我相信未來的製造將不再依靠重複來降低成本;每一件產品都能實現定製,呈現獨有的甚至帶有獨特生命感的特徵。在轉型期,我們有必要研究出智慧的辦法,用成熟的材料和技術去創造屬於未來的建築。

夢露大廈動工初期2008年3月17日(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當年夢露大廈工地辦公室現場(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馬巖松與合作建築師於“夢露大廈”工地,2008年3月17日(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我想起曾經做過的設計,《魚缸》,算是一個有機形態的魚缸。設計的初衷來自某一天我走在街上,忽然注意到路邊賣金魚的攤位,看到裝魚的容器基本都是方形的。我不確定魚是否習慣那樣的空間,方形魚缸顯然是屬於工業化製造。於是,我開始觀察金魚在魚缸裡遊動的軌跡。後來我以這個“軌跡”為藍圖,為金魚設計了一個新的活動空間。方形魚缸是為了降低造價而實現的大批次產品,我們時代的大量建築其實也是這樣的工業產品,而不是與人匹配的生活空間。

魚缸,2004年
2006年3月28日,競賽的六個候選團隊齊集多倫多的“國家電視塔”,迎接最終方案揭曉。結果公佈前,我有預感,如果不出意外,我們應該能勝出。最終,密西沙加市的市長海澤爾·麥卡利昂女士宣佈,來自中國北京的MAD建築事務所贏得了競賽。方案獲勝的訊息公佈後,整個多倫多都非常關注。我們迅速成為電視臺、電臺、報紙追訪的物件。很快訊息就傳回國內。這太戲劇性了。這是中國建築師首次在海外設計的地標建築。當時正值奧運會前夕,世界各地的建築師都被邀來中國,而沒有中國人去海外設計建築,中國建築師都在抱怨外國建築師設計了中國所有的重要建築,而贏得這個競賽,等於頭一次反轉了這個現象。可笑的是,這個訊息當時在國內一度被有些人認為是假新聞。
時至今日,我們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地都有了建築實踐,而夢露大廈正是我們世界實踐的開端。那時MAD才成立不到兩年。

多倫多“Aboslute”國際設計賽結果公佈,新聞釋出會宣佈MAD贏得競賽;馬巖松、黨群、早野洋介與密西沙加時任市長海澤爾·麥卡利昂女士合影。2006年3月
專案公開發售的首日,整棟樓五百多個單元迅速售罄,以至於專案方馬上聯絡我們,說:“你們的設計太受歡迎了,我們決定在這棟樓的旁邊再建一棟一樣的樓,你們不用再做更多工作,我們付雙倍設計費。”這聽起來非常誘人,但我堅決反對,因為我們追求獨一無二的自然的設計,而自然界中並沒有重複的二物。重複的工業化生產屬於過去,我們正在創造未來。我回復:大家都稱這棟建築為“瑪麗蓮·夢露大廈”,總不能有兩個夢露站在那兒吧?
在我的堅持下,後來利用第一棟樓的平面重新推敲與第二棟樓的對應關係,新大樓呈現出與第一棟樓相呼應的形態;“她們”成了一對姐妹樓,在城市中創造了建築的對話。世界上很多城市建有雙塔建築,造型一般都是重複,而多倫多這組則是獨一無二的、能相互對話的雙塔。

《加拿大明星報》報道“夢露大廈”的漫畫,2006年3月30日

社交網路上人們記載的“夢露大廈”(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夢露大廈在建成的2012年,獲得了北美地區“最佳高層建築”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的建築都是對西方的模仿和學習,以至於當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的時候,中國建築基本上喪失了競爭力,因為你能做的,你在西方的老師能做得更好;中國建築師無法超越他們的老師——西方。所以,建築師不能只是當好學生,創造性的膽量和熱情才是建築師最重要的武器。有了這個,再年輕的建築師也可能做出獨特的作品。
頒獎晚宴上,一位與我們合作的白髮蒼蒼的結構師跟我說:“你的設計差點把我害死了。”他說因為建築結構太難實現,他曾一邊開車一邊還想著怎麼實現設計方案,以至於闖了紅燈。幸虧沒發生交通事故。我很感慨:是什麼魔力能讓大家為這個方案走到一起,併為之廢寢忘食?其實,不在於你是年輕還是年老,來自哪裡,最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集體中工作——在耗費大量資源和時間的建築實踐上,有人能描繪出一張藍圖——一個共同的理想,所有人認同並且願意為這個夢想攜手努力。

密西沙加前市長麥卡利恩女士於夢露大廈(圖片來源:MAD建築事務所)
夢露大廈最終被建造成一座讚美自然和人性的高層建築。很多人以為“夢露”是我起的名字,其實是當地人對這座建築的暱稱。在我眼裡,它的曲線是一種東方美,但我並不介意“夢露”這個暱稱,畢竟很少人用女性去形容高層建築。這也說明了當今高層建築大都凸顯著男性化的力量感,紀念碑式的城市混凝土森林充滿了男性荷爾蒙。
未來的城市一定會改變,而改變,就始於這些具體的工作。

《二十城記》
馬巖松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4-7
20座城市
30個MAD建築專案
50+位建築大師
50+座建築地標
從童年的北京,到大學時代的紐約,從高迪的巴塞羅那,到路易斯·康的聖地亞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築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磯、哈爾濱、深圳……首位在海外贏得重要標誌性建築的中國建築師馬巖松,透過曾深度遊歷的或參與專案建設的二十座城市,回憶自己的成長,追蹤建築思想的形成,欣賞不同城市的氣質,分享關於建築、關於城市、關於藝術的思考。他熱切地帶領讀者遊歷、向讀者傾訴,從一個建築師的角度,以一位藝術家的眼光,為讀者開啟不一樣的世界。
陳嘉映 • 蔡國強 • 崔健 • 冷冰川
俞敏洪• 西川 • 孟京輝 • 吳小莉
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