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指定閱卷人”催生同行評審身份盜用?;喜馬拉雅山脈積雪大量融化增加洪水風險|學界速遞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速  覽 
  1. “考生指定閱卷人”催生同行評審身份盜用?
  2. 喜馬拉雅山脈積雪大量融化增加洪水風險
  3. 空氣汙染或致印度數百萬人死亡
  4.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雜交大約發生在50500至43500年前
  5. 聚物固態電解質研究獲進展
學界頭條

1. “考生指定閱卷人”催生同行評審身份盜用?

圖源:DALL-E
雖然飽受爭議,但是同行評審制度依然是最主要的研究質量把關制度。很多支持者試圖想各種辦法來幫它打補丁,但是找到漏洞鑽空子的人永遠走在前面。瑞典農業科學大學的生態學家  Michael Bertram 偶然發現,自己的身份和名字被人盜用,撰寫了30多篇論文的同行評審意見,而這些論文最終都發表了,雖然接到他的投訴後,許多期刊已經撤下了24篇論文,但是還有很多論文就放在那裡。
這種欺詐手段很簡單:作者向期刊提交手稿時,會同時推薦幾個“不錯”的候選審稿人,甚至還會剔除一些“不太優秀”的專家,貓膩在於這些專家的資歷是真的,但是聯絡方式是假的。當編輯向“專家”發出審稿邀請後,會得到很迅速的響應,以及一份充滿了肯定的審稿意見。類似的欺詐手段已經存在了很多年,解決的辦法也早有人提出:《科學》資深編輯基思•史密斯表示,期刊不要問投稿人該找誰審稿,忽略他們提出的任何建議,此類事件馬上會銷聲匿跡。悉尼大學的約翰•羅德曼在2014年也曾在Nature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讓“考生指定閱卷人不是有病嗎?”然而的情況依然是,Science以及旗下系列期刊允許或要求作者提出最多5個審稿人建議,此外還會註明哪些人應該被排除在審稿之外。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it-felt-very-icky-scientist-s-name-was-used-write-fake-peer-reviews?utm_source=sfmc&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ScienceAdviser&utm_content=lifeacademic&et_rid=1018944675&et_cid=5453279

2.喜馬拉雅山脈積雪大量融化增加洪水風險

2021年,冰川湖潰決引發的洪水摧毀了印度北阿坎德邦的一座大壩。
圖源:SAJJAD HUSSAIN/AFP via Getty Images
科學家們警告稱,喜馬拉雅山脈的湖泊正在迅速擴張,增加了下游地區面臨的洪水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902個湖泊的資料,發現自2011年以來,超過一半的湖泊面積有所增加,有些甚至擴充套件了40%以上。總體而言,這些湖泊的總面積在此期間增加了11%。
氣候變化導致的冰雪融化是湖泊擴張的主要原因,這些湖泊通常由不穩定的冰壩和礫石壩維持,一旦坍塌,可能引發恐怖的洪水。印度政府已啟動一項1800萬美元的計劃,旨在解決這一問題,並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幾個州進行風險評估和緩解策略的研究。儘管如此,監測和減災工作仍然有限,科學家們呼籲加強跨國合作,以應對這一日益嚴重的威脅。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himalayas-expanding-lakes-signal-growing-flood-risks
前沿研究

3. 空氣汙染或致印度數百萬人死亡

印度各地PM2.5汙染情況
圖源:the lancet
PM2.5指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近日,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長期暴露於PM2.5所致的空氣汙染環境中,印度已有數百萬人為此付出生命代價。
該研究分析了空氣汙染水平變化與印度居民死亡率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在分析時間段內,約有 380 萬人的死亡與印度PM2.5水平超標有關。印度規定的空氣質量標準是PM2.5在每立方米40微克以下。但實際的情況是,在印度某些地區,實測PM2.5水平竟高達每立方米 119微克。
該文章合著者之一、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研究員Petter Ljungman 表示,“我們發現,PM2.5 濃度每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死亡率就會增加 8.6% 。” 他認為,印度現行的指導方針不足以國民保障健康,當局需要出臺更嚴格的法規措施以控制空氣汙染的惡化。研究發表於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參考來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4)00248-1/fulltext

4. 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雜交大約發生在50500至43500年前

藝術家繪製的尼安德特人形象
圖源:Mauro Cutrona
在一項涵蓋300多個基因組的基因組研究中,研究人員確定了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類雜交的時間段。這一雜交過程大約從50500年前開始,持續了約7000年,—直到尼安德特人開始滅絕。這種雜交使歐亞人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繼承了許多基因。這些基因如今占人類基因組的1% 到2%。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Priya Moorjani博士表示:“雜交的時間視窗非常重要,因為它對我們瞭解人類祖先走出非洲的遷徙時間有直接影響。顯然,如今大多數處於非洲以外的人群都繼承了1-2%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迄今為止,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這些古人類與現代人類祖先之間存在大量的基因流動。但尼安德特人基因留存在不同人群中的分佈也同樣不均勻。某些區域完全缺乏尼安德特人基因,而某些區域則表現出高頻率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然而這種差異是否自然選擇等進化力量所致,仍然不清楚。相關研究發表於Science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3010

5. 聚物固態電解質研究獲進展

高結晶PEO塊體中的離子自適應擴散現象
固態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成為下一代電池的重要發展方向。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因輕質、低成本、高柔韌性及易於加工等特點,有望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並促進規模化生產。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峰和孫振華團隊在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daptive ion diffusion in a highly crystalline pure polymer for st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儲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該研究在高度結晶的聚環氧乙烷(PEO)塊體中發現了離子的自適應擴散現象並發展出穩態測量方法,克服了傳統電化學阻抗譜法難以測量高結晶純PEO材料中離子傳導能力的侷限性,量化了PEO塊體材料在不同溫度下的離子擴散係數。研究表明,PEO材料發生自適應擴散後仍保持高結晶特性,並形成連續的離子傳輸通道。進一步,研究提出了使用高結晶PEO塊體作為中間層的固態電解質組策略,抑制了鋰絲生長引起的固態電池軟短路,提升了電池效能。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405829724007670?via%3Dihub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學術期刊作者壟斷嚴重, 尖端裝置是主因?
印度“帶量採購”1.3萬種學術期刊, 過半高校師生可免費閱讀
標題黨的底層邏輯: 引發憤怒最易帶來轉發
終於明白為何三花和玳瑁大都是母貓了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文章