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國際學校依舊是大多數家長的首選,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擠破頭也要將孩子送入國際學校,以獲取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然而這場教育投資正演變成一場豪賭——近日深圳某老牌國際學校法語部的崩盤事件,撕開了國際教育光鮮面紗下的潰爛傷口,究竟發生了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近日,深圳某歷史悠久的國際學校法語部家長,收到一封措辭禮貌卻語焉不詳的溝通郵件。在郵件中,校方通知家長–
而郵件的雲淡風輕的背後,卻是家長群的譁然:該校法語部是該主任一手打造,他的緊急請假,不僅直接讓四年級和五年級的課程開天窗,不得不緊急讓其他年級老師兼任上課;也直接影響下個學年法語部教師的留存,能否順利招到有法國教育部認證資格的教師,仍是未知數。

同時,該專案申請下學年獎學金的某家庭,發現自己三個半月前提交的申請資料,疑似被專案主任遺漏,未走面試和口語測試的程式,其他家庭兩個月前被通知申請結果,該家庭還茫然不知,直到近期詢問申請結果後,才被匆匆送達拒信。
針對因校方管理而產生的混亂局面,家長們紛紛去信,要求得到解決方案。面對家長的壓力,該校的總校長在回信中卻避重就輕:不直接回應家長要求組織面談會議的要求,先給家長先上一波“價值觀”,讓大家保持團結,承諾緊急招聘。
事件折射出國際學校生態的深層病灶:當家長支付年均30萬元學費時,購買的不僅是課程,更是一個關於"國際化教育共同體"的承諾。
但現實是,外籍管理層的決策“黑箱”、師資流動的不可持續性、以及教育理想與商業邏輯的衝突,正在讓這個承諾變得岌岌可危。

在中國,每週僅和家長社群對話3.7小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任何的組織機構,都是由人組成;而人與人之間,就會有公開或隱形的權力結構——即使是在看似象牙塔的教育機構。
體制內學校因其資源投入來自財政撥款,權力被監管部門行使,也就是說,經濟資源和權力配置一致。家庭不直接支付學校運營經費,更多以“納稅人”的身份,向監管部門反饋情況,要求維護公共利益。
而國際學校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
其運營經費不來自財政撥款,直接來自家庭繳納的高額學費;
-
家庭繳納超額的費用有預設前提,期望得到比“公共產品”更個性化,國際化的教育服務,為子女爭取到標準化公共產品之外的奢侈資源;
-
管理和教學團隊來自海外,其招聘,考核,內部管理,在正常情況下不受本土監管部門約束,旨在為其提供的教育服務爭取更多的靈活度,同時,也為每年20-30萬人民幣的學費提供定價的正當性。
就像在沙漠中造一座游泳池——只要有需求,有人為此付費,why not?無非是成本更高,並非不可行。

然而,這在沙漠中的波光粼粼,終將要由人來執行——而由海外派遣到中國的管理層,不可避免產生“辦公室政治”與內鬥問題。
上文所述的法語部主任在四月緊急“休假”,雖未言明原因,卻不難猜測到背後的暗流湧動;
家委會成員透露,校長對於家委會在微信群中對師資的合理疑問視而不見;僅在所有家長當晚聯合發郵件後,才群發回復;
而與獎學金申請問題相關的涉事家長,曾三次要求與校長面談,均被郵件告知"流程已結束"。
這種態度並非某校的個案:翻開社交媒體,能看到家長抱怨,說校方公開宣稱"中國家長不懂 progressive education(進步主義教育)”,甚至將家委員會稱為"麻煩部門"。

自海外空降而來的國際學校管理層,普遍存在"向上管理"的現象,本質是跨國教育集團權力架構的副產品。
劍橋大學教育學院Dr. Helen的對比研究顯示:
-
在迪拜國際學校,外籍高管平均每週花費12小時與家長社群對話;
-
而在中國,這一資料僅為3.7小時,且72%的溝通發生在"危機公關"場景(如退費糾紛、負面新聞曝光後)。
這種現象值得反思:當國際化成為壟斷性資源,服務邏輯必然讓位於權力邏輯。

外派高管的治理邏輯充滿悖論:他們既要維護學校“全球公民教育”的品牌形象,又本能地將中國家長視為需要“被教育”的物件。某離職教務主任透露:
這種導向催生了“捂蓋子”文化——如果能用“價值觀”“禮貌教育”讓中高產家長接受某些結果和安排,而遠在海外的總部無需知曉,那麼就不會影響高管的考評和待遇。
事實上,受過良好教育的中高產家長更愛惜羽毛和寶貴時間,在細節上很少糾結和糾纏,不匹配就轉學,極好管理。
更隱蔽的霸權體現在課程設定權爭奪上。IBO官方資料顯示:
中國區IB學校在CAS(創造力、行動、服務)專案中的本土化改造申請透過率不足5%,遠低於新加坡的23%。
諷刺的是,當這些管理者在LinkedIn上高談“diversity and inclusion”(多樣性和包容性)時,其治理模式卻像19世紀的殖民機構,用玻璃天花板區隔"我們"和"他們":


教育部資料顯示,2023年國際學校外教平均任職週期已從2019年的2.7年縮短至1.4年。經濟下行加速了這一趨勢:美元升值導致外教薪資實際縮水15-20%,而中國生活成本優勢正在被東南亞分流。
上海某校人力資源總監透露:
法系學校的困境尤為典型:要維持純正法語授課,需要穩定輸送持有法國教師資格證(CAPES)的教師。但法國教育部資料顯示,2023年海外任職的CAPES教師僅187人,而全球法式學校需求超過600人。這導致某些學校不得不啟用語言不達標的本土教師,引發家長集體抗議。
師資不穩定正在國際學校生態中形成惡性迴圈,其負面影響已從單純的教學質量滑坡演變為系統性危機。
深入分析發現,這所學校的知識論(TOK)課程在同期更換了4任教師,每任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評估標準存在顯著差異,導致課程連貫性斷裂——這印證了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流動率與學業表現相關性研究”的結論:當核心科目教師年流動率超過30%,學生成績標準差將擴大42%。

這種“IB透過率陷阱”進一步動搖了家長信心,催生出頗具諷刺意味的現象:
這種自發性教育補救措施,本質上是對校內教學體系的“用腳投票”。在國際教育圈有一個公認的認知:國際學校學生,特別是到了高年級,家庭支出的課外補習費用與學費將會是1:1,甚至更高的比例。
更嚴峻的是,資本方已開始重新評估國際教育賽道的投資價值。
某國際教育集團2023年財報顯示,其在華校區將教師培訓投入銳減41%,轉而採用“短期合約工”模式——這種飲鴆止渴的策略雖然短期內將人力成本壓縮了28%,但根據麥肯錫教育行業模型測算,將導致未來三年教師流動率再提高15-20個百分點,最終形成“師資流失→成績下滑→家長撤離→資本撤退”的下降趨勢。
這種結構性困境,暴露出國際學校商業模式的根本缺陷:當教育產品高度依賴不穩定的外籍師資供給時,其承諾的“精英教育”本質上已成為高風險投資。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外籍教師為何是國際學校裡的剛需?
從根源來說,外籍教師和國際學校,本質上是人工培育的模擬環境,需要高成本的精心養護。就像在沙漠中建造溫室花園,必須持續投入昂貴的灌溉系統和恆溫裝置,才能勉強維持那些本不屬於此地的植物存活。
對於大多數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而言,亞洲作為流動的目的地,本質上是開啟“假日體驗”的人生副本——短暫停留是常態,常駐才是稀有。
這種“教育觀光客”心態,在上海某英式國際學校上演的荒誕劇可見一斑:

這種流動性造就了國際學校教務部門的特殊生態。
一個典型的國際學校HR部門,將在每年3月啟動下學年的“教師補貨計劃”,9月開學時往往還有不少崗位空缺,而到聖誕節前後又得開始新一輪招聘。若是能成功簽到合適的外籍教師,從簽約到離職的18個月裡,HR部門要安排歡迎派對、文化適應培訓、心理諮詢、離職面談等標準化流程,活像在經營一家“外教主題樂園”。
更諷刺的是,某著名國際學校2023年教師留任獎金預算高達120萬元,但最終只發出去了8.7萬元——因為絕大多數外教根本等不到兌現期限就離開了。
這種永動迴圈的招聘遊戲,讓國際學校的HR部門成了最繁忙的“教育拼圖師”,永遠在拼湊一幅永遠殘缺的師資版圖。
這裡存在著一個深刻的悖論:國際學校高昂學費的合理性,恰恰建立在”稀缺外教=優質教育”的消費心理之上。就像上海某知名國際學校遭遇的尷尬——當該校引進三位擁有牛津教育學碩士學位的中國籍教師教授IB課程時,竟有家長在嘀咕“這不是我們花30萬學費買的‘真外教’。”
更諷刺的是,其中一位華裔加拿大教師,其教學評估分數連續三年全校第一,卻仍被質疑“沒有地道北美口音”。當教育變成一場身份表演,任何本土化嘗試都將在家長“我要原汁原味”的執念前變得遲疑。
當然,也並不是沒有敢於實踐的勇敢者。深圳某IB學校嘗試用“海歸+外教”混編模式,將外教佔比從70%降至40%,中國籍海歸教師的深度參與,往往在教學實踐上更能保證專案的穩定性。
從治理結構上來說,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的案例值得深思:
因中方副校長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背景,在課程設計上成功滿足了家長的學術要求,和外教獨立性的衝突。
該校家長委員會甚至參與教師招聘終面,這種與外籍管理團隊的權力制衡,使外教流失率低於行業均值30%。

「 寫在後面的話 」
當國際學校的家長,每年支付20到30萬元不等的學費時,ta真正購買的或許不是教育本身,而是對“全球化舊秩序”的懷舊。然而教育學者項飆卻認為:
維護一個這樣脆弱生態體系,真的有必要嗎?
對於接下來要繼續和校方爭取權益的家長來說,真正的解藥,可能在於勇敢承認——游泳池從來就不該建在沙漠裡,而是要尋找深層地下水。對於當下的困境,真正的解藥在於打破幻想:是時候建構真正的文化自信,將中國的文化與教育經驗,納入課程體系設計,這不但有利於教師團隊的穩定,還可以降低成本從而降低學費的門檻。
作為家長,我們追求的並非是“一年學費能購買幾個愛馬仕包”的虛榮,而是對教育理想的無盡渴望。
當沙漠風暴來臨,我們是否該停止建造泳池,轉而尋找綠洲?
參考資料:
1.《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chool Market Trends》
2.《國際學校領導力報告2023》(ISC Research)
3.某國際學校2023年審計報告附註14載明:"教師留任獎金實際發放率僅9.8%,主要因受益人未滿足最低服務期要求。"
4.項飆.《教育國際化中的文化懸浮現象》[M]//《中國教育國際化觀察(202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177-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