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周梵
來源 | 周梵(ID | zerofield0)

一次課程裡,一個學員小梅告訴我,她很糾結當下婚姻的問題:
一旦她做了讓孩子爸爸不高興的事情,丈夫就會有很強烈的情緒。
以前小梅會盡量遷就對方,但近幾年她透過學習,內在力量越來越強,開始越來越不願意壓抑自己了。
經常自己出來學習上課或者安排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去做,例如,旅行或者和朋友吃飯聚會等。
對方多半是被激怒了,並非常激烈地辱罵她。
她拿出手機,把最近一次聊天記錄給我看了,說實話,雖然我有所預期,但我看到那些聊天記錄依然有些震驚。
大段大段的指責辱罵的文字裡有很多“母豬”“賤貨”“母狗”之類的字眼,言辭之惡毒超出了我的想象。
並且對方最後說:你這樣花錢,以後肯定會欠債,欠債了我還得幫你還,所以我要離婚!
我問小梅,你是怎麼考慮的?
她告訴我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8歲,小女兒4歲。她可以接受離婚,但沒能力一個人帶兩個孩子。
如果離婚了,多半是大女兒跟著她,小女兒跟爸爸。
她說對大女兒不那麼擔心,她已經大了,爸爸說的做的過分的時候會跟爸爸對抗。
但小女兒太小,很多時候就是恐懼和順從了,她覺得爸爸這樣的性格一定會對孩子產生很多不好的影響。
所以她對小女兒不放心,想回去跟爸爸談個協議,不用他的錢,不管是債務還是其他問題都跟這個男人不相關。
然後不離婚,這樣自己就能留下來“保護”小女兒,消解爸爸對女兒的傷害。

我聽完這個“偉大而壯烈”的計劃之後問小梅:
如果你堅持要把兩個孩子都帶在身邊,對方會同意嗎?還是會跟你爭到底?
她說,不確定,有可能會放手。
接著我問了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沒能力同時帶兩個孩子,是基於金錢的考慮還是時間的考慮?
小梅說主要是時間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孩子的費用都是自己在承擔,但有時候她要出來學習等事情,需要有人帶孩子。
我說這個就不是問題,找人帶孩子可以找外包人員,鐘點工,請阿姨,或者身邊的親人朋友,孩子同學的父母等等,總有辦法解決。
她沉默了一會兒,好像試圖下定某個決心。
幾秒鐘後,小梅說,我不離婚還有一個原因是覺得爸爸還是很愛孩子的,會自己給孩子做飯,對她們身體健康很關注。
我很直接的說,“我不信,我不信這個爸爸能很愛孩子。”
我不認為關心孩子吃喝或成績就算“很愛”,養雞的農戶也關心雞的吃喝健康;
但這份愛裡沒有對對方主體性的愛,是一種對完全服務於自己的工具的養護。
而且一個對自己的“惡”如此放縱的人,當有一天他發現孩子也要脫離自己的控制時,會有多麼惡的言行都是可以預見到的。
但凡心中有些愛的人,對身邊的人要麼就選擇在一起,好好愛,要麼沒愛了就分開,而不是傷害辱罵。
就像父母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也必然會對孩子的伴侶有基本的善意,而不是肆意的斥責傷害。
因為父母會明白這些釋放出去的傷害也一定會間接的傷害到自己的兒女。
這個男人對孩子的媽媽如此的充滿惡意,絲毫不懂得巢毀卵破的道理,要麼蠢和壞至少佔一樣,要麼兩樣都佔了。
真正的愛需要有智慧的基礎,還要有較為完整的人格基礎。
這些基礎都沒有,愛就無法建立。

然後小梅又問,孩子沒有爸爸的陪伴會不會有缺失,成長不完整?
暫且不提投射,是誰覺得有缺失,是誰覺得家庭有不完整。
光是看看對方辱罵的字眼,不是對行為,對智商,對能力,而是大量對性別本身的辱罵,這裡面潛藏的對女性的輕視和惡意蓋都蓋不住。
一個這樣絲毫不尊重女性的父親,怎麼可能給女兒多麼正向的陪伴呢?他對女兒的愛裡又有多少尊重呢?
後來小梅終於意識到問自己想過什麼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用自己有限的認知去判斷什麼對孩子好,然後再犧牲自己去維繫這個好。
後來分開的時候,她流著淚告訴我,老師,我知道了。
我知道她的哭泣是因為她很害怕,她要做新的選擇了。
對她來說犧牲自己維持現狀是熟悉的,擅長的,但這個新選擇她不熟悉也不擅長。
她不再以犧牲自己來維持一個對孩子有害的環境的迴圈裡了。這真的是兩頭都沒落著的選擇。
很多時候父母一直都執著於要讓孩子好,不惜以破壞關係和自我犧牲為代價。
最後發現雖然破壞了關係,犧牲了自我,但給出的好,未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或未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劑量。
其實很多時候,做父母的很難判斷孩子真正需要什麼,需要到什麼程度。


我帶的一個導師教練,有一次在督導會的時候問我,說她想拿出更多精力時間去搞事業,但孩子還很小,8歲。
她說她很擔心這個選擇會給孩子帶來遺憾,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媽媽陪伴不足的遺憾。
我說,其實要有遺憾,怎麼選都會有遺憾的。
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拼事業,那陪伴肯定不會那麼足,孩子就可能會有媽媽陪伴不夠的遺憾。你陪伴的多,更多重心都放在家庭孩子上,孩子就會有缺失一個事業獨立的榜樣媽媽的遺憾。可能有未來孩子有自己的事業困擾,想跟媽媽傾訴,自己的媽媽無法理解無法回應的遺憾。
做父母的,需要明白以下幾點:
①許多父母擔心孩子的遺憾感,大多是自己遺憾的延伸投射。
②很多我們認為是對孩子好的標準,可能是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的標準;
我們可能並不清楚,讓孩子更適應他們長大之後的世界,什麼才是對他們最好的能力。
為人父母保持謙虛還是很重要的。其實也不難,推己及人就行了。
就像我們這些80,90後,我們的父母50後60後在教育我們的時候真的能想象的出來我們今天要應對的狀況嗎?
所以同理類推,我們也很難想象出來00後10後的孩子未來要應對的是怎樣的世界。
③還有些父母心裡也知道,自己揪著不放的那個點也未必是完全正確的,未必一定是未來對孩子有幫助的。
但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必須得做點啥,才對得起自己的職責。
其實是內心被主旋律的運動軌道裹挾了,這需要我們生髮出力量脫離這個軌道,去探索自己的軌道。
這是需要力量和勇氣的,還要能面對自己的孤獨。
所以當你無法判斷什麼一定對孩子好,那就做自己最想做,對自己好的選擇。

讀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那這個世界難道就沒有好壞對錯的標準了嗎?就沒有真正好的理念方向了嗎?
我就不能傳遞給孩子一些真正的,能抵禦時間和歷史週期的美好品質嗎?
當然是有的。
但哪怕是很好很健康的生活態度、人生品格,也是需要歷練和時間的,就像好的審美,是需要足夠的經歷眼界來累積的。
就比如運動吧,我可以說是個運動達人,瑜伽,攀巖,擼鐵,游泳樣樣都喜歡,可我家大女兒多多是個深度宅女,運動不了一點兒。
有一次多多說最近長胖了,要我帶她練瑜伽;
我說好呀,然後興致勃勃的約了週六一個適合初學者的強度低的瑜伽課。
結果她頭一天晚上答應的好好的,第二天早上怎麼都叫不起來,然後丟下一句“媽咪你自己去吧,我今天不去了,再睡會兒”轉身繼續酣睡。
我能咋辦呢,當然是自己去了。後來我也不糾結了,覺得她做個圓乎乎的小宅女也挺好。
畢竟我像她這個年紀的時候也是對運動無感的。
很多時候對某些東西的熱愛和感覺真的是需要機緣和經驗才能開啟建立的。
不是所有好東西都需要讓所有人在所有時間都立刻接受的。
用不好的方式傳播好的東西,只會讓人們更遠離那些好的理念好的事物。
什麼是不好的方式呢?
包括且不限於恐嚇,逼迫,週而復始的催促和施壓。

我身邊有認識一些素食主義的朋友,包括我先生安傑同學也是十多年的老素人了。
有一些素食者相處非常舒服,他們就吃鍋邊素(葷素菜一起烹製的菜餚中素菜的部分),也不會對其他吃肉的人有任何的指點評判。
但還有些素食者,跟他們吃飯讓人非常有壓力,當上了葷菜的時候,有一些會低聲唸咒。
有一些會帶著不可置信的表情說:“你們吃葷,不覺得肉是臭的嗎?你們是怎麼吃下去的啊?!”
還有一些會說:“你們這樣是造業啊,以後還是開始吃素吧!”
基本這樣的人我絕不會跟對方吃第二次飯了。
我當然認同吃素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但我十分討厭有人用這樣帶著某種恐嚇和施壓的方式來影響我。
沒人喜歡被不斷施壓和逼迫的感覺。
無論是運動,吃素,環保,規律的作息,養成自律習慣等好的生活方式,好的理念,一旦用壞的傳播方式,就像用暴力脅迫別人。
所以那些極端的素食者環保主義,也會被稱為恐怖主義素食者或恐怖主義環保分子。
真正好的品質不需要耳提面命的傳遞。
因為如果它足夠美好且你已經活出來了,那麼你在孩子身邊,他們就會被影響,那些美好的品質遲早也會發展出來。
畢竟所有的生命都是渴望美好和發展的,只要有合適的土壤和時機就會破土而出。
如果你沒有活出來,說也沒有用,你自己都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活出這個品質,只是套了個形。
要真正繼續做功課的是自己,而不是急著去要求身邊的人。
所以如果你在“為別人好”的道路中感覺辛苦又阻力重重,還有滿滿的犧牲感;
那麼可能需要回頭想想,這個“好”本身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資深關係教練,蟬聯2019&2020年心理諮詢師權威排行Top50,百萬級女性成長課《自愛力》體系主理人。著有暢銷書《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公眾號:周梵(ID:zerofield0) 。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